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徐曉民
1578 年3 月,明朝廷接到遼東的捷報:七百余名韃靼武士趕著牛羊向遼東邊境奔過來,聲稱前來“投降”。遼東副總兵陶成嚳認為這些韃靼人是來“詐降”,于是帶著將士殺出城去,像砍瓜切菜一樣,殺死了四百七十幾個韃靼人,剩下的韃靼人落荒而逃,明軍將士居然未有一人死傷。14 歲的萬歷皇帝當然很高興,立即到郊廟拜謝天地和祖宗保佑,同時吩咐內(nèi)閣賞賚有功人員。于是,陶成嚳升官,遼東總兵李成梁升蔭世襲指揮僉事,薊遼總督梁夢龍、遼東巡撫周詠升級,內(nèi)閣大學士呂調(diào)陽、張四維特加武蔭,內(nèi)閣大學士馬自強、申時行特加文蔭,還有許多官員都得到封賞。
此時,大明朝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正在南去江陵的路上。張居正是3 月13 日從北京動身,前往江陵葬父,4 月4 日張居正才到江陵家中。在張居正離京期間,萬歷皇帝吩咐重要公事要送到江陵,次要事情待張居正回京再做處理。4 月11日,萬歷皇帝派兵部差官將遼東捷報、內(nèi)閣題稿、上諭等一并送到江陵給張居正審閱,要他擬議恩賞,從優(yōu)敘錄。同時,在京的次輔呂調(diào)陽等四位大學士也給張居正來了信。
這時,張居正對此次捷報生出懷疑來。張居正的懷疑是出自自己的洞察之力,還是因為有其他人告密,不得而知。接下來,張居正做了這樣兩件事:一是函囑薊遼總督梁夢龍和遼東巡撫周詠查究此事;二是函詢兵部尚書方逢時,認為“遼左之功,信為奇特”,奇特在哪里?張居正認為,韃靼武士若來犯,必定有所準備,但明軍一出,韃靼武士望風披靡,與以往韃靼武士的風格大相徑庭;二則所獲牛羊等項,均是住牧家當,韃靼人怎么能帶著這些東西進犯呢?此中情形,大有可疑。如果真是前來投奔的韃靼人,未見“核勘詳悉”,就速加殲滅。張居正認為:“冒得功賞,將開邊將要功之隙,阻外夷向化之心”。
于是,我們不禁要問:難道這件事只有張居正看出來了,其他人沒有看出來嗎?
我看未必。
先從遼東來看,李成梁久在邊關,凡事豈能瞞得過他!再說,遼東兵馬里,他的心腹愛將遍布,對這樣重大的勝利,李成梁豈能不加詳查。陶成嚳也不敢隱瞞戰(zhàn)斗細節(jié)。那么,李成梁沒有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奇特”之處,是說不過去的。再說,遼東將士出戰(zhàn),副總兵是否有權(quán)指揮出戰(zhàn),是否要請示總兵官?總兵官相當于今天的戰(zhàn)區(qū)司令員,他必須對每一場戰(zhàn)事負責。所以,這場戰(zhàn)事雖然是副總兵指揮的,但一定是總兵官默許的。在現(xiàn)有的史料中,未見李成梁在這場戰(zhàn)斗中身在何處,但在恩賞名單中,他名列其中,也就是說,他對這場戰(zhàn)事是認可的。而且,遼東的捷報沒有他的同意,是報不到朝廷的。如果是殺降,李成梁承擔的責任不會比陶成嚳小。即使李成梁沒有親自指揮這場戰(zhàn)斗,那他也要對這場戰(zhàn)斗負責。而在后來的調(diào)查中,最大的罪責變成了陶成嚳,為什么?《明史》記載,張居正給遼東巡撫周詠寫的信中,對李成梁“用奇出搗”的軍事能力頗為欣賞,“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此時的大明王朝還仰仗李成梁鎮(zhèn)守遼東呢,必須安其心、堅其志。李成梁被封為寧遠伯之后,曾饋張居正黃金千、白金萬,卻被張居正拒收。張居正希望李成梁殫精竭慮,以報國家,他重用李成梁是著眼于明朝廷的大局,不是個人的私利。當時,要阻遏土蠻、兀良哈、海西、建州等部的騷擾,李成梁不可或缺。“長定堡大捷”的追究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張居正也好,萬歷皇帝也罷,存包庇李成梁之心,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如果說張居正能看出其中的蹊蹺,那呂調(diào)陽等人也一定能看出其中的“奇特”。正像張居正所問:“何當事諸公之不審處,一至于此也!”呂調(diào)陽、張四維等人都是久歷宦海之人,安能看不出其中的奧妙。即使看不破,也會有人密報給他們,他們當然知道其中的微妙之處,只是不說破而已。一層原因是,既然李成梁、梁夢龍、周詠、方逢時等都審核過了,如果貿(mào)然否定,必然開罪這一干人等。呂調(diào)陽、張四維等人當然知道其中的厲害關系。而梁夢龍、周詠等人身在遼東,對其中的情況自然會了然于胸。為什么?一層原因是,這些人在張居正和萬歷皇帝的眼中,都是重臣愛將,一旦說破,張居正和萬歷皇帝怎么想?李成梁深得張居正賞識,正是在張居正的支持下,李成梁才步步高升,建功立業(yè)。而報捷的梁夢龍是張居正的門生,題請的方逢時都是張居正的老鄉(xiāng)故舊,周詠和張居正關系也不一般。張居正死后,梁夢龍就被勒令致仕。在張居正給周詠的信函中,談及許多隱秘的話題,可見兩人關系之密切。張居正死后的第二年,周詠也被人彈劾,被罷黜為民。張居正與方逢時都是楚人,張居正當權(quán)時,大力起用方逢時。張居正的詩句“已知天地共行客,不為別離愁路難”就是寫給時為縣令的方逢時的,方逢時也有不少贊揚張居正的文章。從中可見,“長定堡大捷”被恩賞的人都是張居正的門生故吏。
從“長定堡大捷”的處理上,可以看出呂調(diào)陽等內(nèi)閣官員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他們雖與張居正有隙,但他們不愿意捅開這層窗戶紙。其實,真正被蒙在鼓里的,就是14 歲的萬歷皇帝。
此時,張居正的學生、遼東巡按安成凱御史給張居正的信函也到了,證明陶成嚳的確殺降并謊報大捷,印證了張居正心中的疑問。
至此,捅開這層窗戶紙的,只能是張居正。
當然,這是一件棘手事?;实鄣亩鞯湓t書已經(jīng)頒布,如果揭開真相,也就意味著推翻了皇帝的恩賞,駁了皇帝的面子。而且,有關人員的恩賞都要追回,皇帝的恩賞一直蔭到大學士的子孫,一旦推翻,得得罪多少人?也勢必讓內(nèi)閣、總督、巡撫、總兵等一干人等顏面無存。梁夢龍為此專門寫信給張居正,希望自己的老師能網(wǎng)開一面。當然,梁夢龍也有為張居正考慮的因素。
怎么辦?張居正陷入了困境之中。
接下來的一連串事情,反映了張居正手法的老辣。張居正從江陵返回京城不久,給事中光懋就上書彈劾陶成嚳殺降邀功,謊報長定堡大捷,應予治罪。明朝給事中掌諫諍、補闕、拾遺等,給事中負責“言諫”,御史負責“糾察”,給事中過問此事,名正言順。有人說光懋遞折子是張居正授意的,這是可信的。萬歷皇帝接到奏折,命張居正處理。這樣,張居正就順理成章地接手此事,避免了硬處理,不存在駁皇帝面子的問題。恩賞是皇帝作出的,重新處理也是皇帝要求的,與張居正無關,這就是張居正的手腕。接著,安成凱的調(diào)查報告也來了,安御史經(jīng)過一一調(diào)查,上書萬歷皇帝。原來,韃靼七八百名武士得罪了土蠻圖門汗,就趕著牛羊前來投奔大明,但卻被陶成嚳帶著兵馬殺了。御史調(diào)查,是職責范圍內(nèi)的正常工作。但實際上安御史也是奉張居正之命查訪的。安御史的調(diào)查結(jié)論與光懋的奏疏一致。表面上,張居正表現(xiàn)得很無奈:“去歲,承示長定事,鄙意以其時已成,可置勿論矣,不意該科又有此疏,已奉旨并勘。”這一段話就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我不想揭開蓋子,但想不到又來了這份奏折,不得已,只能奉旨勘察。這是說給呂調(diào)陽、張四維以及薊遼總督、遼東巡撫、總兵等人說的,我張居正本來不想管此事了,但下有給事中上奏折,上有皇帝旨意,我張居正不得不辦?。埦诱€說:“今歲欲曲隱,而人之耳目,可盡涂乎?”意思是,張居正想遮掩,但遮掩不了了。
接著,薊遼總督、遼東巡撫也來書,據(jù)實陳述。最后,內(nèi)閣、兵部、督、撫、總兵的恩賞一齊革除。陶成嚳受罰。
其實,張居正本意就想撥亂反正。有人說,張居正在這件事的處理上有些操切,但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張居正為朝廷大局不顧個人私利的堅定決心。正像他說的那樣:“賞罰明當,乃足勸懲,未有無功幸賞,而可以鼓舞人心者!”他為整飭綱紀,顧不得許多了,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風骨讓人感佩。
當然,作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張居正還是很講究策略的。
編輯/閔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