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媛
【摘要】 在《紅樓夢》中,有諸多“性”“靈”二字的痕跡。二字合而為一的“性靈”思想有深厚的源流與發(fā)散。空靈、潔凈的性靈思想影響了曹雪芹對《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他在書中對主要人物有獨特的“性靈”抒寫,形成了獨特的“性靈”表達(dá)。在“性靈”視角下,《紅樓夢》全書是以展現(xiàn)人之“性”為起點,通過對“以情悟道,道在情中”的詮釋,最終達(dá)到“通靈”之境,這其中貫穿的是作者通過對書中主要人物的摹寫而展現(xiàn)的對個體、自我、生命的思考,即強烈的生命本真自我意識。“性靈”存在于有慧性的個體生命中,經(jīng)過生而有欲、以情覆欲的過程,最終喚起個體的生命本真自我意識。
【關(guān)鍵詞】《紅樓夢》;性靈文學(xué);生命本真自我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7-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7.001
《紅樓夢》一書,可以粗略作是主人公賈寶玉的內(nèi)自然人化史。作者曹雪芹在書中設(shè)立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建造了寧榮二府與大觀園,擬寫了各式各樣的癡情女兒,目的都是通過寶玉在其中的一番演繹歷練,從入世到出世,向讀者展示“性”與“靈”在自然人化中的交鋒。由“性”入道,以情悟道,道在情中,直至“通靈”,從而闡發(fā)生命存在的核心意義,激發(fā)讀者的生命本真自我意識,使讀者能解除心靈遮蔽,升華個體價值,最終悟入生命道境。
一、“性靈”思想的源流與延伸
對于人的生命、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議題,中國先賢早已有過思考。這樣的哲思在早期表現(xiàn)為對“道”的闡釋,例如老子的“道法自然”和莊子的“法天貴真”,意即為道本自然、虛靜,故而人性也自然、天放。莊子認(rèn)為:“靈臺者,天之在人中者也。”人的心靈、精神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能靈悟天地自然法則。在莊子看來,沒有這種靈悟就是“大愚者”,而“大愚者,終身不靈” ①。據(jù)他看來,世間追逐外物之人,皆是愚者,沒有靈根慧性。這時的“性靈”更具體地表現(xiàn)為對心靈、精神自由的追尋。
早期儒家不言“性靈”,只談人性??鬃佑小靶韵嘟?,習(xí)相遠(yuǎn)” ②之說,孟子有性善論并言及人之四端,其曰:“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③,認(rèn)為人性有善的共性。荀子認(rèn)為“人之性惡,其善偽也”④,他雖持性惡論,但其目的仍是“化性起偽”,積偽成善。他們對人性做了初步探索,并賦予了人性以人倫的內(nèi)涵。
魏晉時期,佛教盛行,讓更多的文人開始思考生命、人性并將這種思考與探尋寄寓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南朝宋劉義慶在其《世說新語·傷逝》中有一句:“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吾輩?!雹菽菚r文人對生命“性靈”的追尋方式是以書畫、文字闡發(fā)自身對生命自由、恣性縱情于天地間的向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阮籍與嵇康,二者之“癡”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雹捱@是他們對“性靈”的理解,即對自然本真、自由的守護。這時的“性靈”沿襲了最初對心靈自由的追尋。
至清代,公安三袁與袁枚倡導(dǎo)“性靈說”,他們認(rèn)為文學(xué)創(chuàng)作要直接抒發(fā)人的性靈,不拘格套,清新潔凈。袁宏道在其《敘小修詩》中提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雹咴对谄洹峨S園詩話》中亦說:“詩者,人之性情也?!薄胺苍娭畟髡?,都是性靈,不關(guān)堆垛?!雹嗨麄兊男造`思想,求純求真,為“性靈”做了追求至性、率真的釋義?!靶造`說”在影響整個清代詩歌創(chuàng)作之余,還影響了曹雪芹《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但在曹雪芹這里,“性靈說”已然由詩歌主張轉(zhuǎn)到人性內(nèi)在層面。
二、《紅樓夢》中的“性”與“靈”
《紅樓夢》從一個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寫起。眾石俱得入選而單剩一塊頑石未用,這塊頑石被棄在青埂峰下,得遇一僧一道點化,變?yōu)橥`寶玉。這個故事中的文字隱喻隱晦微妙,青埂寓意“情根”,遙遠(yuǎn)而神秘的女媧補天神話代表著人的“性之初”,如同一塊未經(jīng)點化的頑石,質(zhì)樸、純粹卻有情根。情根,代指人具有天生的性情。而后,頑石變美玉,隨寶玉入世,“玉”關(guān)聯(lián)“欲”,這一點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提道:“生活之本質(zhì)為何,欲而已矣。所為玉者,不過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⑨這個釋義暗示《紅樓夢》對人之“性初”的概括貫穿著欲念。寶玉降生,但他的生命內(nèi)在被“欲”包裹,須在世間經(jīng)歷一番情劫鍛煉后,以自然生發(fā)之情傾覆本能之欲,以情悟道,發(fā)掘個體的生命本真自我意識,才能“通靈”。
(一)呆性與慧性?!秴问洗呵铩じ毁F》中說:“性者萬物之本也?!雹狻靶浴睂V柑斓刭x予人的未經(jīng)鍛煉生發(fā)的自然天性。《紅樓夢》展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性,譬如寶玉在眾婆子眼中“外頭好里頭糊涂,中看不中吃”的“呆性”;黛玉、寶釵、湘云一干女兒的芳靈慧性;賈璉、賈蓉、賈瑞一眾紈绔子弟的淫情浪性,不同的情質(zhì)造就了人不同的品貌,所以全書人物眾多,個個性格鮮明。最具代表性的是主人公寶玉身上兼具的“呆性”與“慧性”。
寶玉的“呆性”是他與生俱來的。伴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在賈府大觀園中經(jīng)歷的種種使他成長,他漸漸從理想王國進入現(xiàn)實世界,完成了自身的內(nèi)自然人化。這讓他的“慧性”逐漸展露,在第二十二回,他聽見《寄生草》時初悟禪機,細(xì)品“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被姊妹冷落后寫出“無可云證,是立足境”的禪語。在第三十六回,開始明白“人生情緣,各有分定”,及至他面對園中姊妹的分離說要“化煙化灰”,再到最后他對人生聚散、生命個體歸屬以及生命意義的了悟。這是他“慧性”的展露過程,亦是他以情導(dǎo)引欲,完成內(nèi)自然人化的過程。
(二)質(zhì)蠢而性靈。在全書開篇講述女媧神話時,出現(xiàn)的還有一僧一道二位仙人,在明了頑石愿望之后,對其說:“若說你性靈,卻又如此質(zhì)蠢?!??后將他變?yōu)橐粔K扇墜大小的晶瑩美玉。這對應(yīng)賈寶玉在賈家鐘鳴鼎食的生活。他是一個錦繡紗羅包裹的世家貴公子,相較于寧榮二府中其他世家公子的謔浪習(xí)性,寶玉雖身處其間,卻能淡然處之,其個體生命特性為其中的一股清流。他認(rèn)為茗煙不識卍兒年紀(jì),卻與她肉體交融,是對女兒的辜負(fù)與漠視;他認(rèn)為賈璉只知一味淫樂以悅己,并不知作養(yǎng)脂粉,是對美好女兒的糟踐,這些都展現(xiàn)了他的情質(zhì)非同一般濁人。 他自恨粗蠢,卻又處處體貼他人他物,為他們盡心。他的“癡情”令他在成長過程中,能體會人與物的內(nèi)心世界并給予關(guān)愛,這是他“性靈”的體現(xiàn),最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他以自己的真心真情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這種化解了主客體分裂的整體存在,即是生命本真自我意識。
三、生命本真自我意識的發(fā)掘
在《紅樓夢》一書中,貫穿始終的是賈寶玉的情感體驗,小說進程即是寶玉生命本真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作者曹雪芹以寶玉的情感經(jīng)歷為主,輔以其他人物角色的所見所感,在各種情感體驗的思緒交雜中向讀者闡發(fā)他對生命本真存在意義的探索結(jié)果。本書開篇點明“大旨談情”,作者也正是通過“以情悟道”的方式使主人公“破情”而“悟道”,由單純的個體情感體驗上升至對普世生命本真自我意識的發(fā)現(xiàn)與領(lǐng)悟。
(一)“正邪兩賦”而來的“意淫”之性靈。第二回,作者借賈雨村之口,闡明了他對天地間陰陽二氣之氣化流轉(zhuǎn)歸屬表現(xiàn)的結(jié)論即“正邪兩賦而來之人”,寶玉即是如此。這樣的人“上不能為仁人君子,下亦不能為大兇大惡;置之千萬人之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干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tài),又在千萬人之下?!??他擁有一種獨特的人格,“以此人格為主角的《紅樓夢》,其美學(xué)風(fēng)格是秀美;其精神風(fēng)格是空靈;其思想風(fēng)格是清明;其人物風(fēng)格是俊逸?!??以寶玉為代表的性靈亦是秀美、空靈、清明、俊逸的。
寶玉其固聰慧靈秀但卻有些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但究其本質(zhì),卻是一位正邪兩賦而來的情癡情種。他雖留心于脂粉女兒,卻并不是淫魔色鬼;雖不好書理文章,卻并不是腹內(nèi)草莽。他的情,是鐘意于世間一切有生命意義之物的,他以他自己的方式表達(dá)他對他所鐘情之物的溫柔與善意。故此他的“情”是為“意淫”,它大于肉體之愛和精神之戀,是一種通過自由想象而達(dá)到身與心的雙重投入。這樣的精神活動,漫無邊際、自由舒展,“它無法實證但又真實存在,是所有血肉之軀都可能歷經(jīng)的一種心靈生活。” ?“意淫”直通性靈之美,是天地所賦予的鐘情性靈之美的獨特表達(dá)。
(二)“通靈”哲思的闡發(fā)——以情悟道。第一回的回目“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fēng)塵懷閨秀”就已點出寶玉的資質(zhì)即“通靈”,此“通靈”也是全書的核心意涵。曹雪芹在歷經(jīng)人世間的一番幻夢之后,生命本真自我意識覺醒,有了通靈之心故能作此通靈之文。書中的通靈過程則是由寶玉以情悟道的過程展開的。
1.“情”之所鐘?!扒椤敝掝},在上古時期就有過關(guān)于它的討論。荀子在其著作中提道:“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zhì)也,欲者情之應(yīng)也?!??道家的莊子也對“情”字論述頗多。例如他在《駢指》篇說道:“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他闡述的是一種自然本真之情,這樣的情即是“率情”,能讓人返回本身的自然本真狀態(tài)。而莊子所提出的“無情”,則是避免人為的傷身之情,不以外物的好壞產(chǎn)生好惡,不為物役。
《紅樓夢》中的癡男怨女,皆是因情而生。這樣的“情”,作者一開始就借用絳珠仙草的故事向讀者闡明了它的來路緣由。書中說:“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歲月,復(fù)得雨露滋養(yǎng),遂得脫卻草胎木質(zhì)得換人形……饑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nèi)便郁結(jié)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蜜青果暗指“密情果”,這樣的一株仙草,終日以“情”“愁”為食,在得天地精華修成人形后,仍是一位多愁善感、于情上纏綿的癡情女兒。作者想藉由人物傳達(dá)的“情”,即是由天地賦予人的一種絕對菁純地對他人他物的體貼、感懷之意,并在對外物的體貼、感懷中生發(fā)出自身對生命、自我的思索。這樣的思索淺則為對環(huán)境、命運的怨懟,深可至對于生命意義、個人歸屬的哲思。
2.以情悟道。小說通過寶玉的生命實踐,為我們揭示出這樣一個真諦:道在情中,而情是人性靈的根本,以情、靈引導(dǎo)本能之欲,才能破世間之執(zhí),不將不迎,從而把握人生命本真最核心的部分——自我意識。《紅樓夢曲引子》寫道:“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fēng)月情濃?!??問世間誰是真正的情種?不過是紛紛擾攘中的幾個以自身性靈尋求本真自我之人而已,寶玉是他們的代表,他本是一塊無知無識的頑石,吸收天地靈氣而有意識并大動凡心,在世間十幾載,他又由最初的自陷于情欲、無法接受美好的消逝到漸漸以情覆欲,以靈悟道,發(fā)現(xiàn)了生命本真自我意識,即人之生也,存于世,須脫離欲念方能擺脫神為形所役的困局,與天地、宇宙、自然為一體?!耙郧槲虻馈闭故玖藢氂瘛耙蚩找娚?,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的過程,也就是寶玉之性靈在塵世泥淖中萌芽、發(fā)展、掙扎、解脫的整個過程?!坝钪娴谋倔w是空,而人的本體是情??帐鞘澜绲谋驹磁c終極,情則是人的最后實在與最后根據(jù)?!??唯有性靈之人才能在情中悟空,于空中守情。盡管全書的結(jié)局如此悲涼,但正如李澤厚曾在《美的歷程》中說的:“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的強烈欲求和留戀?!??《紅樓夢》展現(xiàn)的思想內(nèi)核即是掩藏于悲嘆之下的希望、痛苦之后的反思。
四、結(jié)語
賈寶玉源自天然后又復(fù)歸天然,其人就帶有“天然”的特質(zhì)。這“顯現(xiàn)出曹雪芹超前的思想,這種進步的思想不屬于那個時代而屬于未來。賈寶玉身上所彰顯的是一種守持真性真情,守護萬物本真本然的赤忱。”?脂批總結(jié)《紅樓夢》主旨時談道:“作者是欲天下人共來哭此‘情’字?!?它哲學(xué)地思索了人的生存困境與心靈困境。別爾嘉耶夫曾說:“人由于被拋入世界而為客體所奴役,并自視為客體,但他仍然能在自身之中體驗到自己的在,自己的命運?!?《紅樓夢》一書在發(fā)現(xiàn)人崇高、偉大的同時,亦探尋了人的荒誕、卑劣、渺小與混沌。人生幻夢,也終有醒來之日,寶玉歷經(jīng)千帆,最終實現(xiàn)了內(nèi)自然人化,完成了人本性的復(fù)歸。返璞歸真,使人獲得本真自我,這是全書的內(nèi)核,也是生命本真自我意識的精神內(nèi)涵。
注釋:
①陳鼓應(yīng):《莊子·天地》,出自《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29頁。
②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8頁。
③楊伯峻譯注:《孟子·公孫丑上》,出自《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80頁。
④(清)王先謙撰:《荀子·性惡篇》,出自《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34頁。
⑤(南朝宋)劉義慶著,董志翹譯注:《世說新語》,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1頁。
⑥戴明揚:嵇康集校注,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368頁。
⑦(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761頁。
⑧(清)袁枚:《隨園詩話》,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124頁。
⑨王國維:《紅樓夢評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頁。
⑩(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徐小蠻標(biāo)點:《呂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47頁。
?(清)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3頁。
?(清)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頁。
?劉再復(fù):《紅樓哲學(xué)筆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48頁。
?劉再復(fù):《紅樓哲學(xué)筆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53頁。
?王先謙撰:《荀子·正名》,出自《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12頁、第428頁。
?陳鼓應(yīng):《莊子·駢拇》,出自《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35頁、第242頁。
?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頁。
?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頁。
?劉再復(fù):《紅樓夢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112頁。
?李澤厚:《美的歷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年版,第119頁。
?杜靜:《賈寶玉“天然”觀研究》,東北師范大學(xué)2021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
?朱一玄:《〈紅樓夢〉脂評校錄》,《紅樓夢》第八回甲戌夾批,齊魯書社1986年版,第154頁。
?(俄)別爾嘉耶夫著,安啟念、周靖波譯:《精神王國與愷撒王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頁。
參考文獻:
[1]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
[2]朱一玄.紅樓夢脂評校錄[M].濟南:齊魯書社,1986.
[3]王國維.紅樓夢評論[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4]俞平伯.紅樓夢辨[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
[5]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6]周汝昌.紅樓小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7]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孫愛玲. 《紅樓夢》人文之思辨[D].蘇州大學(xué),2006.
[9]李吉祥.論《紅樓夢》的生命意識[D].青海師范大學(xué),2014.
[10]陳國學(xué).《紅樓夢》的性靈文學(xué)色彩與禪宗思想[J].紅樓夢學(xué)刊,2020,(01):252-265.
[11]孫可穎.《紅樓夢》中死亡與再生的敘事重構(gòu)另探[J].名作欣賞,2021,(09):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