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巧
支架式教學也被稱為框架教學,是指以學習者實際情況為基礎,構建一個其需要理解和掌握的框架,然后引導學習者在框架中解決問題。幼兒園基于支架式教學理念開展繪本教學活動,可通過構建心理框架、能力框架、道德框架等策略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fā)展。
一、心理框架
構建心理框架的目的是讓幼兒認識負面心理,從而懂得主動規(guī)避負面心理的影響,以此幫助幼兒建立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比如:要讓幼兒懂得控制情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可以選擇一些和情緒有關的繪本。以繪本故事《菲菲生氣了》為例,教師可先通過“她為什么會生氣?你生過氣嗎?你生氣時是怎樣的?你后來是如何不生氣的?”等問題為幼兒搭建心理框架,然后再和幼兒一起閱讀繪本內容。閱讀結束后教師可讓幼兒自由回答“菲菲生氣時都做了些什么?她是如何不生氣的?”等問題,并根據(jù)幼兒的回答進行適當引導,讓他們懂得怎樣避免生氣,以及在生氣的時候應該怎樣做。
二、能力框架
構建能力框架的目的是讓幼兒發(fā)現(xiàn)自身能力的不足,幫助幼兒發(fā)展其不足的能力。以繪本故事《丑小鴨》為例,很多幼兒在閱讀完畢后獲得的往往是道德和心理方面的感受,而缺乏對丑小鴨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成長的關注。對此,教師可將幼兒導向能力方面,如向幼兒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丑小鴨一開始并不知道自己是白天鵝,其他小鴨子也來欺負它、笑話它,這時候它是怎么想的?”此時,幼兒會說出不同看法,接下來可以繼續(xù)向給出否定回答的幼兒提問,同時對其進行適當引導,結合情節(jié)引發(fā)其思考。但要注意:教師不能將自身或者其他人的觀點強行塞給幼兒,應允許幼兒保留個人觀點,同時適當吸收其他人的觀點,然后將繪本思想進行升華,使幼兒逐漸認識到: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并為這目標而努力奮斗,即使身處逆境,總有一天會華麗蛻變。
三、道德框架
構建道德框架要以接納、分享為主,讓幼兒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分享,如自己對某一件事物十分喜愛,如果和其他人分享自己就不再擁有這件事物了,那么這就不是真正的分享,是可以拒絕的。以繪本故事《兩只小鳥》為例,兩只小鳥同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可以避雨的蘑菇,但它們都想獨占蘑菇傘,最后因為爭搶將蘑菇傘弄斷了,導致兩只小鳥都被雨淋了。閱讀完畢后,教師可利用問題“如果兩只小鳥不爭搶蘑菇傘,而是共同分享會怎么樣?”將幼兒的注意點引導至分享上。教師可結合錯誤的分享行為請幼兒將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鳥,在一個下雨天先發(fā)現(xiàn)了一個蘑菇傘,但是只夠一個人避雨的,那么此時再飛來一只小鳥,你會將蘑菇傘分享出去嗎?教師應逐漸引導幼兒構建一個正確的道德框架,既培養(yǎng)了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又促進了幼兒道德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在幼兒園繪本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搭建心理框架、能力框架、道德框架等多種框架為幼兒在探索知識的方向上提供引導和支持,縮短幼兒潛在的發(fā)展水平與實際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從而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