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毛澤東尋烏調查油畫
地處江西東南端的尋烏是一座頗為靈秀的小城,境內有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90多年前,毛澤東在這里開展了一次著名的社會調查,寫出了《尋烏調查》和《調查工作》(后改名為《反對本本主義》)等著作。伴隨著“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的科學論斷,尋烏也從此銘刻在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中。
1930年初,國民黨調集閩、粵、贛三省兵力14個團對閩西革命根據地發(fā)動第二次“會剿”。為粉碎敵人的“會剿”,保衛(wèi)閩西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一個“離開閩西,鞏固閩西”的策略,決定與朱德率紅四軍主力回師贛南,以吸引敵軍離閩回贛。
3月20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一、二、四縱隊,從贛州城郊向南康挺進。5月2日,攻克了位于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尋烏縣城。
毛澤東策馬入城,他住在縣城西井天主堂——中共尋烏縣委所在地。在這里,他又見到了中共尋烏縣委書記古柏。幾句寒暄之后,毛澤東便向古柏說出了他的想法:“古柏,這次又到尋烏了。我想借部隊分兵之機,在尋烏城里做點社會調查,摸摸城市政策。你來幫我,找一些熟悉情況的‘尋烏通’,開幾個座談會,好好聊聊?!?/p>
“好的。我這就去布置,人可以隨叫隨到?!惫虐叵氩坏絻H時隔一年就又見到了毛澤東,很是高興。
第二天,古柏帶毛澤東來到南門街的一家雜貨店。店主郭友梅59歲,萬安縣人,12歲即來到尋烏。在此之前,他的祖父、叔父已經在這里做了60年的雜貨布匹生意,算上他自己,他們祖孫三代已經在尋烏做了100年的生意了。
毛澤東誠摯地說:“你就是我打著燈籠要找的行家?!?/p>
隨后,古柏又向毛澤東介紹了51歲的范大明。范大明出身貧寒,當過小學教師,當時是縣蘇維埃委員,對革命前后的情況及城鎮(zhèn)居民的態(tài)度,都甚為清楚。
次日,毛澤東即邀請郭友梅、范大明二人來到自己的住處,詳細地詢問他們尋烏城有多少個行業(yè)?多少家大小商店?這些行業(yè)、商店是怎樣發(fā)展起來的?店主的政治態(tài)度如何?開始,郭、范二人尚有些拘謹,慢慢地便覺得毛澤東隨和、親切,于是,談得很坦率,很投機。毛澤東用筆詳細地記錄下他們的發(fā)言。
郭、范兩位先生為毛澤東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但毛澤東仍覺不足。他搬出天主堂,來到縣城南門外馬蹄崗的一幢石砌樓房住下。在這里,毛澤東又先后找了幾個人來座談。一連數日,毛澤東都在與他們的座談中度過。每天的人數不定,而每次座談會的氣氛卻是一天比一天熱鬧。在毛澤東的主持和啟發(fā)下,大家暢所欲言,無拘無束。
晚上客人們走后,毛澤東就著昏黃的油燈,對調查會上得來的材料進行梳理。經過思索,發(fā)現仍有似懂非懂的地方,于是次日再找古柏幫忙,召開了更為廣泛的調查會,詳盡地詢問了一些不甚清楚的問題。
除了召開調查會外,毛澤東還做了20多天的實際調查。他深入商店、作坊、集市,找商人、工人、小販、游民談話,還到城郊農村,同農民一邊干活,一邊調查,廣泛了解各行各業(yè)群眾的生活和思想狀況。
在這樣的調查研究中,毛澤東詢問了尋烏城22個行業(yè)、130多家商店的歷史、現狀及其主人的政治態(tài)度,以及全縣21戶大地主、111戶中小地主的剝削手段和他們壓迫群眾、反對革命的劣性表現。
尋烏的商業(yè),是毛澤東這次調查的重點。他特別詳細地調查了尋烏城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狀況,向郭友梅等人詢問雜貨店、水貨店、裁縫店、鐘表店、屠坊等20個行業(yè)所經營的貨物品種、生產數量、銷售價格等。
在調查中,毛澤東對有些商品的制作過程了解得極為詳細,如“水貨”類中的醬油,從其原料到加工生產,到制出成品,再到銷售的數量和價格等都逐一做了調查。
除調查商品的生產和店鋪的生意外,毛澤東還具體考察分析了其盛衰興替的歷史。如郭友梅經營的“郭怡和”雜貨店,有100年的歷史,是尋烏城的第一家大商店,曾積累下不少本錢。但從1928年起,農村災荒,農民受到重租重利剝削,購買力低,買了東西還不起商家的賬,商家又無本錢到梅縣、興寧辦貨,后又遭到搶劫,所以使“郭怡和”雜貨店變成了只剩下很少本錢的小店。
為了搞清楚尋烏是不是存在賣妻鬻子的狀況,毛澤東還專門找了3個不同村的貧苦農民召開小型調查會。這幾個貧苦農民反映:在封建地主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下,種田人吃不上飯的在村里要占40%,每年有5%的人家破產,加上債主催租又逼債,使得一些貧困交加的農民在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慘境下,不得不忍痛賣妻鬻子。
1931年2月,毛澤東在江西寧都小布圩,將尋烏調查得到的豐富材料進行分析整理,寫成一本8萬余言的《尋烏調查》。《尋烏調查》內容涉及尋烏縣的地理、交通、經濟、政治、各階級的歷史和現狀等,尤其是對城鎮(zhèn)的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狀況及其歷史發(fā)展過程和特點,進行了深刻的調查和分析。
在文中,毛澤東強調了調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我們研究城市問題也是和研究農村問題一樣,要拼著精力把一個地方研究透徹,然后再研究別個地方。倘若走馬觀花,如某同志所謂“到處只問一下子”,那便是一輩子也不能了解問題的深處。
經過調查,毛澤東懂得了城市商業(yè)狀況,掌握了分配土地的各種情況,為當時的工農政府制定正確對待城市貧民和商業(yè)資產階級的政策,為確定土地分配中限制富農的“抽肥補瘦”的原則,提供了實際依據。
毛澤東在寫《尋烏調查》的同時,寫下了《調查工作》一文?!皼]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這句至今被人廣泛引用的經典名言,就出自這篇文章。
毛澤東的這篇《調查工作》寫出后,黨內曾少量印發(fā)。1930年8月21日,中共閩西特委把這篇文章翻印成小冊子。于是,這本小冊子便在紅四軍內和中央蘇區(qū)傳播開來。
《調查工作》復制件
一貫注重調查研究的毛澤東,十分珍視自己的這些調查研究成果。盡管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向中央蘇區(qū)連續(xù)發(fā)動了幾次大規(guī)?!皣恕?,戰(zhàn)火連連,資料難以保存,但毛澤東堅持把《尋烏調查》《興國調查》和《調查工作》等材料捆好,一直帶在身邊。遺憾的是,《調查工作》一文在轉戰(zhàn)中不幸遺失了。
為此,毛澤東非常惋惜,多次與人談起這本小冊子,說想念這篇文章就像想念自己的孩子一樣。他還多次說過:“我對自己的文章有些并不喜歡,但這篇《調查工作》我是喜歡的?!?/p>
后來,這篇光輝著作終于找到了,在白色恐怖年代里冒死藏下這本小冊子的,是福建省上杭縣的一位農民賴茂基。
賴茂基是上杭縣茶地官山村人,生于1893年。20世紀30年代,賴茂基以在代英縣蘇區(qū)做牛販子生意為掩護,為紅軍送信送物。賴茂基的家是紅軍地下兵工廠,生產槍支彈藥。
紅軍長征后,一次,賴茂基偶然在家中發(fā)現了《調查工作》石印本。憑著一個老共產黨員的政治敏感和覺悟,賴茂基覺得這是一本很重要的書。當時,茶地已淪為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家里私藏毛澤東的書假如被敵人發(fā)現,后果難以設想。
因此,賴茂基把《調查工作》及當時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發(fā)的一些文件用油紙包好,裝在一個小木箱子里,在房間墻壁上鑿開一個洞,把小木箱藏匿在洞里,然后把洞封好。他相信,總有一天,革命會勝利,毛澤東的這篇文章總有機會重見天日。
后來,國民黨勢力了解到賴茂基曾在蘇區(qū)時期為蘇維埃做過事,派大撥民團對賴茂基的家進行過全面搜查,但因賴茂基將《調查工作》藏匿得巧妙,使這本小冊子得以逃過劫難。
1955年4月1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fā)出了在全國范圍內征集革命歷史資料的通知。1957年2月,賴茂基老人毅然把這本小冊子作為重要的革命文物捐給中共福建上杭縣委,后上交龍巖地委。
1959年,中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的同志在福建龍巖地委收集到了《調查工作》這本珍貴的小冊子,將之帶到了籌建中的中國革命博物館。
1960年底,中央政治研究室的同志從中國革命博物館借來這本小冊子。1961年1月,黨的八屆九中全會結束的時候,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從中央政治研究室的同志那里發(fā)現這本小冊子,立即要來并送交給毛澤東。
當這本紙張已發(fā)黃的《調查工作》送到毛澤東面前時,毛澤東高興地說,“失散多年的孩子”終于找回來了。為了感謝賴茂基,毛澤東立即派人聯(lián)系,邀請賴茂基到北京見面??蛇z憾的是,賴茂基老人已于1960年去世了。
1964年,經毛澤東同意,這篇著作在《毛澤東著作選讀》甲種本中公開發(fā)表,審定文稿時,毛澤東將《調查工作》改名為《反對本本主義》。
(摘自七一網 七一客戶端/《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