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一帆
在社會生活中,親社會行為又被稱為積極的社會行為,它是指個體表現出來的一些有益行為,包括安慰、謙讓、協助、理解、關懷、支持、互助等。親社會行為是個體之間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基礎,對個體一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個體某些親社會行為的出現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多,而是在減少。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一、筆者所在中班幼兒的
親社會行為水平調查
筆者在觀察的過程中發(fā)現,大多數教師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主要培養(yǎng)幼兒的互助、謙讓和分享行為。筆者在課堂上調查了65名中班幼兒對“分享”和“合作”的看法,如表1、表2所示。從中可以發(fā)現,幼兒具有一定的分享意識,但他們的合作能力較弱,需要教師進行良好的引導,發(fā)展他們的親社會行為。
二、如何通過角色活動發(fā)展中班幼兒親社會行為
筆者結合4~5歲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了旨在訓練他們合作能力的角色活動。在活動前后,幼兒對合作行為的認識和合作能力均有所變化(見表3、表4)。在活動中,幼兒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角色,這本身就是一個分配、協商的過程。在遇到幼兒都喜歡的角色時,他們會爭搶角色,對此,教師要耐心引導和勸說幼兒,讓幼兒在合作的過程中享受角色游戲的樂趣。
(一)加強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意識的作用
懂得合作商量的幼兒,長大
后會很快適應自己所屬的社會群體,并發(fā)揮積極的作用;而不懂得合作商量的幼兒,在以后的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麻煩和人際關系問題。對于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意義,教師和家長應具有更深入的認識,堅持“信不堅,行不篤”的教育理念。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需要討論怎么分享物品、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被同伴接受、如何參與別人的游戲、如何公平地解決大家的意見等問題,因此,角色游戲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使幼兒明白通過合作可以獲得成功。
(二)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的
指導方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幼兒認知是以直接經驗為依據,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逐步完成的。教師要尊重游戲和活動的特殊意義,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環(huán)境,引導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培養(yǎng)合作意識,獲得合作經驗,在游戲中感受到合作的意義。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幼兒,使合作活動變成幼兒有意識的自覺活動。
有學者強調,角色游戲的本質是社會性的,需要注重教師的介入和引導。在游戲中,幼兒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運用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日常生活見聞,與其他幼兒分享自己的想法,從而形成分享行為。角色游戲過程是玩家社會互動的過程,對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有獨特的教育價值。
在角色游戲中,教師的指導方式大致可以分為深入指導、一般指導和權威控制。在角色游戲環(huán)境下,教師可從實物與角色分享、過程與經驗分享、態(tài)度情感分享三個方面出發(fā),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三)角色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案例
1.實物與角色分享。在幼兒園的角色活動區(qū)域,幼兒們在進行“寶寶家”活動,其中一名幼兒想炒菜的時候,發(fā)現材料被其他組成員搶走了。于是,他們開始了相互爭搶,誰也不讓誰。
毛毛:“我們組里沒有菜,但是你有很多,給我們一些
菜吧。”
欣欣:“我們自己都不夠,不能給你?!?/p>
欣欣:“你們現在還沒開始炒菜,炒菜的時候我們再
給你。”
毛毛:“明明是你們搶走了我們的菜,你不給我,我去告訴老師?!?/p>
教師:“為什么不能給毛毛一些材料呢?這樣大家就都可以炒蔬菜了?!?/p>
欣欣:“我們的菜也不多,我怕到時候我們就不夠了?!?/p>
教師:“大家是不是都是為了做飯給娃娃吃呢?那我們就拿還沒炒熟的蔬菜分一點給他們,等他們做好飯也分一些給我們,大家一起分享著吃吧?!?/p>
毛毛:“可以啊!”
欣欣:“好!”
游戲材料與角色分享是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部分幼兒的分享意識不強,他們容易在游戲中爭搶游戲材料,不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對此,教師要首先了解幼兒發(fā)生矛盾的原因,然后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為幼兒提供指導,最后提出針對性的意見,讓幼兒理解分享、合作的重要意義。教師通過啟發(fā)、詢問和引導的方式幫助幼兒一步一步地理解分享的意義,通過深入指導,讓幼兒體會分享的樂趣。
2.過程與經驗分享?!拔抖嗝赖案獾辍遍_業(yè)了,很多“客人”排隊來買蛋糕,店員只有大羽一個人,他忙得不可開交。就在這時,依依也想參加游戲當“店員”。
依依:“我也想當店員,我想和你一起賣蛋糕?!?/p>
大羽:“不行,你只能當客人,只有我是店員?!?/p>
(依依一聲不吭,有些生氣地站著。)
教師:“你好,你們的生意不錯,我們可以和你們一起賣蛋糕嗎?”
大羽:“來吧,你收銀,我來裝蛋糕?!?/p>
教師:“我現在有點事要請個假,離開一段時間,誰愿意來幫我做這些工作呢?”
依依:“我可以幫助你?!?/p>
(依依順利參加了游戲,“味多美蛋糕店”的生意變得更好了。)
角色游戲是培養(yǎng)幼兒去中心化思維的主要途徑,因為角色游戲要求幼兒學會從別人的視角去思考、觀察環(huán)境。由于幼兒年齡小,他們的交往經驗不足,在遇到問題時經常會做出錯誤的行為,從而引發(fā)了同伴之間交往的矛盾。教師在幼兒心中具有絕對權威的地位,因此教師可以發(fā)揮自身榜樣作用,幫助幼兒解決困難,使幼兒共同享受參與游戲的樂趣,教會幼兒交流與分享的方法。
3.分享情感和態(tài)度。在游戲過程中,幼兒會出現情感共享現象。但由于這一現象的表現不太明顯,教師容易錯過指導時間。一些教師認為幼兒的部分情感共享現象是在破壞游戲規(guī)則,就會想辦法阻止這種狀況。例如,幼兒園游戲區(qū)放置了很多新材料,這讓小雨很開心,他帶著幾個同伴跑進卡通游戲區(qū),分享游戲的快樂心情。但是他們的聲音太大,影響到了其他區(qū)域的幼兒,一名教師走過來對他們說:“你們在干什么?小聲點哦!”過了一會兒,幼兒的笑聲又大了起來。這名教師走到小雨面前對他說:“來吧,別玩了,出來吧,回到你的座位坐下!”最后,幼兒安靜地玩著游戲,看起來也沒那么開心了。
在游戲中,教師必須注意幼兒情感的分享活動。以上述情景為例,教師應冷靜詢問幼兒的玩耍狀態(tài),再給出意見,如對幼兒說:“大家的開心我都感受到了,不過另一邊還有其他的小朋友在玩游戲,要是我們的聲音太大了,就會驚擾他們,他們也就不開心了。所以老師想讓你們小聲一點玩游戲,可以嗎?”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幼兒,不僅能夠讓幼兒接受教師的意見,也能夠訓練他們的共情能力,讓幼兒學會了解他人的感受。
三、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建議
幼兒的親社會性行為可以通過后天培養(yǎng)形成。要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除了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加強交流、合作,教師還需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相比日常的教育活動,角色活動更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在角色游戲中,幼兒能夠了解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準則,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增加親社會行為。
幼兒的一日生活皆游戲,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方式。在游戲中,幼兒必須與同伴協商、溝通、交往,加強合作、交流。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游戲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教師是幼兒每天接觸最多的對象之一,教師利用什么方法、開展什么活動,對于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時,應基于一定的教育背景,結合實際事例,采用各種方式,引導幼兒了解他人想法,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作者單位:上海市閔行區(qū)浦江鎮(zhèn)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