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德周
眼前的筆、墨、紙、硯乍一看,沒什么別樣,但仔細端詳,就會發(fā)現(xiàn)大有玄機,這不正應了東坡居士那句話嗎?筆墨紙硯精良乃人生一大快事。繼而,我順手端起他精心煮制的普洱茶,入口小試,便沁人心脾,口感醇厚,回甜不顯,氣韻沉重。果然,眾友的評價在我這里得到印證,堯忠是一個低調有品位的人。
與堯忠相識晚一些,90年代初,我在一個機關部門歡迎了堯忠的加入,不過,不在一個科室。那時,他是以理論骨干調入的,不用說,新的崗位是需要他來“當磚頂梁”的。那時的堯忠,中等個子,烏黑的頭發(fā),方正的臉龐,不經意間透露著淺淺的微笑,經一副窄邊眼鏡畫龍點睛的修飾,這個帥氣的堯忠的確如同平靜的池水中融入一股清流,令同事們?yōu)橹⒛俊?/p>
不久的一個麗日,我和堯忠隨從兄長到威海劉公島短游。所及之處,堯忠觀察得都很投入。尤其是在北洋海軍提督署大門前,對李鴻章為北洋海軍的題聯(lián)久視不移,那鎏金對聯(lián):萬里天風永靖驚鯢波浪,三山海日照來龍虎云雷。“真是筆精墨妙,大氣磅礴,氣韻生動,汪洋恣肆”堯忠不住點頭自語,虔誠有加。見此瞬間,我料定堯忠是一個懂書法的人。細聊之,果不其然,我的判斷得到了印證。
堯忠的童年與其他人無大異,也有過花開、月圓般的夢想,對自己的愛好是什么,遲遲沒有投去橄欖枝。17歲,對,就是這個年齡,他有了自己的專注,有了自己的專情,于是,便果斷地把藏在身后的橄欖枝拱手送到了書法老人的手中。
發(fā)自真情方為藝。書法是什么?是一種民族文化積淀已久的結晶,是國人的精神內涵。書法可育人,養(yǎng)人,或成就人,但,更多是磨煉人。不少人從事書法,付出終生心血,到頭來卻碌碌無為,無名無利。堯忠很堅定,選準的路就一直走下去,這也是他“初心齋”雅號的含義之一。要問堯忠的意志有多堅定?“不怕念起,唯恐覺遲。既已執(zhí)手,此生不負”。
書法之路是有奧秘的,“看似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一路走來,他領略了中國文化的筆墨,總算在書法的海洋里窺測到了一些端倪,書法技藝得以初成。他的書法以小楷見長,取法魏晉,氣息高古。須知研習小楷者易收難放,易嚴謹難散淡,易精巧難粗狂,易秀潤難蒼厚。謝小毛有言:“堯忠的小楷結字寬綽,古雅闊厚?!眲┖鴮ζ湫】黝H為贊賞。堯忠自己說:“我作小楷,多重意趣和韻味,平時取舍諸家,力求‘融天機于自得,會群妙于一心’?!弊源?,堯忠的作品獲獎過,巡展過,收藏過,索求過,一時間,堯忠聲名鵲起。雖如是,可他不以為然,仍在自己這塊嫩稚的書法小田園里默默耕耘著。
堯忠積蓄了這么多年的臨帖、創(chuàng)作、探究,他的書法已由師法走進無法,已由師古走進師自然。他的書法意境中或姿媚于蒼勁之中,或含蓄在平淡之肌理,但依然掩飾不住那種含蓄、厚積、繁習、勤思的品格,繼而,用書法無形的墨色與線條,書寫內在與外在不同的自我,形成了不同風格,不同書體的完整統(tǒng)一。
與堯忠相識之后,他曾將一幅小楷作品贈予我。對于書法,我汲取的“營養(yǎng)”偏少。細賞之,我情不自禁地暗嘆,這幅小楷,權當是線條和筆畫的圓舞曲,飄動流暢的線條,輕盈清華在淺黃宣紙上,那飛翔的身姿走近,依稀聽到衣服與空氣摩擦產生的窸窣聲,雖風致嫣然,卻并無輕薄浮艷之氣。我不知道什么樣的作品算是“墨寶”,但我知道這幅作品堯忠定是費過心血的,他用多年的厚聚,呈現(xiàn)了古人墨客根性意趣,妙造出的古今原一體,卻筆筆古有,意意古無的文人書境。
樂者,智者,書者,不與心違,是為光明。他以專注、癡迷、虔誠、敬畏的態(tài)度為小楷創(chuàng)作傾注的心力,讓我們今天有幸在眾多樓、閣、廳、堂等場所,在有限的尺幅里,看到得意忘形的濃酣筆墨。
時間在亙古不變地前行著,總有慧眼生出。這些年來,堯忠在書法領域成績斐然,先后加入中書協(xié)會員,青島市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書法作品曾與天柱書會同道在北京、青島、大連、呂梁等十余地舉行過專題展覽,書法成就在《中國書畫》《東方藝術·書法》《中國書畫報》等媒體做過專題介紹,贏得了書法界同道的一致好評,一些書法界重量級的人物也關注起他來。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fā)是堯忠走向書法成熟之路的標志之一。他知道,書法藝術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它是與其它藝術學科有聯(lián)系、有區(qū)別,有相融,有分隔。要想書法有點成就,就必須在知識的多領域充實自己,豐富自己,武裝自己,在這一點上,要想走捷徑是行不通的。于是,他理智地靜下心來,“老老實實”地讀了一系列書籍。《傲慢與偏見》《戰(zhàn)爭與和平》與書法有關嗎?他看了;《國富論》《資本論》與書法有關系嗎?他看了;《曠代逸才》《冰鑒》與書法有關系嗎?他讀了。當然,與書法有關的書籍、資料他更是讀了不少。關于讀書,這位功底厚實的理論干部自有獨到的見解,他說:“讀書給人希望,給人力量,給人智慧,給人自信,給人快樂。不讀書雖然可以一樣生活,但對世界的認知、生活的質量和境界肯定是不一樣的?!?/p>
堯忠從書近四十載了,這是一種文化人的耐心,還有一種沉靜之心,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睿智。同時,我們還看到書法有它自身永恒的不竭的魅力,也才會使他能夠用這幾十年的時間去不斷地沉浸其中,硯田耕耘,情之所至,無怨無悔。
這是地方舉辦的一個展覽,其中,堯忠的5幅作品選入其中。小楷、行書;斗方、對聯(lián)、中堂、折扇栩栩如生,許多參展的內行人駐足在其作品前不住地點評,并留下贊賞、敬佩、折服的目光。從展覽的作品中不難看出,幅幅佳作蘊含著濃濃的深情、厚厚的底氣、滿滿的學識。是啊,堯忠就是這樣一個人。自己有學富五車的資本,卻從不以專長而自矜。他性格豪爽灑脫、儒雅而淡泊,一到書案拿起毛筆卻堅韌果敢、自信,以純真之眼、道悟之心和心靈之光,揮灑出隨心所欲、恣意放曠的筆墨線條,留下一幅幅靈動的藝術作品。所以,觀展的人們才有幸大飽眼福。
在所有的藝術門類中,書法是最不能掩飾自己的一門藝術,只要是你留下的墨跡,都隱隱約約地都透露著自己的信息。是的,堯忠日常對書法的探究影子就是最好的注腳。實踐證明,任何一項藝術沒有理論做指導,是永遠都走不遠的。作為理論根底深厚的堯忠何能不清楚?“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庇谑牵跁ǖ膶W習、實踐中,注重加強了對理論的探究。尤其是對《王鐸詩稿》的探究,反復了幾個反復。堯忠認為,《王鐸詩稿》中的小字代表了王鐸書法的最高水準。王鐸詩稿最大特點是多有涂抹,信手為之,見縫插字,沒有絲毫安排雕琢的痕跡,這就是“無意為佳乃佳”。同時,堯忠更傾心于王鐸的書法藝術,反復思考找他書法里那些“有意思的意思”,心摹手追。
我們熟知,環(huán)境改變人,同樣,環(huán)境對書法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堯忠住所北行不到30公里即是著名的天柱山魏碑。就是這一古跡,對當?shù)貢ǖ臒岢庇兄龠M作用,至今日,已有十幾人加入中書協(xié)。堯忠從牽手書法之日,懷著推崇的心情不知去觀摩了多少次,次次有收獲和感慨。后來,巧的是堯忠又到了天柱山腳下的一個鎮(zhèn)掛帥,即使他走村串戶、踏街穿巷訪問民情之暇,也不忘抬頭仰望西北方向的天柱山!那個周日中午,他送走了來訪的客人,幾人乘興來到轄區(qū)的桃花澗,天空藍藍,果園綠綠,鳥語花香,風吹牛羊,好一個世外桃源!目視此景,微醺的堯忠情不自禁詩興大發(fā):“醉臥桃花澗,神游天柱山?!边@是何等的豪邁?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自信?又是何等的灑脫?
成熟起來的堯忠,在書法研究和實踐中,就跳出了小楷的圈子,著力在行書研究和創(chuàng)作上下功夫。徐海曾經對他的行書大加贊賞,并說:“不能小看你的行書,如果全國選100個行書寫得好的,里面應該就有你,并且要靠前?!苯鼛啄陙恚衷谛袝瓉淼幕A上,尋求向“古雅、拙樸”方向突破,全新的書法面目,彰顯著作品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墨友們不禁又對他刮目相看。
寵幸書法的人多與茶有著不尋常的關系。作為茶圣的唐朝陸羽怎么也想不到幾千年后茶會成為書法愛好者的“寵”,如果他有預知,能否在其所著的《茶經》里添上濃濃的一筆呢?
如今看來,陸羽沒在《茶經》里記述,是歷史的局限,不是遺憾。當時陸羽沒寫,并不代表以后無人去填補。是的,二十一世紀的一天,我讀到了一本精致的書——《泡上茶》,這本書是初心齋茶語和書法的結合體,精讀里面的短語,你會覺得這是“茶語人生”的精縮版。不用說,你也知道,這是堯忠書法境界的又一次升華。
“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無需花”“茶隨心而定,心因茶而清,喝進去的是茶,得到的是一種超然的心境”“我泡了茶的身軀,茶泡了我的心靈”……我也是天天泡茶,讀著這本《泡上茶》,一切便入佳境了。
堯忠喜歡兩件事,一是茶,二是書法,這是自己業(yè)余生活的最重要部分??窗?,“讀書涂墨我所樂,品茶灌園心自閑”“無憂取筆三行字,有客聊天一碗茶”,這就是堯忠。開始,堯忠也就是練練書法,小息之時,泡杯茶放松一下自己,到后來,便對喝茶與書法之間的聯(lián)系有了新的感悟,隨之,日有所記,年終成書。
讀著《泡上茶》這本書會讓你的心很快平靜下來,在浮躁焦慮的環(huán)境中會讓你辯證地冷眼觀潮,順勢前行!我知道,如今堯忠的周圍瞻望咨嗟者眾,但他仍然保持一顆平常心、一顆初心低調行事!
“辭暮爾爾,煙火年年”算是我對堯忠的最好祝愿吧!
——選自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