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鋒
摘 要:龍泉窯位于浙江省南部的龍泉縣,歷史上以生產(chǎn)青釉瓷器而著稱于世。龍泉青瓷曾行銷世界,在各地出土文物中常有龍泉青瓷的身影。南平地區(qū)與龍泉縣毗鄰,境內(nèi)也多有龍泉青瓷出土。本文選取南平市博物館收藏的24件宋、元、明龍泉窯精品瓷器,從一定程度上揭示龍泉青瓷的發(fā)展概貌。
關(guān)鍵詞:龍泉窯;青釉;南平市博物館
1 前言
龍泉窯是中國古代以生產(chǎn)青釉瓷器而著稱的窯口,位于浙江省龍泉市,因地而名。根據(jù)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龍泉窯瓷業(yè)的生產(chǎn)歷史,為北宋早期至清代中葉以后的大約700年左右。福建省南平市,位于閩北,境內(nèi)多地與龍泉縣接壤,兩地來往緊密,瓷業(yè)風(fēng)格也深受影響。近幾十年來,南平各地發(fā)現(xiàn)了不少龍泉窯的產(chǎn)品,目前收藏在南平市博物館的就有數(shù)十件。這些龍泉青瓷不僅類型豐富,有碗、盤、杯、碟、洗、罐、瓶、爐等;而且年代跨度大,從宋至明的藏品都有。本文以館藏文物為基礎(chǔ),參考各地出土文物,按時代順序,對館藏龍泉窯代表性瓷器的造型、釉色、工藝等方面進(jìn)行鑒賞。
2宋代龍泉窯青瓷
北宋早期,龍泉窯處在初創(chuàng)階段,產(chǎn)品風(fēng)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較大,器物以盤、碗、壺為主,胎薄而較白,施淡青釉。北宋中后期,龍泉窯逐漸形成自己的風(fēng)格。厚胎薄釉,釉面呈青灰色或青黃色,刻劃花裝飾工藝已較為普及,常見牡丹、蓮瓣等紋飾。南宋時期,龍泉窯進(jìn)入鼎盛時期,厚胎薄釉與厚胎厚釉瓷器并存,并出現(xiàn)了黑胎和白胎兩種青瓷,黑胎量少,以白胎青瓷為主。在釉色上,采用多次上釉的方法,使釉面厚如凝脂,青比美玉,創(chuàng)新出粉青、梅子青等釉色。除繼續(xù)生產(chǎn)日常用品外,還生產(chǎn)大量陳設(shè)器、供器、仿古器皿。裝飾技藝方面主要采用浮雕、貼花等手法。
2.1北宋龍泉窯青釉五管蓋瓶
口徑8.6厘米、底徑8.2厘米、高20.9厘米、通高25厘米。蓋呈寬檐圓帽狀,蓋頂部堆塑一鳥作蹲臥狀,蓋面刻劃斜豎紋。瓶直口、短頸鼓腹,圈足,圈足微外撇。通體施青釉,釉色泛黃,釉層較薄。足底未施釉、圈足磕缺處露灰色胎。頸、足之間呈三層塔式,逐級加寬。第一、二層刻劃相反方向的篦梳紋;第二、三層交接處均勻置五根花口圓管,中間刻劃粗豎條紋。第三層刻劃藏枝牡丹紋。五管瓶是北宋龍泉窯的代表性器型,一般認(rèn)為,它是用來盛放五谷雜糧,隨墓主人入土的一種明器。
2.2南宋龍泉窯青釉“河濱遺范”款葵口碗(圖2)
口徑15.1厘米、底徑5.2厘米、高5厘米。敞口、斜壁、圈足。器身內(nèi)外施粉青色釉,釉面有小開片,內(nèi)底處釉層較厚,玻璃質(zhì)感強(qiáng)。五葵口,沿葵口內(nèi)壁有五條等分的白色出筋。內(nèi)底圓心中間印陰文方形“河濱遺范”四字楷書款。“河濱”是舜制陶的地方,“遺范”指前人留下的可作楷模的規(guī)范?!昂訛I遺范”是龍泉窯特有的款識,目前出土的同款紀(jì)年瓷器為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館的帶有七字墨書“戶元美宅庚戌年”的葵口碗,“庚戌年”具體哪一年,學(xué)界有不同看法,有學(xué)者認(rèn)為指紹熙元年(1190),也有認(rèn)為指淳祐十年(1250)。
2.3南宋龍泉窯青釉蓮瓣紋碗
口徑19.9厘米、底徑5.2厘米、高8.1厘米。敞口、斜弧壁、圈足。內(nèi)外施青釉,外壁飾仰蓮瓣紋。圈足高窄、圈足底露胎、呈灰色。南宋時期碗類的出現(xiàn)過程為:葵口碗(早期)→“河濱遺范”碗(中期)→折腹碗(晚期)→束口碗、蓮瓣紋碗(南宋末)。
2.4南宋龍泉窯青釉鳳耳瓶
口徑5.9厘米、底徑5.9厘米、高15.5厘米。小盤口、直頸、折肩、瓶身為直筒型、圈足。頸部兩側(cè)各置一鳳耳,一耳殘缺。施青釉,釉色偏黃,釉面開片。圈足底露胎、呈灰白色。
2.5南宋龍泉窯青釉貫耳瓶
貫耳瓶一對,尺寸大體一致:高17厘米、口徑3厘米、底徑5.4厘米??谖⑼馄病㈤L頸、溜肩、鼓腹、圈足。頸部對稱堆塑一對管狀耳。施青釉,釉色偏灰。圈足底部一圈露胎,呈灰白色。瓷質(zhì)貫耳瓶仿自青銅投壺,流行于兩宋,后代皆有燒造。
2.6南宋龍泉窯青釉雙耳三足爐
口徑6.9厘米、底徑3.4厘米、高8厘米。敞口、束頸、鼓腹、底中間餅足不著地,腹下三獸足???、頸部堆塑一對豎耳。通體施粉青釉,釉面開冰裂紋、晶瑩潤澤。三足底露胎,呈鐵銹色。
3元代龍泉窯青瓷
元代龍泉窯生產(chǎn)規(guī)模達(dá)到最大,這一時期的龍泉窯瓷器大多胎體厚重,重視刻花、貼花、印花、露胎貼花、點(diǎn)褐彩等裝飾技法的使用。除繼續(xù)生產(chǎn)宋代器型外,創(chuàng)新品種有高足杯、菱口盤、環(huán)耳瓶、鳳尾樽等。為滿足快速擴(kuò)大的市場需求,在制作上廣泛使用壓坯工藝,對胎質(zhì)的要求也有所降低。從整體上看,元代龍泉窯瓷器質(zhì)量較南宋有所下降,高檔瓷器所占比例較小。
3.1元龍泉窯青釉褐斑雙環(huán)耳瓶
雙環(huán)耳瓶一對,尺寸基本一致:口徑6.4厘米、底徑8.8厘米、高26.5厘米。微侈口、長頸、橢圓形腹、圈足微外撇。頸部堆貼一對長方耳,掛不游圓環(huán)。施青釉,釉色蔥翠,青釉中飾以褐色斑彩,釉面布滿不規(guī)則冰裂紋,玻璃質(zhì)感較強(qiáng)。頸部、腹部有明顯的接痕,用凸弦紋掩飾。圈足呈鐵銹色、磕缺處露灰白胎。在青瓷上施加點(diǎn)彩的工藝最早可追溯至三國時期,兩晉時越窯、甌窯等較為盛行。龍泉窯在元代才廣泛使用點(diǎn)褐彩工藝,是元代龍泉窯瓷器的代表性裝飾之一。
3.2元龍泉窯青釉褐彩杯
口徑7厘米、底徑3.9厘米、高3.8厘米。斂口、淺腹、弧壁、臥足。施青釉,在口沿、內(nèi)底、外壁上施加褐斑。足底露胎,呈磚紅色。
3.3元龍泉窯青釉凈瓶
口徑3.4厘米、底徑6.7厘米、高29.7厘米。直口、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近足處微外撇,圈足。頸下部有輪狀出沿。通體施青釉,釉面不夠均勻,近半似蒙了一層灰色,可能是窯火控制不佳造成的。凈瓶,本為印度民族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具,后來被佛教徒賦予宗教涵義,用于貯水。龍泉窯燒造的這種青釉凈瓶,因其造型像“吉”字,常稱之為“吉字瓶”。
3.4元龍泉窯青釉荷葉形蓋罐
口徑9.5厘米、底徑6.5厘米、高9.4厘米、通高10.7厘米。蓋成荷葉形,蓋沿有六個向上曲折的折沿,蓋中部有放射狀由窄至寬的縱凸紋棱。罐直口微斂、鼓腹下收、圈足。器身有一周縱形寬凸棱,凸紋部分色淡似“白筋”。施粉青釉,罐口、蓋檐下部及圈足底露胎,呈灰白色。
3.5元龍泉窯青釉荷葉形瓷蓋罐
口徑9.9厘米、底徑9.5厘米、高7.5厘米、通高9厘米。蓋制成荷葉形,蓋沿有六個向上曲折的折沿。罐直口微斂、上腹圓鼓,下腹內(nèi)收,圈足微外撇。通體施青釉,釉面潤澤,開冰裂紋,有幾處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點(diǎn)。蓋底無釉、呈磚紅色,蓋沿、罐口沿和圈足底呈鐵褐色,俗稱“紫口鐵足”。
3.6元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
口徑6.7厘米、底徑3.8厘米、高4.8厘米。平口內(nèi)折、筒腹、圈足。底部三足,離地而垂,純做裝飾。施粉青釉,器壁飾弦紋。內(nèi)、外底露胎,呈磚紅色。
3.7元龍泉窯青釉印花盤
口徑14.6厘米、底徑8.3厘米、高3.5厘米。敞口、淺腹、圈足。施青釉,內(nèi)底心模印花卉紋。底中心有釉,外環(huán)有寬闊的澀胎支燒痕,呈火石紅色。
3.8元龍泉窯青釉雙環(huán)耳瓶
口徑4.7厘米、底徑5.4厘米、高16.5厘米。撇口,長頸,筒腹,圈足。頸中部裝雙環(huán)耳一對。頸、腹處刻劃弦紋。施青釉,釉面晶瑩潤澤。圈足底無釉,呈火石紅色。
3.9元龍泉窯青釉印花龍紋帶蓋長頸瓶
長頸瓶一對,尺寸基本一致:口徑7.4厘米、底徑8.5厘米、通高42厘米。圓蓋、盤口、長頸、溜肩、鼓腹、淺圈足。施青釉,其中一件釉面有冰裂紋。頸部壓印纏繞的龍紋,腹部刻劃兩道弦紋。蓋底無釉,呈火石紅色;蓋下沿、瓶口沿、圈足底部一圈呈鐵銹色,呈現(xiàn)“紫口鐵足”的特征。
4明代龍泉窯青瓷
明朝初年的洪武、永樂年間,龍泉窯承接了部分宮廷訂單,生產(chǎn)宮用器皿,這部分瓷器體型較大,厚胎厚釉,制作較為精細(xì)。但整體上看,龍泉窯已經(jīng)開始走向衰落,民用器物大多胎體厚重,制作較為粗糙,胎體灰白或者深灰,釉色普遍呈青灰色或青綠色。裝飾技法以模印和刻印為主,動物、人物、吉祥文字紋樣流行。
4.1明龍泉窯青釉魁星踢斗紋硯屏
底長12.7厘米、底寬7厘米、高19.2厘米。硯屏為方形,立于方形四足底座之上,硯屏正面雕塑“魁星踢斗”(又稱“魁星點(diǎn)斗”)的紋飾,魁星一手執(zhí)筆,一腳站鰲頭、一腳向上后踢,腳上方為一斗,右上部為北斗七星紋樣。屏壁下方還有波浪、海草紋襯托。硯屏背部立兩圓管,可作插器用。通體施青釉、底磕缺處露灰白色胎。
4.2明龍泉窯青釉鳳尾瓶
口徑16厘米、底徑11厘米、高48.3厘米。撇口,粗長頸,圓肩,鼓腹下收,圈足,圈足微外撇。頸部中央及腹部分別堆貼模印折枝、纏枝牡丹紋。肩、腹處與腹、脛處用弦紋分隔裝飾區(qū),肩部劃飾重線旋渦紋。脛部刻劃細(xì)密蓮瓣紋?;野滋?,胎體厚重致密。器內(nèi)外施粉青釉,釉層透明,光亮瑩潤,釉面布滿冰裂紋。外底澀圈刮釉,呈灰白色。
4.3明龍泉窯青釉刻劃牡丹紋梅瓶
口徑7厘米、底徑10.3厘米、高35.3厘米。直口,短頸、斜肩、長腹、脛部瘦而下侈、圈足。唇起弦紋兩道,頸部刻劃豎條紋。肩部兩道弦紋,中間一圈花瓣紋。腹部刻劃纏枝牡丹紋,通體施青釉,布滿冰裂紋。圈足處露胎,呈鐵銹色
4.4明龍泉窯青釉長頸瓶
口徑4.8厘米、底徑5.8厘米、高22.8厘米。唇口、長直頸、溜肩、鼓腹、圈足。通體施青釉,布滿冰裂紋。外底澀圈刮釉,底足一圈露胎,呈磚紅色。
4.5明龍泉窯青釉劃花筒式三足爐
口徑18.2厘米、底徑8.2厘米、高12.6厘米。敞口、口部折沿內(nèi)伸,桶形腹、上寬下斂,平底下承三獸足,外底向外凸出、不著地。施青釉,上下各一道弦紋,中間蓖劃方格紋。內(nèi)底和外底不施釉,露胎處呈灰色。
4.6明龍泉窯青釉鬲式爐
口徑11.3厘米、底徑7.2厘米、高7.4厘米。平沿外折、直頸、扁圓腹、下承以三足、足面印卷云紋。通體施青釉,布滿冰裂紋。足底露胎,呈磚紅色。
4.7明龍泉窯青釉碗
口徑16厘米、底徑6.9厘米、高7.4厘米。撇口、弧腹下收、圈足。施青釉、釉色較瑩潤。外底中心有釉,外為環(huán)狀澀胎支燒痕,呈磚紅色。
4.8明龍泉窯青釉劃花蓮瓣紋葵口盤
口徑12.4厘米、底徑5.9厘米、高3.2厘米。葵口微外撇、折腹、圈足。通體施青釉,器內(nèi)壁刻劃變體蓮瓣紋及數(shù)道波浪紋,外壁刻劃變體蓮瓣紋。外底中心有釉,外為環(huán)狀澀胎支燒痕,呈鐵銹色。
4.9明龍泉窯青釉“壽”字紋盤
口徑30.7厘米、底徑15.1厘米、高5.5厘米。敞口折沿,花瓣式弧壁,圈足。里外施青釉,盤心處印“壽”字,圈足底露胎無釉,呈灰色。
5小結(jié)
龍泉窯是青瓷的最后高峰,通過對館藏宋至明代龍泉窯精品的介紹,可以大致了解龍泉窯由興起至鼎盛、再到衰落的基本過程,可以知道各個時期龍泉窯瓷器的基本特征。除本文所列舉的瓷器之外,館藏還有一些其它的龍泉精品青瓷,但限于篇幅,只能遺憾舍棄,以后有機(jī)會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