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璇
2022年7月,龍門石窟最具盛名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完成了時隔50年的又一次大修。50年前,這座佛像遍體鱗傷,歷經(jīng)四年維修,終在一眾細心堅韌的石匠老師傅的搶救下重獲新生??缭桨雮€世紀,這一些老師傅中,只余當年初作“小工”的劉建設一人參與到了這次大修之中。
雖然相比50年前,這次大修的重要性和危急性都有所下降,但老劉獨特的經(jīng)驗和眼光,還是讓他成為了修復團隊中不可替代的存在。從挑選石材、觀察水路,到定位缺損位置、決定修復方式,老劉對石像修復的嫻熟和堅守讓我們在敬佩的同時,也不禁對石像修復的未來感到擔憂——隨著老師傅的離開,新生力量在石匠崗位上的缺位愈加明顯。如果石匠工作對年輕人的吸引力繼續(xù)下降,那傳統(tǒng)的石匠手藝和修復工藝,或將面臨永久失傳和消亡。
石匠的沒落是石匠工作自身性質和機器普及雙重作用的結果:工資低、工作苦,規(guī)?;圃煜魅趿藢ψ龉ぞ毝鹊囊螅斯び众s不上機器制造的速度。沒有新生代血液的加入,石匠工作在不斷衰老——如今在龍門石窟工作的石匠中,最年輕的也已經(jīng)49歲。
然而,更加令人擔憂的,是石匠工作中經(jīng)驗積累的困難性。老劉在報道中說到,石匠的技術不是最難習得,真正難得的是石匠的眼力。眼力需要天賦,亦需要時間和經(jīng)驗——與石頭相處的時間,與石頭打交道的經(jīng)驗。
老師傅可以把技藝傾囊相授,但當斷石的眼力成為直覺般刻進骨髓,其中的原由已無法用語言解釋清楚,只有親身經(jīng)歷過那漫長時光的積淀,才能擁有電光火石的即刻判斷。而這漫長的時間成本,正是阻礙新生代踏入石匠行業(yè)的根本原因:在高速更迭的當下社會,沒有人愿意預支半生時光,去追求一種已不再討喜的匠人能力。
石匠傳承的核心,是時間堆疊下經(jīng)驗的習得。而不幸的是,這種石匠賴以維生的精魂,卻因與時代的逆向,成為了加速石匠行業(yè)消亡的催命符。
一如在龍門石窟修復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那樣,石匠工人以及石匠手藝有著其無可替代的價值。這份生于千年前的傳統(tǒng)技藝,不該因時代潮流的轉變而就此止步。除了高新技術與石匠工藝的逐漸融合之外,我們需要的,更多是對石匠工藝等傳統(tǒng)技藝的廣泛傳播和普及。
借助公眾號、綜藝、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這些“瀕危工作”更加有機會被新生代群體看到,從興趣和了解中承認并延續(xù)石匠的價值。同時,從教育角度入手,許多高等院校也已開設了諸如文物修復的專科專業(yè),或許也能讓工藝之路成為更多人的選擇。無論如何,我們應當以認知的改變?nèi)ナ刈o石匠工作的不變,而非讓石匠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指導教師|石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