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猛
槐花麥飯
“槐林五月漾瓊花,郁郁芬芳醉萬家,春水碧波飄落處,浮香一路到天涯?!痹谖覀?nèi)龒{,槐花比其他地方開得早。清明過后,三峽浦里河兩岸槐花競開,恰似下了場瑞雪,河畔的洋槐下垂著一嘟嚕一嘟嚕粉弄弄的花絮,淺淡的新葉中點(diǎn)綴著繁花,微風(fēng)過處,整個村子洋溢著槐花的清香,流露著淡淡的素雅的清香。大家從槐樹下走過,都會換上一種愉悅的心情,情不自禁地張開嘴巴,大口呼吸著清新的槐香,臉上蕩起甜蜜的微笑?;被ㄒ宰约旱拿利愖屓藗冃幕ㄅ?,也以自己的美味滿足人們的口福,期待了一年的舌尖,在領(lǐng)略野菜的盛宴之后,終于等到了槐花盛開的時節(jié),這個季節(jié)的槐花含苞待放,這個季節(jié)的槐花聞風(fēng)飄香。這個時節(jié),大人們盡管忙得很,但還是忘不了吩咐孩子們摘些槐花回來做槐花麥飯……
人們手握長長的木桿,桿的頂端拴個鐵鉤,將槐樹枝鉤下,不大功夫,就能摘滿一籃槐花。這鮮嫩的皺縮而卷曲的槐花,不僅是農(nóng)村人的稀罕之物,而且也是城里人的盤中美餐?;被饶苷羰?,又可以煮熟后涼拌,尤以炒食為佳,營養(yǎng)價值很高。另外,它的用途廣泛?!掇o?!纷⑨專夯被?,呈淡黃或米黃色,性涼,入中藥,治痔瘡;其花可制黃色染料?;睒涞那v果還作為制醬油和酒的原料。
這個時節(jié),浦里河畔家家都做槐花麥飯。要做出上好的槐花麥飯,選料是最為講究的。選摘那些似開非開、含苞欲放的槐花,色鮮花嫩,是為上等之品?;被ㄇ逑锤蓛簦湃肷僭S食鹽,在陽光下晾去水分。待不粘手時,拌入適當(dāng)?shù)拿娣郏s為槐花量的三分之一,再撒下星星點(diǎn)點(diǎn)的碧綠的槐樹嫩葉。大人們說,這叫“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誘人食欲。做完這一切,便將摻了面粉的槐花攤在蒸屜上放在鍋里,用大火燒開改為小火慢蒸二十分鐘,在熱氣騰騰的槐花麥飯中灑點(diǎn)豬油,清香撲鼻的槐花麥飯就做成了。
槐花麥飯很香,柔韌而有嚼頭,鮮嫩而有回味,老人們說槐花麥飯還有開胃美目皓齒之功效。這是有證的。三峽浦里河人不管是男是女,都美貌動人,名揚(yáng)三峽?!爸貞c美女多,三峽是個窩。”有時看武俠小說,讀到其中描述那些美人或居桃花林、或居荷花畔,以食花飲雪維生,所以貌若天仙,不斷引發(fā)武林之戰(zhàn)爭,總疑心那古龍金庸之流到過長江支流浦里河才觸發(fā)了食花的靈感。
巴渝地區(qū)有首著名的經(jīng)典民歌《我望槐花幾時開》:“高高山上一樹槐,手把欄桿望郎來,娘問女兒你望啥子,我望槐花幾時開……”女兒望的什么,就是望的槐樹,為什么望槐樹,她望槐花幾時開,女兒的話顯然是王顧左右而言他,但是等待槐花開,等待愛情來,絕對是春天最美的事情。在我看來,撇去那些關(guān)于槐樹槐花情感上的事情,等待槐花開,等待情郎來,和鄉(xiāng)村愛情一起欣享槐花麥飯。
奔著槐花麥飯的味道,再次回到故鄉(xiāng)后山鎮(zhèn),一路走來,除了田里的秧苗,山坡上幾乎見不到我曾經(jīng)熟悉的那些莊稼。鎮(zhèn)領(lǐng)導(dǎo)告訴我,全鎮(zhèn)有李子樹3萬畝,獼猴桃1萬畝,槐花樹5千畝,說我沒有趕上李花盛開的時節(jié),到處是海海漫漫的李花,整個后山一片花的海洋。
我錯過了李花盛開的季節(jié),我趕上了槐花盛開的季節(jié)。故鄉(xiāng)小河眾多,河邊到處是槐樹林。不解的是,當(dāng)初只是小河兩岸有槐樹林,如今小河兩岸、山坡上都是海海漫漫的槐花林,兩岸槐,一坡槐,一村槐,白茫茫的一片,就為了城里人來看花?
在鄉(xiāng)村的時光格上,鄉(xiāng)村的花事其實(shí)就是莊稼花的花事,幾乎沒有去望過去想過那些莊稼花之外的鄉(xiāng)村花事。在鄉(xiāng)村的視野,大地上只有一種植物,它們的名字叫莊稼。風(fēng)吹莊稼花,一吹就是一季節(jié),又一吹就是一年,再一吹,就是一輩子,莊稼之上是生活和生存。
種李、種桃、種茶、種荷,這可以理解,種這么多槐花?為吃槐花麥飯?為看槐花?為那首“我望槐花幾時開”的情歌?
鄉(xiāng)親們告訴我,當(dāng)初村里退耕還林,那些山坡上的陡坡薄地?zé)o法栽種果樹,再說那時村里也沒有錢買果樹苗?;被浜苋菀自圆澹瑸榱送瓿涉?zhèn)上的任務(wù),就這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應(yīng)付啦!結(jié)果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槐槐成林。
大家指著讓我看槐花樹林中的蜂箱,說咱們后山鎮(zhèn)馬槽村的槐花蜂蜜那可是搶手貨,網(wǎng)上下手遲了就只有等來年。鄉(xiāng)親們說村里的茶葉、蜂蜜、土雞蛋、李子、槐花等統(tǒng)一注冊了“山后馬槽”的商標(biāo)。
我打開手機(jī),輸入“山后馬槽”,沒有想到那些曾經(jīng)土得掉渣的大地上的收成,現(xiàn)在有了自己共同的商標(biāo),成為遠(yuǎn)方人們向往的地方和商品,我曾經(jīng)貧窮、落后的老家一下成為網(wǎng)紅之地。
槐花盛開的時節(jié),老家后山總會在海海漫漫的槐花花海中舉辦后山槐花節(jié),吃槐花麥飯,品槐花蜂蜜,讓游客讓食客一嘟嚕一嘟嚕地紛至沓來,大有蘇東坡當(dāng)年“城西忽報故人來,急掃風(fēng)軒炊麥飯”之氣勢……
“高高山上一樹槐,
手把欄桿望郎來,
娘問女兒你望啥子,
我望槐花幾時開……”
槐花開啦!
斑鳩葉豆腐
春末夏初,杜鵑花如火般燦爛。深入火焰之中,便會見著一些長滿黃綠小葉的灌木,如同畫師往紅色幕布上灑下幾塊黃綠的水彩。斑鳩葉不大,粉嫩的、綠得發(fā)亮的樹葉極像杏葉,散發(fā)著一種成熟的、誘人的芬芳。那種清香味很獨(dú)特,很遠(yuǎn)都能聞到。摘一片葉兒在嘴里嚼嚼,又粉又嫩又糯,清香得使人發(fā)懵。這種樹叢,人們管它叫斑鳩樹,樹葉呢,當(dāng)然就叫斑鳩葉了。??????為什么叫斑鳩樹,老輩人還給我們留下一段美妙的傳說。
傳說在遠(yuǎn)古“洪水淹天”的時候,洪水淹得太久,萬物皆衰,唯有生長在大巴山高山一帶、生命力極強(qiáng)的小樹存活下來。洪水退后,小樹第一個迎風(fēng)發(fā)芽。有一對相依為命的美麗斑鳩,也躲過了洪水劫難。這些最先生根發(fā)芽的灌木叢,成了這對斑鳩棲息的地方,綠色的樹葉也是它們唯一可吃的食物。斑鳩就在這樹上棲息繁衍……
傳說中只是說斑鳩吃了斑鳩葉活了下來,并沒有說到斑鳩葉豆腐的事情,于是還得繼續(xù)傳說。傳說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勤勞又善良,姑娘所居住的村子鬧饑荒,村民都上山挖野菜、找草根充饑。有一天,她在很遠(yuǎn)很遠(yuǎn)的山里挖野菜,中午時刻,又餓又渴,來到小溪邊,捧起清涼的溪水,突然發(fā)現(xiàn)一只漂亮的梅花鹿在小溪對岸吃斑鳩樹葉,她想斑鳩葉小鹿能吃,我們?nèi)四艹詥??如果可以吃,那該多好??!正想著,聽到有人在叫她,一看,對岸不知何時坐了個白胡子老爺爺,老爺爺告訴她,用斑鳩樹葉做成豆腐,人就可以吃了就可以度過饑荒。并告訴她制作豆腐的方法,姑娘將制作方法銘記在心,隔岸拜謝老爺爺,等她抬起頭來一看,老爺爺不見了,原來是神仙在指點(diǎn)她。姑娘趕緊采了好多斑鳩葉,回到村里用村邊的井水按照老爺爺說的方法果然做成了斑鳩豆腐,請好多人來嘗,大家都覺得這豆腐清涼爽口,斑鳩葉豆腐就這樣流傳開來。
洪荒遠(yuǎn)古,斑鳩吃了斑鳩葉延續(xù)了生命,大家就叫斑鳩樹為觀音樹、神仙樹。大災(zāi)之年,人們吃了斑鳩葉豆腐度過饑荒,大家就叫斑鳩葉豆腐為觀音豆腐、神仙豆腐。不管是樹葉還是樹葉做的豆腐,都是救命的,讓我們一下對這種山林的斑鳩樹無比崇敬起來。
傳說歸傳說,其實(shí),鄉(xiāng)村對于每一樣喂養(yǎng)他們的食物都有他美麗的傳說,這是鄉(xiāng)村對食物的敬仰和感恩。斑鳩到底吃不吃斑鳩葉?斑鳩樹到底與斑鳩鳥有無聯(lián)系,沒有人去考證。
鳥兒的事情暫時不管,我只知道每到春末夏初,母親總會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去采回斑鳩葉,給我們做斑鳩葉豆腐。
斑鳩葉豆腐的做法說來也簡單。
第一步凈。把摘回來的斑鳩葉用冷水洗凈。
第二步燙。燒一鍋沸水,把洗凈的斑鳩葉倒入其中,攪拌一兩分鐘后撈起。
第三步濾。取一個鐵盆或者鐵桶,將筲箕放在盆口,把燙熟的斑鳩葉放在筲箕里面,雙手用力揉搓,讓斑鳩葉汁從筲箕孔隙漏到器皿里面,一直榨到僅剩葉脈為止。這個動作速度要快,以免漏下的斑鳩葉汁凝固。
第四步點(diǎn)。把準(zhǔn)備好的柏樹毛灰燼用水?dāng)嚢杈鶆?,多放點(diǎn)水,然后灑在筲箕里,讓灰水也順著筲箕的孔隙漏下,與斑鳩葉汁相溶。
第五:凝。將裝滿斑鳩葉汁和灰水的器皿靜置在涼爽的地方,切忌溫度不能過高,陽光不能直射,放好后不要去移動或者搖晃器皿,靜置1至2個小時左右即可食用。
第六步當(dāng)然就是吃了。豆腐做好了,再用一些帶麻辣的味水,有醋更好。涼拌起,端上餐桌,色如碧綠的翡翠,晶瑩剔透,再點(diǎn)綴上幾片紅辣椒,“萬綠叢中一點(diǎn)紅”,多好的意境??!
長大后離開故鄉(xiāng),走南闖北,沒想到還能夠看到翠綠的豆腐。我自然想到的是母親的斑鳩葉豆腐,主人很是驚訝,說這是翡翠豆腐。走入后廚詢問,才知道制作斑鳩葉豆腐或者翡翠豆腐的除了斑鳩葉還有黃荊葉,都一樣的母親做斑鳩葉豆腐那個方子那套程序,都一樣的翡翠色,都一樣的消暑清涼,甚至就連關(guān)于他的美麗的傳說幾乎都一樣,都是上天賜給人間解表散熱、化濕和中、殺蟲止癢的神樹。只不過關(guān)于黃荊葉關(guān)于翡翠豆腐的傳說有了具體的地理位置,就在重慶巫山。有了具體的人名:治水的大禹和王母娘娘的二十三女瑤姬。
走進(jìn)美麗的巫山,到處可見開滿黃色小花的黃荊葉,植株的大小和葉子的形狀跟茶葉相似,在盛產(chǎn)黃荊葉的重慶巫山、湖北恩施等地還有一個不好聽的名字“臭黃荊”。
從綠色的黃荊葉中提取的漿汁做成的豆腐,不同于其他豆腐,它不潔白無暇,而是渾身碧綠通透,好似翡翠一般,又因?yàn)辄S荊葉的臭,民間給這道美食取了個新名字,叫“臭葉子豆腐”。更多的還是因?yàn)槟潜叹G通透的翡翠形象,叫“翡翠豆腐”。在巫山,人們干脆叫它“巫山翡翠豆腐”,做成涼粉就叫“巫山翡翠涼粉”。
吃了很多翡翠豆腐,我發(fā)覺大都不是我家鄉(xiāng)大巴山的那種斑鳩葉豆腐,看來在華夏土地上生長斑鳩葉的地方并不多,而生長黃荊葉的地方相對多。民間有“黃荊條子出好人”的說法,對于這種千年鋸不得板、萬年架不得橋的永遠(yuǎn)長不大的黃荊樹,其功效之一就是管教不聽話的孩子。古代民間還有貧家婦女用黃荊枝制作髻釵的傳統(tǒng)。唐李山甫《貧女》中有詩云:“平生不識繡衣裳,閑把荊釵亦自傷”。明時潘紱《老女吟》:“無端忽聽鄰家語,笑整荊釵獨(dú)閉門”。由此看來,管教孩子也好,做荊釵也好,都是采摘黃荊葉做翡翠豆腐后的妙手偶得,這更加佐證了民間對這種美食的推崇。
我疑心母親當(dāng)年給我們做的也許就是黃荊葉做成的斑鳩葉豆腐,因?yàn)橛洃浿心赣H用黃荊條子撫摸過我們的成長。
奇妙的美食留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如今這些民間的美食進(jìn)入城里,成為餐館的小吃和夜啤酒市場上的美食,只是名字上有叫臭葉子涼粉的,有叫翡翠豆腐,更多的還是叫斑鳩葉豆腐——還是那樣的香,還是那樣的綠,那種幸福的滋味讓我們一下回到從前。
欣逢盛世,我們不再有饑餓這個曾經(jīng)的全民記憶,在自家餐桌上,在飯店宴席上,我們有著滾滾而來的美食。面對豐富多彩的美食,我們常常有不知筷落何處的茫然,心中總想念著小時候母親做出的那些美食,比如斑鳩葉豆腐,比如清明粑,比如槐花麥飯……
那是母親的味道,那是鄉(xiāng)村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