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芳
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堂豐厚的外延,是語文教學最得力的外援,更是語文學科的生命所在。因為有了她,語文課堂有了寬度;因為有了她,語文教學有了深度;因為有了她,生命成長有了溫度。
一篇帶多篇地讀,讀得更厚。學習吳冠中的《父愛之舟》,拓展閱讀林清玄的《一碗肉羹》、朱自清的《背影》等片段,感受大作家筆下如山的父愛,學習大作家獨特而細膩的表達;學習卞立強翻譯的日本清少納言的《四季之美》,比較閱讀林文月、周作人的譯作,發(fā)現(xiàn)同一篇作品不同譯者的語言風格;學習《鳥的天堂》,回顧閱讀《海上日出》,破譯“變化”的寫作密碼;學習老舍先生的《貓》,鏈接閱讀周而復和夏丏尊的《貓》,感受不同作家表達“愛”的異曲同工之妙……拓展,比較,鏈接,指向思辨,求同存異。
一篇帶一本地讀,讀得更深。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引導閱讀《安徒生童話》,感受童話的豐富與奇妙;學習《祖父的園子》,引導閱讀蕭紅的《呼蘭河傳》,體味她流淌于童年追憶中的舒緩與憂郁;學習《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引導閱讀古典名著,品味經(jīng)典的精彩與魅力;學習《魯濱遜漂流記(節(jié)選)》《騎鵝旅行記(節(jié)選)》《湯姆·索亞歷險記(節(jié)選)》,引導閱讀世界名著,分享閱讀的體驗與收獲……感受,品味,分享,指向閱讀,增強體驗。
一本帶多本地讀,讀得更多。學習《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引領學生先讀管樺的《小英雄雨來》,感受雨來在抗日戰(zhàn)爭中、在完成一個又一個重要任務的過程中,由孩子慢慢成長為英雄;再讀高爾基的《童年》,感受阿廖沙在艱難歲月里不屈不撓的成長與生生不息的希望;三讀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感受一個男孩在真摯而深厚的愛中不斷成長的生命歷程。閱讀后,學生梳理人物關系圖,繪制成長故事思維導圖,敘寫自己的成長故事,分享童年成長中的“關鍵他人”,感受生命成長的歡愉。學習《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引領學生閱讀《田螺姑娘》《梁山伯與祝英臺》《八仙過?!返冉?jīng)典的民間故事,把握民間故事的動人情節(jié),認識形象鮮明的人物,理解人們寄托于民間故事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在民間故事會中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再閱讀精彩紛呈的歐洲、非洲民間故事,感受異國風情……梳理,敘寫,講述,指向表達,傳承經(jīng)典。
閱讀是光,吸引教師靠近與追隨光;閱讀是光,激發(fā)教師成為并散發(fā)光。光,明亮了孩子的視界,照亮了孩子的世界,閃亮著孩子的童年。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高新區(qū)文正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