閆海龍(河南藝術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米勒,19世紀法國杰出的寫實主義畫家,出生于諾曼底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期他都在鄉(xiāng)下度過,經??吹睫r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場景以及經歷過在陽光炙烤下施肥、播種的艱辛,因此他深諳農民生存的勞苦。米勒在巴黎期間生活窘迫,迫于生計畫過裸女,但遭到人們的非議后他堅持遵從內心創(chuàng)作。寄居到巴比松的米勒,更進一步接近自然與農村生活,雖然他一生坎坷而貧苦,但堅持用樸素、純真的語言表現農民、農村,作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一幅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不僅能帶給人視覺上的享受和心靈上的沖擊,還能夠反映社會、時代的變革與發(fā)展。18世紀,法國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使得資產階級實力逐漸壯大。當時法國社會被劃分為三個等級,封建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作為無產階級的農民地位最為低下。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農民也因賦稅的沉重、生活的艱難而奮起反抗。法國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等運動的開展,不斷解放世人的思想,藝術家將目光轉向社會大眾,強調不加粉飾地表現底層人民的生活。米勒經歷了這樣的社會變革,加之長期生活在農村,因此他也把目光瞄準農民,致力于表現和贊美農民的辛勤、淳樸與偉大。
羅中立與米勒一樣,也選擇了最普通的農民作為創(chuàng)作主題。1965年,羅中立響應“教育為政治生活服務”的號召,來到了四川達縣大巴山,被分配到一個叫鄧開選老人的家里,從此他與巴山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巴山生活豐富了羅中立的經歷,也為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開辟了新的空間。1977年,羅中立考入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在這里,其藝術發(fā)展進入了快車道。20世紀70年代,文藝領域興起從表現理想、英雄題材繪畫轉向表現現實生活、關注普通人的傷痕美術浪潮。藝術家開始以藝術形式體現對底層的人文關懷,致力于表現人們的真實生存狀態(tài)及精神面貌。在此背景下,羅中立創(chuàng)作了表現農民生活的《大巴山人》,反思“文革”的《忠魂》以及表現對大煉鋼鐵反感的《彭德懷》。在他的畫稿中處處可見忙碌的農民、背重擔的挑夫等,這些素材都為他畫《父親》打下了基礎。
一幅優(yōu)秀的作品必須仔細選材、深入構思。繪畫主題是藝術作品的支柱,選擇題材就是選擇所要表現的對象,將現實世界中找到的藝術題材的原型表現在畫面之中,是畫家所要表現的作品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溝通的橋梁①。米勒是一位堅定的現實主義畫家,一生以描繪農民題材為己任。他的創(chuàng)作大都以農村、農民為主題,如農民在鄉(xiāng)間勞動、牧羊、耕種、拾穗、撿柴……他對農民的勞動生活有一種極其樸素的理解:“我的人生信條就是勞動。”②他的作品情感真摯,沒有夸張變形,沒有矯揉造作,作品《拾穗者》《晚鐘》《牧羊女》《喂食》等都得以充分體現?!锻礴姟访枥L了田間勞動的農民聽到教堂的鐘聲喃喃響起,立刻停下手中的農活虔誠的祈禱。畫面中男子低著頭,女子雙手握在胸前,專注地禱告,這一刻他們是自由的、幸福的。畫中的農民和我們所熟知的農民沒有兩樣,淳樸、善良、任勞任怨。
《拾穗者》米勒 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羅中立和大巴山的農民朝夕相處,對他們的生活習慣、喜怒哀樂都有深入的理解和觀察。早期羅中立以寫實主義風格為主,以鄧開先老人為原型所創(chuàng)作的《父親》在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上獲得了金獎,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并引發(fā)了關于《父親》的激烈爭論。有人批判這幅作品丑化了農民,干裂的嘴唇、指縫中干農活留下來的泥垢,把農民描繪成了面無表情、目光呆滯的人。有人夸贊此幅作品手法細膩,父親面部的皺紋、脫落的牙齒、蒼老的雙手正是歲月對農民的雕琢,反映了父親生活的艱難與操勞。觸動羅中立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直接原因是他偶然看到過一個“守糞農民”的感人場面③?!陡赣H》一畫成名后,羅中立并沒有止步前進,隨后他繼續(xù)以大巴山農民的形象及其生活場景創(chuàng)作了《金秋》《春蠶》等作品。
兩位畫家的作品都體現了人性的偉大,對勞動人民的尊敬與同情。農民永遠是油畫青睞的一大題材,農民與生俱來的特性也感染著畫家,激發(fā)他們內心深處的良知。縱觀中外油畫作品,凡是表現農民題材的繪畫,多表現出人性的真善美。
米勒的《拾穗者》和羅中立的《父親》,都能引起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這雖是對普通人物的刻畫,畫內畫外透露出作者對農民生活細致的觀察、表達出真摯的情感與憐憫之情。為準備第二屆全國美展,羅中立三到大巴山,在農民、農村身上尋找靈感。在一個除夕之夜萬家歡慶的時刻,一位孤苦伶仃仿佛被人們所遺忘的掏大糞的農夫蜷縮在廁所旁邊,雙手放在袖里,眼神麻木、呆滯,默默無聲叼著一支旱煙④。外面的雨夾雪不斷向他撲來,冷極了,這一場景深深印在羅中立的腦中?;匦:?,經過精心構思,耐心打磨,一個雖然滄桑但內心憨厚、善良的老農形象被他創(chuàng)作出來。米勒《拾穗者》流露出作者對巴比松村農民生活的感慨之情。他被農民辛勤、堅強的性格所觸動,盡管是那么平凡的勞動細節(jié),仍然被塑造出真實、質樸、生動的瞬間。顯然,無論是羅中立寫實手法還是米勒的情節(jié)式描寫,當他們與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相關時,就更多地成為服務于“人道主義精神”的手段。
米勒的很多人物作品刻畫看似隨意但造型準確。作品中多數人物面部刻畫得非常概括,沒有過多的細節(jié)描繪,沒有華麗的色彩,農民穿的粗布麻衣多為灰色,畫面靜謐而又穩(wěn)重。米勒用筆非常自由,與古典主義繪畫相比少了幾分細膩與嚴謹。畫家弱化了色彩、細節(jié)的表現,重點表現宏大的場景。如《牧羊女》,此幅作品視野寬闊、蒼茫渾厚,廣闊的原野在夕陽的映照下格外空曠,一牧羊女身穿灰藍色袍子,肩披淡黃披巾,裹著紅色頭巾低頭沉思。牧羊女衣著樸素,全身散發(fā)出鄉(xiāng)土氣息。
《父親》采用了與領袖像相同的尺寸,選取老人正面像進行創(chuàng)作,利用領袖像給觀者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作者運用細膩的筆法勾勒出父親面部交織著密密麻麻的皺紋,長短、深淺、大小不一。凹陷的眼眶中一雙眼睛閃爍著慈祥的光芒,門牙已經脫落,僅存的幾顆牙齒也變成深褐色。那雙布滿老繭的大手,捧著一個舊瓷碗,白色的瓷碗和頭巾純度較低,統一于整個色調之內。畫面的背景為金燦燦的田地,與父親灰暗的面龐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創(chuàng)作了《春蠶》《歲月》《金秋》等系列作品后,羅中立開始從思想上打破藩籬,探索自己的繪畫語言。他逐漸轉向表現主義,他將原始藝術、版畫、雕塑、年畫等技法融入作品?!拔覀兛梢詮姆侵尥林袼芎腿祟愒缙谒囆g和民間藝術中找到依據。拙笨的線條、參差錯雜的筆觸、強烈的色彩以及刀砍斧劈的肌理強化了作品的原始意味?!雹葑髌贰洞翟盗小芬呀洈[脫了寫實主義的風格,粗細變化的線條、明艷的色彩、夸張的造型、怪誕的表情是其表現主義的主要特征。
縱觀米勒的作品,也不是簡單地描摹人物,而是深入他們的生活,抓住典型,將自己的審美、情感融入畫中。米勒尊崇作品的真實、情感的真切?!爱嫾宜嫷模窨碳宜窨痰?,表面上是一張畫、一尊雕塑,其實是他思想和人格的表現?!雹廾桌铡妒八胝摺肥亲罹叽硇缘膶憣嵵髁x作品,作品描繪的是在收割后的麥田里,三個農婦一字排開,都身穿粗布麻衣,分別戴紅、藍、黃色頭巾,彎著身子幾乎看不到面部,認真地撿拾著地里散落的麥穗的場景。背景是收割后一望無垠的田地,裝好麥子的一輛馬車正在前行,這與前景三位撿拾麥穗的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觀者對農民勤勞與窮苦不由自主地心生憐憫和敬重。畫家塑造了無與倫比的農民形象,表達了農民對土地的依戀,向觀眾生動展現了農民優(yōu)良的品格,同時隱含了作者對社會的不滿。
羅中立 《父親》中國美術館藏
與米勒相比,羅中立通過繪畫傳達的思想更加復雜與厚重,他不僅表達了對大巴山農民的敬仰,同時尋找本土性油畫風格、探索個性的繪畫語言的思想縈繞在心中。改革開放后,社會上興起了“85新潮”,處于這個年代的羅中立拼命地學習國外的先進知識。1983年羅中立被選派到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留學,身在海外的他見到了美術史書中油畫大師的真跡,抓住一切機會走訪了美術館、博物館。他逐漸發(fā)現我國的油畫專業(yè)基本沿用了西方的藝術體系,并沒有本土的獨特語言,此后他開始有意嘗試個性的油畫語言、形式,探索具有中國精神的油畫。“無論是民間的泥塑還是傳統的剪紙或皮影戲等,一系列暗含著‘中國’語意的元素,接連被納入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視野中?!雹吡_中立致力于傳承發(fā)揚中國文化,用傳統繪畫精神改良油畫,體現出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建構了一種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油畫藝術。
米勒和羅中立來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接受的是不同的文化思想觀念,他們運用不同的技法表現了對農民這一題材的理解,表現出農民的真善美,表達了對普通百姓的憐憫與歌頌。米勒的作品真實生動,筆法簡練,色調渾厚,是真與美的統一;羅中立早期作品筆法嚴謹,色彩明凈,后期作品注重在技法方面的探索創(chuàng)新,加入中國傳統藝術元素,造型大膽夸張,色彩鮮艷豐富,情感深沉飽滿,是客觀與主觀的融合,兼具東方之美。農民這一不變的繪畫主題,由于東西方文化、審美方面的差異,在相關作品中呈現不同的風格。中國文化自信的建立,使得中國畫家更加注重探索繪畫的本土性與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