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梅
那些患有抑郁癥的學生,成了失樂園里的孩子
“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是否朋友都已經(jīng)離去,留下了帶不走的孤獨;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是否遺失了心愛的禮物,在風中尋找,從清晨到日暮……”一首30多年前的經(jīng)典老歌,此時聽來不僅傷懷,更覺得沉重。因為,許多“親愛的小孩”已經(jīng)被傷到精神抑郁,連哭的意愿都沒有了。
2月23日,“15歲以下抑郁癥患者3年漲3倍多”這一話題沖上微博熱搜。在這一話題的持續(xù)討論中,又出現(xiàn)了新的數(shù)據(jù),根據(jù)《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cè)藬?shù)的30%;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為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認為,成年期抑郁癥在青少年時期已發(fā)病。
人際關(guān)系、家庭關(guān)系及學業(yè)壓力為學生抑郁的三大原因。
那些患有抑郁癥的學生,成了失樂園里的孩子。
令人嘆息的是,大多數(shù)抑郁的青少年從未得到過專業(yè)幫助。
2月23日同一時段的熱搜上,還有另一則話題:媽媽給女兒停了抗抑郁藥,換成維生素。
由于青少年及家長對精神類疾病的病恥感較強,所以,即便孩子已經(jīng)接受抑郁癥治療,也很難獲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這現(xiàn)狀,太令人痛心了。
那么,全社會需要如何應對,才能讓30%的比例降下來而不是升上去?父母們又需要如何調(diào)整,才能盡可能保護孩子免受抑郁的侵擾?還是先從家庭開始做起吧。
請父母做好父母。這聽起來似乎是一句廢話,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父母主動擔任了孩子的家庭教師、教導員、法官、保姆、保安、宿管……卻偏偏疏忽了家庭的功能——給孩子提供安全感、歸屬感和信賴感。
“搖籃”與“搖”籃。一位生活在國外的華裔媽媽在她的育嬰筆記里記下了一件事:當她從醫(yī)生手里抱過孩子時,醫(yī)生叮囑她:不要搖著孩子哄他睡覺。因她正有此意,便問醫(yī)生:“為什么?”醫(yī)生回:“因為床不會搖?!?/p>
谷燕的“受教”。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谷愛凌橫空出世——天才少女,頂級運動員,提前一年自學完成高中學業(yè),斯坦福大學學霸,18歲就包攬60多枚金牌,成為20多個品牌代言人,年入2億元人民幣。記者采訪谷愛凌的媽媽谷燕:“你是怎么教育這個孩子的?”谷燕說:“愛凌剛上學的時候,老師說:‘不要糾正孩子的錯別字,不要打擊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少點表揚他們的聰明,多點表揚他們的努力。’我就是照著這兩條做的?!?/p>
打開谷燕的履歷,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位寶藏媽媽:谷燕曾是北京大學短道速滑隊隊員兼滑雪教練,畢業(yè)后赴美留學,先后在奧本大學讀了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在洛克菲勒大學讀了分子遺傳學,在斯坦福大學商學院讀了MBA,畢業(yè)后在華爾街工作。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被中國人稱為“海淀媽媽的天花板”的母親,她的教育心得居然是:聽從老師的建議。世上所有的父母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孩子的起跑線在哪不是由個人意志決定的,所以,谷燕的選擇是:養(yǎng)育方面聽醫(yī)生的,教育方面聽老師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谷燕和記者都沒問,如果不糾正孩子的錯別字,那孩子豈不是一直會寫錯嗎?
其實,醫(yī)生和老師之所以會有以上言行,是基于他們對“中式父母”的了解。谷愛凌的老師只是讓谷燕不要糾正孩子的錯別字,并不意味著他會任由學生寫錯別字。
中國父母糾正孩子的錯別字時,用的是糾錯法:指出你的錯誤,再告訴你正確的寫法,隨后對比兩者差異讓你銘記,告誡你別一錯再錯。但這恰恰觸發(fā)了一個心理學現(xiàn)象:禁止等于負強化。即:由于父母的一再強調(diào),孩子反而對錯別字的印象更加深刻,并將正確的字與錯別字建立起了連接,以后再遇到這個字時,正、誤字都會出現(xiàn)在孩子的腦海中,需要他甄別。而老師在處理這類問題時用的是“消退法”,即擦去錯別字,直接出示正確的字帶領(lǐng)學生認讀及書寫,使得學生的腦海里錯別字的痕跡消退,只保留正確的字。
美國臨床神經(jīng)心理學家威廉·斯蒂克斯魯?shù)略凇蹲则?qū)型成長》一書中對青少年抑郁癥的發(fā)生提出了一種新的看法:當一個人長期處于慢性壓力中,會讓杏仁核變得更大,反應更敏感,還會導致前額皮質(zhì)持續(xù)緊張,結(jié)果就會讓人變得更容易感受到壓力。尤其是孩子經(jīng)歷高水平的壓力和疲勞時,會越來越容易感到持續(xù)焦慮,導致大腦反復受到抑郁情緒的影響。制造這種慢性壓力的并不是多么重大的危機,而是持續(xù)的失控感。
對學生而言,學業(yè)便是其最持久的慢性壓力。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就在這種壓力下得了嚴重的厭學癥,最終只是小學畢業(yè)。然而,同樣是鄭淵潔的孩子,女兒鄭亞飛對上學的態(tài)度卻與她哥哥截然相反。引用鄭淵潔本人在采訪中的表述:因為兒子不喜歡上學,是我在家自己教的,但是我女兒太喜歡上學了。因為我從小就跟她說,你可以不用上學,結(jié)果她就逆反了。
其實,鄭淵潔女兒喜歡上學是因為父親的話給了她自主權(quán)和選擇權(quán),于是,上學就不再是一件被迫及有壓力的事情了。
看到女兒如此愛上學后,鄭淵潔又更換了教育策略:規(guī)定女兒每次考試都不要進入前12名。結(jié)果他女兒偏偏不聽父親的話,初二時就發(fā)力超越,到了高中時考試成績成為全年級第一!后來,剛過18歲生日的鄭亞飛就被美國6所名牌大學同時錄取。
鄭家兒女的對照充分說明了“自主感”和“控制力”對個體有多重要。
中國家長在孩子的學業(yè)上最容易犯的一種錯,就是強調(diào)讀書的“社會性剛需”和“你無從選擇”,這極大地傷害了個體的自由意志,導致心理層面的消極情緒。其實,只有讓個體對自己的行為及生活、工作環(huán)境有一定的選擇權(quán)和控制權(quán),才會帶來積極的人生體驗。
演員黃奕有一段和8歲女兒鐺鐺在車里的視頻對話一度引發(fā)關(guān)注。視頻中母女對話如下:
鐺鐺:“我好想買瑞士軍刀,買兩個?!?/p>
黃奕:“你買一個還不知足,還要買兩個。”
鐺鐺:“那為什么××(小朋友名字)可以買?”
黃奕:“買東西是你自己需要才買,我覺得你沒有這個需要。再跟別人比,你什么都不要了。人家的東西是人家的,跟你有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人家有,你就一定要有呢?你今天是自己賺錢了,還是自己努力了?”
一時間,“黃奕拒絕女兒攀比式購物”的標題引來觀眾的評議,絕大多數(shù)的評價都認為黃奕家教好,教女有方。
這段視頻曾在一個心理沙龍上播放,一位心理咨詢師是這樣解讀的:與子女共處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傾聽。傾聽時若你有疑問有看法,要通過詢問去澄清,而不是主觀臆測及給孩子“貼標簽”。
比如:哦,你想買瑞士軍刀,因為××有。我相信別的小伙伴也有你沒有的東西,可你偏偏看上了瑞士軍刀。你和我說說,當你看到××拿著瑞士軍刀時你覺得她怎樣?噢,很酷!那你是想像她一樣酷嗎?噢,你有兩把瑞士軍刀你就可以你比她還要酷了?呵呵。原來你是這樣想的!
當然,事情可能會是另一個走向,但,這只有通過傾聽和溝通才能知道。
總之,希望家庭能成為孩子心靈的樂園。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