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忠
洪范池,隱居鄉(xiāng)野的大儒
故鄉(xiāng)平陰別說在中國不算大縣,即使在山東省也屬于一蕞爾小縣,面積和人口在山東都處于最后幾位,雖然隸屬省會濟南管轄,但是遠郊,應(yīng)屬于典型的鄉(xiāng)野之地。然而它的名氣和實力卻不容小覷,是聞名中外的阿膠之鄉(xiāng)和玫瑰之都。
平陰的風景名勝和周邊泰山、曲阜相比可能名氣稍微遜色,但自有其山野自然之美。其中我情有獨鐘的自然是位于平陰西南部的齊魯泉鄉(xiāng)洪范池鎮(zhèn),這里的云翠山、大寨山等屬于泰山余脈,群峰爭雄,山高林豐,泉水眾多,孕育出了狼溪河。
濟南新七十二名泉有四處聚集在此地,屬于洪范池泉群。大小泉眼中,最著名的有洪范池、東流泉、扈泉、日月泉、丁泉、白雁泉、拔箭泉、長溝泉、狼泉,歷史上稱為“洪范九泉”。
洪范浮金是古東阿八景之一。“禹治洪水,以陳范池”,四季恒溫,大而有常,泉水婉轉(zhuǎn)流入狼溪河。
洪范池是個極為奇特的泉。一是水量四季不變,流量永恒,更不會結(jié)冰或干涸;二是它溫度長恒,無論是北風呼嘯,滴水成冰,還是酷暑難耐,夏日炎炎,都保持在17°C恒溫。
進入洪范池大門五六米,便可見一正方形泉池,石砌泉壁上,鐫刻著“龍池”兩個大字,下方是一個龍頭,泉水從龍口源源不斷吐出,宛若柔滑的少女的披肩秀發(fā),在太陽的照射之下,閃動著耀眼的光華。我從泉池東側(cè)的石砌臺階登上石臺,只見整個泉池丈余見方,水平如鏡,不見些許消長。泉水泓瑩澄澈,水碧如玉,俯瞰泉池,晶瑩見底,但無可預(yù)測深度幾何,唯見池底銀光閃閃,眾多泉眼,汩汩冒著水泡。幾條身長贏尺的池魚,自由自在地搖首甩尾。
明朝三代帝王師、邑人于慎行未出道或者歸鄉(xiāng)之時,應(yīng)該無數(shù)次游于此泉,或獨游或陪友,他曾不止一次為洪范池賦詩吟詠,其中“何地探靈境,仙泉舊有名。無光金鏡冷,潭影玉壺清”的感慨猶合我心!池邊游客甚多,在水池底部北側(cè),有一尊長相如猴子的石刻,據(jù)說是鎮(zhèn)海鱟,相傳它的下面就是洪范池的泉眼。據(jù)說洪范池連著大海,因為有它在此鎮(zhèn)守著,才不至于洪水泛濫。鎮(zhèn)海鱟鎮(zhèn)守海眼確保此地免受洪水之患盡職盡責,是黎民百姓的幸福神,如果誰擲出的硬幣能夠砸中它的頭部,就能福蔭無限,遇難成祥,逢兇化吉。正因為有如此神秘美好的古老傳說,所以凡是來此賞游的人,大都會擲幾枚硬幣一試。硬幣輕輕投入池中,緩緩旋轉(zhuǎn),如銀魚在池中肆意游弋,綻起層層波紋,慢慢擴大至方池邊際,在陽光的照射下,池水和硬幣金光閃閃,煞是好看,“洪范浮金”果然不虛?!昂榉陡〗稹苯许?,出自明代嘉靖進士何海晏之口。何海晏曾擔當四川、河南大任,探親回家時經(jīng)常游覽洪范池。一次次覽勝不知池水深淺,遂從囊中取出銅幣擲于水中目測,恰逢朗日中天,銅幣旋轉(zhuǎn)而下,慢悠悠墜入池底。如此情景映入眼簾,何海晏觸景生情而詩興大發(fā),進士才華展現(xiàn),吟詠道:“方池十丈水之潯,洪范錫名稱到今。戲擲一幣清澈底,隨波蕩漾似浮金?!彪S行人禁不住拍手叫好,自此流傳開來。
洪范池不尚熱鬧與喧囂,似乎永遠靜水流深。它沉郁而內(nèi)斂地演繹著自己的美,像一幅中國水墨丹青,樸素而真實。
常將池水映天地,不以消長隨春秋。洪范池不以旱澇而消長,不以冬夏而變溫,從遠古到今天,千百年來,春夏秋冬,冷暖永恒,旱澇豐枯,水流如一,它初心不改,寵辱不驚,任你世態(tài)炎涼,任你世事更迭,始終如一。它更像一位歷盡風雨滄桑、遍嘗酸甜苦辣、閱盡繁華與苦難的長者大儒,波瀾不驚,沉郁深邃內(nèi)斂,永遠挺直脊梁,保持堅強而高貴的本色!
洪范池,你這隱居在山野之中的大儒,我相信,在歲月的長河里,你還會一如既往,寵辱不驚,以那亙古不變的姿態(tài),不息地流淌,直到地老天荒!
書院泉,大山孕育的山東漢子
夏秋雨水豐沛的時節(jié),我又一次陪幾位文友前往素有齊魯泉鄉(xiāng)之美譽的洪范池鎮(zhèn)采風。在暢游了寵辱不驚、恒流恒溫、猶如隱居鄉(xiāng)野的大儒的洪范池后,我們把車原地不動,步行沿著青石鋪就的石板路一路向東,前往大約千米有余的書院泉。
書院泉又名東流泉,與洪范池、扈泉、日月泉一起,忝列濟南新七十二名泉。舊《東阿縣志》有記載,書院泉位于洪范池東天池山下書院村,因明代中丞劉隅曾臨泉建書院得名。它是平陰一帶歷史最悠久的泉之一。約在1500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就已經(jīng)記錄了它的存在:“天池山下有泉,名東流泉?!痹谛蹨喌谋狈酱昧说娜巳绻胍娮R一下江南的風光,或者常居水鄉(xiāng)的人也想看一看北國的“小江南”,那么來書院泉轉(zhuǎn)轉(zhuǎn)看看,一定是最佳選擇。
我們沿著天池湖南岸的石砌水道逆流而上,隨著漸近源頭,嘩嘩的水聲愈來愈大,一級級瀑布水簾自上而下跌落,濺起片片珍珠。
由北而南,來到了一處水道分岔處。這里就像是水道的三岔路口,上游的水來到此處分成了兩股,一股向西流向村西,一路向北流向我們沿渠走來的方向。在此稍作停留,我們又沿著溪水來的方向,轉(zhuǎn)向東逆流繼續(xù)前行。行進不到百米,便至書院泉源頭的近旁。小溪在這里形成了一個七八米寬、二三米高的瀑布,清澈的泉水奔涌而下,水聲嘩嘩歡叫,攝人心魄。
沿著渠水邊向北繼續(xù)前行五六十米,書院泉的源頭映入眼簾,同來的文友一陣驚呼,如詩如畫的“清泉石上流”勝景,宛若一幅巨大的水墨丹青,展現(xiàn)在天地之間!
泉水自村東天池山腳下的巖石縫中流出,青石鋪就的整個水池東側(cè),全是沒過腳面的泉水,不知是從石上還是石縫汩汩流出。我赤腳站立在流動的泉水中,清冽的泉水剛沒過腳面,水歡快地流過,猶如調(diào)皮的小魚兒親吻輕嚙我的肌膚,舒服極了。
書院泉西面是一片小平原,北東南三面青山翠柏,小橋流水,環(huán)境優(yōu)雅,冬暖夏涼,自古就是風水寶地,素有“小泉城”之美名。相傳,當年東流書院的主人劉隅宴請親朋好友時,經(jīng)常是廚子做好菜用木托板托著菜肴放入水道中,菜肴順流而下被下游的仆人端到桌上。品嘗著順流而下的精美菜肴,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享受。明代詩人劉約有詩云:“卻怪陰山王逸少,不知此地可流觴?!?/p>
書院泉池呈“凸”字形,大池邊長7米,小池邊長兩米,泉水從大池池底各處縫隙中涌出,通過水道從池南壁的石雕龍頭口跌落至一方形小池,再流入半圓形水池,而后順小溪沿石渠盤街繞戶,穿林潤水。溪中鵝鴨戲游,岸邊村民浣衣洗菜蔬,景色極佳。書院泉最大日涌量達1萬立方米。20世紀60年代,村人又在小池外圍修建了一個半圓形的圍堰,弧頂部立著一塊小石碑,記載著村民改造泉池的事跡。圍堰上留有出水口,溢出的泉水順著村中小河環(huán)繞村子一周,匯入狼溪河,而后流進黃河,最后匯入浩瀚大海。
趟過那一段石上流動的清泉,我們又來到泉池的北側(cè)。這里曾有一處崇梵寺,北齊時鼎盛,后被山洪泯滅。元代重建為洪福寺,相傳是洛陽白馬寺高僧清真、悟明、蕙僧、圓僧創(chuàng)建。如今,洪福寺、東流書院早已不見蹤影,僅存遺址及明朝萬歷年間《東流泉》詩碑兩通。天池山腰石壁上雕有佛像四尊,與人等高。據(jù)當?shù)厝酥v,這四尊佛像為創(chuàng)建洪福寺的四位高僧的化身,他們整治了泉池,修建了河道,為村民造福,圓寂后,村民造像,以作紀念。而兩通詩碑記載著一段文壇佳話。明萬歷辛巳年(1581年)夏天,在朝為官的朱維京、朱應(yīng)轂趨步東阿,看望正在賦閑的于慎行,三人于雨中再游東流泉,欣然作詩。朱維京出首詩,于慎行、朱應(yīng)轂隨后相和。于慎行和詩《雨中東流泉上和朱可大》:“風雨鳴丹谷,林亭依翠岑。樹動三秋色,泉飛萬壑音。夜涼橫吹起,欲聽水龍吟。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钡恢獮楹?,現(xiàn)存兩塊碑上分別為朱維京、朱應(yīng)轂的詩,獨獨少了名氣最大的于慎行的詩。是原碑刻丟了,還是另有原委?我們不得而知了。
低吼的水聲把我喚回了現(xiàn)實中來。這是書院泉一年之中水量最大的季節(jié)。這時的書院泉就像一位大山孕育的山東大漢,赤裸著肌肉豐滿的黝黑臂膀,誠實尚義,粗獷豪放,質(zhì)直樸實。
我也曾在最干旱的一個夏初來過這里,那時的書院泉水流比開泉的時候明顯小了不少,水聲也似乎變成了淺吟低唱。但是,即使低吟淺唱的書院泉,依然充滿生機和活力,依然噴涌著清冽的甘泉,滋養(yǎng)著這片雖不富饒但獨具魅力和特色的土地,養(yǎng)育著這群辛勞卻堅毅、厚德、仁義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