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煙
兒時過年,可比現(xiàn)在熱鬧多了。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一進(jìn)臘月,空氣里,便開始飄著年的味道。
大街小巷里,吆喝著叫賣的聲音,多了起來。那些穿街走巷的賣糖葫蘆的小販后面,跟著一群群淘氣的孩子。又酸又甜的糖葫蘆,錚亮的小糖人,讓孩子們眼饞。年味,就在孩子們的歡笑聲里,氤氳開來。
進(jìn)了臘月,人們開始置辦年貨。家家院子里晾衣服的繩子上,豐富起來。那時候,家里沒有冰箱。人們把買來的雞鴨魚肉,都用線繩串好,掛起來。一串串的凍肉,一串串的凍魚,在繩子上蕩來蕩去,惹得饞嘴的孩子們,圍著轉(zhuǎn)來轉(zhuǎn)去。似乎那上面,已經(jīng)飄著熱騰騰的肉味了。
年集,是鄉(xiāng)村一年中最熱鬧的地方。街道兩邊,擠滿了賣年貨的地攤。從早到晚,街上滿是來來往往購買年貨的人。孩子們放假了,也跟著來湊熱鬧,尖叫著,在人群中擠來擠去。人們的臉上,是帶著笑的。熟人見面,一拱手,就匆匆而過。年前都太忙了,一年中的事,似乎都趕到臘月里來做了。
賣鞭炮的場所,是孩子們最喜歡光顧的地方。一排排的鞭炮,整齊地碼在一起。圍觀的人群,里三層外三層的,水泄不通。震耳欲聾的聲音,此起彼伏,伴隨著孩子的一陣陣高呼,二踢腳飛上了天。誰家的二踢腳聲音最響,飛得最高,人們便一窩蜂似的擁上去,購買。
年集上,有馬戲團(tuán)。他們用寬大的篷布,將場地圍得密不透風(fēng)。只留下一個入口賣票。人們眼巴巴的在外面瞅著,只聽得里面熱鬧得很,一陣陣叫好聲傳來,引來一群群的孩子,吵著嚷著要進(jìn)去看。那個時候,家里沒有電視,也極少能看到電影??瘩R戲,便成了孩子們最向往的趣事。不在乎看的什么,小孩們在乎的是觀看的過程。
過了臘月二十,衛(wèi)生大掃除便是家家戶戶要緊忙活的事了。家具都搬到室外,在掃帚上綁上一個長竿子,清掃房梁上的蜘蛛網(wǎng),灰塵。家具是要一件件地擦洗干凈的。孩子們是可以幫忙的,大人們一遍又一遍地囑咐著,要小心,用幾近神秘的語氣,告誡孩子們,不能將家具打碎,那樣是不吉利的。年,在兒時的心里,多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臘月三十,一陣陣鞭炮聲,把年味醞釀到極致。男人們領(lǐng)著孩子貼年畫,貼對聯(lián)。那個時候,對聯(lián)大部分都是自己買來大紅紙,找村里的有文化的人寫的,龍飛鳳舞的。在爐子上熬點稠稠的面粥,然后用一個掃帚疙瘩,蘸上面粥,刷在門框上,對聯(lián)便貼上了。孩子們站在遠(yuǎn)處,指認(rèn)著對聯(lián)上的字,認(rèn)錯了,大家便哄堂大笑起來。女人們這個時候,在忙著蒸饅頭,包包子。過年,是女人們廚藝比拼的時節(jié)。饅頭,包子,花卷,都做成孩子們喜歡的形狀,小兔子啊,小豬啊,小鴨子啊。等熟了,孩子們便擠進(jìn)廚房。大人們嘴里說著,去去去,別搗亂,而手里,卻選出一個最精致的小兔子,小鴨子,遞進(jìn)孩子的手里。似乎孩子手中拿著的,不是饅頭,而是一種榮耀,一種心滿意足的幸福。
中午的時候,家家戶戶大鍋燉肉,小鍋炒菜。整個村子里,彌漫著一種香噴噴的氣息。一陣陣急促的鞭炮聲,此起彼伏。二踢腳,煙花,都飛上了天。家家戶戶門口,院子里,落滿了鞭炮的紙屑。鍋碗瓢盆的聲音,喝酒劃拳的聲音,孩子們吵鬧的聲音,交相輝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