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周
公元前319年冬,魏惠王去世了。出殯這天,下起了大雪,史書上說“至于牛目”,也就是雪快堆到牛的眼睛了,現(xiàn)在算來,至少也有一米深。整個都城大梁白茫茫一片,連北都找不到,更別說拉車走路了。
按說這是歌功頌德的好時機:先王功德蓋世,去世也能感天動地,你看老天爺都哭成這樣子了。
但這幫當官的完全顧不上唱贊歌,最要緊的是出殯這件事還能不能如期舉行?如果硬要舉行,大家伙兒就都要從暖融融的房間里出來,凍得一把鼻涕一把淚,浩浩蕩蕩地去送葬。更少不了要發(fā)動大批老百姓清理積雪,搶修棧道。耗費大量資金不說,免不了還要凍死、餓死人,再激起老百姓反抗,這可就是大麻煩了。
于是,大家紛紛向當時還是太子的魏襄王提意見:“雪實在是太大了,按期出殯的話,成本會很高,老百姓也受不了折騰,要不咱們改一天?”魏襄王一聽,馬上就給懟回來了:“做兒子的,因為心疼錢和老百姓,就不給自己的爹出殯,這不合道理。你們不要再說了!”
大家灰溜溜地回來,在還不死心的情況下犀首公孫衍想到了一個人——惠施。這個人能說會道,說不定他會有辦法。于是公孫衍親自出馬,請惠施出面去做工作。
惠施見了魏襄王,不著急說出殯的事兒,而是先舉了個例子:“當年,周文王的父親死后,被安葬在楚山腳下,結果滲漏出的水侵蝕了他的墳墓,露出棺材前的橫木。文王說:‘啊,先王一定是想再見見各位大臣和百姓,所以才讓滲漏的水把棺露出來。’他干脆下令把棺材取出,給它搭起靈棚,百姓都來朝見。三天后才改葬?!?/p>
看魏襄王聽得入神,惠施繼續(xù)說:“您看,今天下這么大的雪,也一定是先王想稍微停留,扶助社稷,讓老百姓安心。像這樣的情況還不改天安葬,想來是把效法文王當成羞恥了吧?”
魏襄王聽完,只說了一句:“太對了,我馬上改日子!”
這個故事簡單,但很有嚼頭。同樣一件事情,為什么那么多人提意見都不管用,惠施三言兩語就把領導說服了?
關鍵就是兩個字:角度。
群臣進言,說的都是執(zhí)行層面的客觀困難,完全沒有顧及領導的感受。給先王辦喪事,辦得風光體面,不僅是給親友家族的交代,更是對自己繼位合法性的背書。所以,魏襄王只能堅決說“不”。
惠施就不一樣了。他絲毫不提客觀困難,而是完全站在領導的立場上考慮影響、利弊,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議。領導當然不傻,話說到位了,自然就順水推舟,馬上應允了。
一正一反,兩種溝通角度,效果截然不同。
(秋水長天摘自《向上突圍》 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