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西樂在中國

      2023-05-30 10:48:04沈曉鳴
      粵海風(fēng) 2023年1期
      關(guān)鍵詞:海上絲綢之路澳門

      沈曉鳴

      摘要:自明代葡萄牙人入居澳門后,葡萄牙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把西洋音樂帶到澳門,通過教堂內(nèi)外的宗教活動、西方官方的迎來送往以及民間家庭的娛樂及各色音樂會,使西洋音樂逐漸融入澳門。在西洋音樂傳播的同時,風(fēng)琴、翼琴等各式西洋樂器也被引入澳門,受到中國人的關(guān)注。明代以來,澳門是西方人自海上進入中國的第一站,傳教士們依托澳門逐漸深入內(nèi)地傳教。他們一方面將西洋音樂作為傳教工具,逐漸將基督教傳播到中國民間及宮廷;另一方面也在傳教的過程中帶動了西洋音樂的傳播。在澳門,西方人也通過音樂教育逐漸把西洋音樂融入本地音樂。從整體上看,自明代開埠至19世紀中葉,澳門一直是西洋音樂在華傳播的中心。期間雖因傳教士的“音樂傳教”而產(chǎn)生向內(nèi)地拓展的趨勢,但隨著清代禁教和廣州“一口通商”,由于西方人已難以深入內(nèi)地,西洋音樂的傳華又從向內(nèi)地擴散重新聚攏于澳門。西洋音樂在澳門的傳播,就是早期西洋音樂在華傳播的縮影,反映了西洋音樂傳華初期的過程與進展,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的生動圖景。

      關(guān)鍵詞:西洋音樂 西樂東傳 中西文化交流 海上絲綢之路 澳門

      自15世紀“地理大發(fā)現(xiàn)”(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人以貿(mào)易和傳教為目的遠航世界各地,不斷開辟新航路,尋找新的貿(mào)易市場和“基督教的處女地”。世界范圍內(nèi)的商品貿(mào)易和宗教傳播為文明互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歐洲人在將“異域文化”帶回歐洲的同時,也讓西方文化逐漸在全球范圍內(nèi)播撒。

      作為“大航海時代”的急先鋒,地處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率先跨洋而至,在16世紀到達東亞海域,最終選定澳門作為其瞭望豐饒廣袤的中華帝國的窗口。澳門自古以來為中國領(lǐng)土,地處南中國一隅,具有連通世界重要海上航道的便捷地理位置。自葡萄牙人入居澳門后,澳門便長期充當(dāng)中國內(nèi)地對外貿(mào)易的中轉(zhuǎn)站和西方人進入中國內(nèi)地的落腳點。在葡萄牙人的經(jīng)營下,澳門逐漸成為東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成為中國接觸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入清以后,隨著康熙開海設(shè)關(guān),英國、法國、丹麥、瑞典、西班牙、奧地利、美國等歐美各國商船接踵而至,并首先以澳門凼仔為錨地。為夷夏之防和管理之便,清政府也曾試圖將對外貿(mào)易集中在澳門,后葡人為保住其利益而從中作梗,才使清廷作罷。[1] 及至乾隆頒布廣州“一口通商”諭令,雖然西方人的貿(mào)易主要在廣州開展,但在貿(mào)易季節(jié)結(jié)束后,各國僑民仍在澳門“住冬”,這使澳門逐漸由一個葡人據(jù)點變成了國際性的社區(qū)。從最初的葡萄牙東來到后來的西方各國蜂擁而至,西方的經(jīng)濟、宗教、法律、教育、科技、醫(yī)療、建筑、文學(xué)、藝術(shù)等不斷輸入澳門,與中華文化碰撞、交融。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連通和括展,西洋音樂也由此被帶進澳門。

      一、西洋音樂在澳門傳播的圖景

      盡管葡萄牙人來華初期已在寧波雙嶼港等據(jù)點留下了西洋音樂的蹤影[2],但這些最初的據(jù)點并不長久和穩(wěn)固。直至葡人入居澳門,西洋音樂才算得上開始在中國植根。西洋音樂入華之肇始與天主教的傳華密不可分。起初,音樂僅作為傳教工具,應(yīng)用于天主教的宗教活動,因此天主教音樂也成為最早傳入澳門的西洋音樂之一。

      教會來到新的“牧場”,必然急于建立用以站穩(wěn)腳跟、傳播福音和獲得心靈庇護的圣堂。澳門于16世紀中期開埠,而1556年,葡萄牙傳教士格雷戈里奧·岡薩維斯(Gregório Gon?alves)神父已在澳門建起了一座草棚教堂。[3] 望德堂、圣老楞佐堂及圣安多尼堂三座澳門最早的教堂也在1558—1560年間被相繼創(chuàng)建。[4] 教堂等宗教場所的建立為西洋音樂的傳播提供了場地,也為西洋音樂在天主教各項宗教活動中的應(yīng)用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條件。常出現(xiàn)在天主教儀式中的詠唱(唱詩)即是西洋音樂在宗教活動中的體現(xiàn)。據(jù)《利瑪竇中國札記》記載,1582年時,葡人在澳門建起了一座“叫做圣馬丁的圣樂堂(Oratorio of St. Martin)”[5],堂名所稱“圣樂”應(yīng)即與天主教詠唱相關(guān)。屈大均《廣東新語》在提及澳門三巴寺[6] 時也稱:“男女日夕赴寺禮拜,聽僧演說……寺有風(fēng)樂……以合經(jīng)唄,甚可聽?!盵7] 描述了圣保祿教堂內(nèi),配合風(fēng)琴伴奏的詠唱甚為悅耳。

      西洋音樂除了被應(yīng)用于教堂內(nèi)的宗教儀式外,也出現(xiàn)在戶外的宗教活動。如澳門在1564年復(fù)活節(jié)中,便有無數(shù)人捧圣體舉行游行,以音樂、舞蹈相伴。當(dāng)時的神職人員記載這次游行時稱,這個誕生不久的居留地是一個只有900名葡人的商站,但有大量的華人、印度人及黑奴。[8] 可見,無論出于信仰還是“看熱鬧”的目的,眾多中國人也參加了這次帶有音樂的游行。盡管是宗教節(jié)日,但在節(jié)慶所演奏的音樂卻不一定是莊嚴的圣樂,而更可能是歡快的歌曲。這是葡人入居澳門后,對中國人接觸西洋音樂的最早記錄。

      戲劇和歌舞通常也伴隨著音樂的演奏,因此也成為民眾接觸西洋音樂的媒介。澳門圣保祿學(xué)院由耶穌會士興建,是一所培養(yǎng)在遠東開展傳教活動的傳教士的學(xué)校,于1594年竣工,位于今大三巴牌坊一側(cè)。1596年1月16日的《澳門圣保祿學(xué)院年報》記載了“圣母獻瞻節(jié)當(dāng)天,圣保祿學(xué)院的師生公演了一場悲劇。主角由一年級的教師擔(dān)任,其余角色由學(xué)生扮演。劇情主要敘述信仰如何戰(zhàn)勝了日本的迫害。演出在學(xué)院門口的臺階上進行,結(jié)果吸引了全城百姓觀看,將三巴寺前面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為了使不懂拉丁文的觀眾能夠欣賞,還特意制作了中文對白……同時配上音樂和伴唱”[9]。英國人彼特·芒迪(Peter Mundy)則記載了1637年11月25日,葡人邀請留在澳門的英國船隊指揮官上岸到圣保祿學(xué)院前的空地看戲的情景。演出共分三場:第一場是中國小孩表演的中國舞,表現(xiàn)了葡人戰(zhàn)勝荷蘭人的戰(zhàn)役;第二場是蟹舞,由小孩扮成蟹伴隨著音樂唱歌表演;最后一場是滑稽表演,表演者十分靈巧,小孩很多,打扮得很漂亮。他們的父母委托傳教士教育他們。而這些人大都是很有身份的中國人。[10]

      以上的游行、戲劇與歌舞中,雖沒有明確提及活動及演出中使用的是什么音樂,但這些活動由葡人組織,可以想見,他們演奏的音樂或大部分音樂,都應(yīng)為西洋音樂。上述活動雖不在教堂內(nèi)舉行,但它們都或多或少與天主教有一定聯(lián)系,或為天主教的節(jié)日游行,或為慶祝天主教節(jié)日的演出,或為天主教學(xué)校組織的演出。由此足見,無論在教堂內(nèi)外,天主教都為早期西洋音樂在澳門的傳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宗教音樂外,西洋音樂也出現(xiàn)在了葡人的官方活動中。如1684年清朝官員杜臻巡澳時,便有“彼國使臣率其部人奏番樂以迎入”[11],此處的番樂即西洋音樂。而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巡視澳門時,澳葡理事官做遮·馬地沙(José Baptista de Miranda e Lima)率領(lǐng)4名軍官、100名士兵在關(guān)閘恭候,期間樂隊也“奏夷樂”,將中國官員一行迎入澳門。[12] 一年后的1840年,香山縣丞彭邦晦升遷離任,也在葡人樂隊的奏樂和儀仗隊的護送下,由一大群當(dāng)?shù)丶澥颗阃x開澳門。[13] 西方人在上述官方場合所奏響的西洋音樂,可能更接近于軍樂。

      居住在澳門的各國僑民既需要信仰,也需要娛樂。經(jīng)過百余年的經(jīng)營,澳門由原來寂寂無名的小漁村被建設(shè)成美輪美奐的“天主圣名之城”。在拓荒年代通過宗教獲得的心靈救贖需求有所減少,而對日常生活的娛樂需求則增多。因此在澳門的西方家庭中,西洋音樂也逐漸普及。1827年,香山人蔡顯原為纂修《香山縣志》游歷澳門,曾“導(dǎo)游夷人居,登其樓……(夷人)最后命長女出為禮,且操洋琴……立而成操,數(shù)作數(shù)闋,累累珠貫,客去而后止焉”[14],記錄了其在澳門西方人家中聽音樂的見聞。此外,19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僑民在經(jīng)過廣州貿(mào)易季度的“圈禁生活”回到澳門時,皆熱衷于音樂會、化裝舞會、業(yè)余戲劇等娛樂。[15] 據(jù)首位踏足澳門的美國單身女子哈麗特·洛(Harriett Low)稱,英國東印度公司大班部樓頓(William Henry Chicheley Plowden)的家還是當(dāng)時澳門音樂的中心。[16]

      總而言之,無論是宗教、官方還是民間場合,西洋音樂都逐漸在澳門扎根,融入澳門的各個階層。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多項與西洋音樂相關(guān)活動中,都有中國人的身影,而非僅限于外國人參與,成為西洋音樂切實融入中國的體現(xiàn)。

      二、西洋樂器傳入澳門的蹤跡

      音樂離不開演奏的樂器,西洋音樂傳入澳門的同時,自然也促成了西洋樂器的傳入。風(fēng)琴是天主教宗教儀式中最常使用的樂器,常被安放在教堂內(nèi),配合宗教儀式使用。天主教傳入澳門后不久,澳門的教堂中也開始出現(xiàn)風(fēng)琴[17],其中最為著名的即上文提及的圣保祿學(xué)院風(fēng)琴。1603年,圣保祿教堂遭大火焚毀后重建落成,在新建成的教堂內(nèi)唱詩壇旁,便安放有一大一小兩臺風(fēng)琴。[18] 時人對圣保祿教堂的風(fēng)琴多有記載,如清代文學(xué)家龔翔麟在康熙年間記述:“(三巴)寺有風(fēng)琴,其琴銅弦,彈之以和經(jīng)唄,并管簫諸樂器,藏機木柜,聯(lián)以絲繩,輪牙相錯,一人轉(zhuǎn)機,則諸音并奏。” [19] 杭州人金尼采在《澳門夷婦拜廟詩》的詩注中稱:“夷廟名大三巴者,創(chuàng)自前明時……廟門內(nèi)有經(jīng)閣,和尚誦經(jīng)其上。每誦畢,奏夷樂一回,其風(fēng)琴有太古遺音?!?[20] 從風(fēng)琴安放在唱詩壇旁以及時人描述的“合經(jīng)唄”“和經(jīng)唄”,可見風(fēng)琴主要用于配合宗教儀式中的詠唱。

      風(fēng)琴是西方人從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奇巧淫器”中,令中國人頗為關(guān)注的器物,對其記載頗多。如明人王臨亨在《粵劍篇》記載:“澳中夷人,飲食器用無不精,有自然樂、自然漏。制木一柜,中置笙贊數(shù)百管,或琴弦數(shù)百條,設(shè)一機以運之,一人扇其竅,則數(shù)百黃齊鳴;一人撥其機,則數(shù)百弦皆鼓,且疾徐中律,鏗然可聽?!?[21] 清康熙年間進士梁迪的《西洋風(fēng)琴》詩則描述:“西洋風(fēng)琴似鳳笙,兩翼參差作鳳形。青金鑄銅當(dāng)編竹,短長大小遁相承。以木代匏囊用革,一提一壓風(fēng)旋生。風(fēng)生簧動眾窮發(fā),牙簽戛擊音砰訇?!痹撛娡瑫r記述了香山副將郎亦傅游澳門后仿制風(fēng)琴之事。[22]1781年,廣東南海詩人葉廷樞在游歷澳門后,也留下了“解酲共勸蘆卑酒,百疊風(fēng)琴奏梵音”之句。[23] 由如此多人的記述可以推測,鴉片戰(zhàn)爭前,風(fēng)琴已在澳門頗為普及。

      除了風(fēng)琴外,西洋樂器“翼琴”也同時被引入澳門。1601年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龐迪我(Diego de Pantoja)等到達北京覲見萬歷皇帝時,所帶禮物中便有翼琴。[24] 可以推測,翼琴在此之前已被引進澳門。

      翼琴在文獻中多被稱為“洋琴”[25],但它并非如今多在中國民族樂隊出現(xiàn)、同屬舶來品的揚琴,而是現(xiàn)代鋼琴的前身。[26] 前述香山人蔡顯原在《聽西洋夷女操洋琴》中,對他在1827年所見到的翼琴形貌作了細致描述:“琴形方長如書案,平面嵌蓋,四尺,有腹,乍見不知為樂具也。今尺高二尺六寸,長三尺,廣尺二寸,揭其蓋,銅經(jīng)為弦,縷結(jié)千百,弦端下貫,紐系腹中,腹有潛機,上與弦應(yīng),循節(jié)按弦,觸指成韻。人工之巧,于斯極矣?!?[27] 無獨有偶,1848年魏源游歷澳門,受葡人委理多[28] 邀請到家中花園做客。登上花園小樓后,魏源見“有洋琴如半幾,架以銅絲。請其鼓,則辭不能。俄入內(nèi),出其室,按譜鼓之,手足應(yīng)節(jié),音調(diào)妍妙,與禽聲海濤聲隱隱應(yīng)和”[29]。后魏源作詩《澳門花園聽夷女洋琴歌》以記。1833年9月28日,時任英國駐華商務(wù)監(jiān)督德庇時(John Francis Davis)的夫人還在寓所舉辦了一次音樂會,由安德伍德夫人彈鋼琴、唱歌,后由葡人擺華、俾利喇夫人及安德伍德夫婦表演四重唱,唱的是晚禱贊美詩,還有二重奏、三重奏樂曲及舞蹈。[30]

      以上三例可見,翼琴已見于澳門的西方人家庭,其演奏者常為西方人家中女眷。相較于更為笨重且更多出現(xiàn)于宗教場所的風(fēng)琴,翼琴(或鋼琴)體積更小,更適合安置于平常家庭,自然成了為西方僑民提供日常音樂娛樂的常物。

      除了風(fēng)琴和翼琴,澳門理所當(dāng)然還有其他西洋樂器。如前述1684年杜臻巡澳時,葡人為迎接他入澳而演奏“番樂”,“其樂器有篳篥、琵琶,歌聲咿嗢不可辨。”[31] 其中,所稱“琵琶”可能為“曼陀林”,而“篳篥”應(yīng)是一種與嗩吶相似而又不同的葡萄牙有簧氣樂器Charmello。[32] 有研究者認為,今大三巴牌坊中間一層圣母像兩側(cè)在吹奏樂器的天使,所持樂器即Charmello。[33] 又如圣保祿學(xué)院的藝術(shù)專業(yè)在頒授學(xué)位時,候選者還必須“攜帶風(fēng)笛”。[34] 此外,道光《香山縣志》亦載,澳門“樂器則有風(fēng)琴、銅弦琴、銅鼓、蕃笛”[35]。上述所列,都是當(dāng)時存在于澳門的西洋樂器。

      綜上所見,西洋樂器在19世紀中葉以前已被應(yīng)用于澳門的各項宗教活動、官方活動和民間活動中。

      三、西洋音樂融入中國人群體的片段

      西方人把樂曲、樂器等帶到中國,供西人群體享受、演奏,僅能算是西洋音樂“進入”中國。只有將西洋音樂融入到華人群體,才算真正把西樂“傳入”中國。

      (一)西洋音樂在中國的傳播

      作為西方人進入中國腹地的橋梁,大批傳教士沿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澳門,并以澳門為第一站走進內(nèi)地,乃至走向?qū)m廷。其中不乏精通音樂者,如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徐日昇(Tomás Pereira)、德理格(Teodorico Pedrini)、魯仲賢(Jean Walter)、嚴嘉樂(Karel Slavicek)、錢德明(Jean-Joseph-Marie Amoit)等近40人。[37] 他們抓住中國人對西洋音樂的獵奇心理,通過西洋音樂與中國人熟絡(luò),從中為他們在中國立足及傳教帶來便利。而西洋音樂也因此以澳門為起點,逐漸擴散至中國內(nèi)地,并確實傳播到民間與宮廷的部分中國人之中。

      西洋音樂在內(nèi)地傳播的事例,現(xiàn)所見不多。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是第一位進入中國內(nèi)地的天主教傳教士,他于1579年抵達澳門。緊隨其后,利瑪竇作為其助手也于1582年到達澳門。他們于1583年獲準定居肇慶。他們在肇慶建立仙花寺后,里面就擺放有“聲調(diào)悠揚的新樂器”[38]。中國人也羨慕他們的西方樂器,“喜歡它那種柔和的聲音和結(jié)構(gòu)的新穎”[39]。

      促成音樂在明清宮廷傳播的事例很多。如前述利瑪竇、龐迪我于1601年向萬歷皇帝進獻自鳴鐘、翼琴等禮物后,萬歷皇帝曾命四名太監(jiān)向其學(xué)習(xí)翼琴的演奏技法。[40] 后來,利瑪竇又應(yīng)學(xué)琴者要求,將西方歌詞翻譯成中文,編為《西琴曲意》八章[41]。

      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1622年到達澳門,于崇禎年間到達北京。入清以后受到順治帝賞識,賜建教堂。湯氏在堂中“置大管琴。隨后被任命修理利瑪竇進獻的樂器,并且負責(zé)翻譯寫于樂器上的拉丁文《詩篇》詩句。他也用中文寫了一份鍵盤樂器的教程,配有幾條《詩篇》旋律”。[42]

      耶穌會傳教士徐日昇于1672年抵達澳門,1673年進京。他精通音律,曾為康熙皇帝教授音樂。[43] 其編寫的《律呂纂要》雖未正式刊行,卻是第一部中文西洋樂理著作[44],并首次記載了歐洲的記譜法。[45]

      遣使會傳教士德理格于1710年到達澳門,翌年進京。他不僅精通音律,還會自制樂器,又曾擔(dān)任皇子的音樂教師。[46] 他在徐日昇《律呂纂要》的基礎(chǔ)上撰寫《律呂正義·續(xù)編》,進一步闡釋西方樂理知識。[47] 他還擅長作曲,其創(chuàng)作的12首奏鳴曲的手稿保留至今,成為目前所見最早傳入中國的西洋音樂作品。[48]

      耶穌會士魯仲賢于1740年來到澳門,1742年抵達北京。他為18位皇室子弟傳授音樂,并與另一位耶穌會士魏繼晉(Florian Bahr)合作創(chuàng)作樂曲和歌詞16篇。[49]

      傳教士們對西洋音樂傳華的貢獻,很大程度上是傳教活動中產(chǎn)生的副產(chǎn)品。他們以擅長的西洋音樂才能投中國統(tǒng)治者所好,一方面把西洋音樂作為傳教工具,逐漸將天主教傳播到中國民間及宮廷;另一方面在傳教過程中也帶動了西洋音樂的傳播,成為西洋音樂傳入中國內(nèi)地的先驅(qū)。

      (二)西洋音樂在澳門華人中的傳播

      盡管西洋音樂在早期傳教士的努力下,被宮廷和地方部分民眾所接受,但這些群體畢竟在中國億兆斯民中僅占據(jù)很少的一部分。澳門作為西洋音樂傳播中心的地位并沒有改變,西洋音樂融入澳門的過程,仍是早期西洋音樂傳華的主要內(nèi)容。而西洋音樂融入澳門的關(guān)鍵,則在于融入澳門的中國人群體。這一過程,主要依托于澳門的音樂教育。

      澳門本地人的西洋音樂教育,最初仍與天主教有關(guān),始于耶穌會在澳門興辦的學(xué)校。1571年[50],經(jīng)耶穌會巡視員貢薩洛·阿爾瓦雷斯(Gon?alo ?lvares)決定[51],耶穌會在澳門的天主之母小教堂[52] 附近開設(shè)了一所“兒童學(xué)?!保╡scuela de ni?os),最初僅教授兒童讀書寫字。[53] 這所學(xué)校即圣保祿初級學(xué)校,亦即圣保祿學(xué)院的前身。圣保祿初級學(xué)校于1584年時已有200多名學(xué)生,學(xué)校此時已開設(shè)了音樂課程。[54] 洛佩斯(António Lopes)亦稱:“到了1584年,隨著教學(xué)的發(fā)展,尤其是更多的傳教士從歐洲來到澳門,其中不乏數(shù)學(xué)家和音樂專才,因而學(xué)校授課內(nèi)容也發(fā)生了變化,首先增加了算術(shù),接著又增加了教唱歌的音樂課和文法課?!盵55]

      在耶穌會巡視員范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的支持下,圣保祿學(xué)院于1594年建成,學(xué)院創(chuàng)辦后仍保留面向兒童的圣保祿初級學(xué)校作為附屬。初級學(xué)校仍教授音樂,據(jù)1616年《澳門圣保祿學(xué)院年報》記載,當(dāng)時初級學(xué)校中,有一位教唱歌的神父。[56]1654年時,初級學(xué)?!俺私淌诹己玫纳盍?xí)慣外,還教孩子們讀書、寫字,協(xié)助做彌撒、唱歌……”[57] 應(yīng)注意,除西方孩子外,初級學(xué)校也招收中國兒童。曾德昭在《大中國志》稱,圣保祿學(xué)院有“一所為孩子而設(shè)的學(xué)校,其人數(shù)甚多,它的初級班有90名葡萄牙孩子,還有當(dāng)?shù)氐闹袊恕?[58]。因此,就讀于該校的中國孩子必然也接受過西洋音樂的教育。

      圣保祿學(xué)院的另一所下屬學(xué)校為“神學(xué)?!保湫再|(zhì)相當(dāng)于初修院,是專門培養(yǎng)修士的地方。[59] 范禮安在1582年2月曾為該校制定《神學(xué)校內(nèi)規(guī)》,其中認為“對學(xué)校的教育應(yīng)包括音樂。有才能的少年可以讓他們學(xué)習(xí)演奏提琴、吉他或其他樂器,用以壯大教堂中祭典的聲勢”。[60]

      至于圣保祿學(xué)院本身,音樂似乎并非常設(shè)課程,只有在個別時候增設(shè)。[61] 據(jù)載,1620年時,學(xué)院有一位歌詠隊的教師[62],但未知該教師屬于圣保祿學(xué)院里的本院還是下屬學(xué)校。

      在圣保祿學(xué)院開設(shè)期間,確曾培養(yǎng)了一批中國學(xué)生。如1642年,在慶祝葡萄牙恢復(fù)獨立、澳門葡人效忠新國王若奧四世(Jo?o IV)的一系列活動中,圣保祿學(xué)院的中國學(xué)生進行了中國式表演。[63] 又如曾在圣保祿學(xué)院學(xué)習(xí),后來成為耶穌會士的中國人吳歷(漁山)、陸希言、鐘鳴仁、鐘鳴禮、藍方濟、游文輝等。[64] 無論這些中國學(xué)生是在圣保祿學(xué)院本院或下屬學(xué)校學(xué)習(xí),他們中的一些人一定受到過西洋音樂的訓(xùn)練或熏陶。如著名的華人耶穌會士吳歷,從其《三巴集》中的詩文來看,他在澳門修道期間除了勤學(xué)拉丁文之外,對天主教圣樂也應(yīng)有一定的接觸。[65]

      除了圣保祿學(xué)院,圣若瑟神學(xué)院也曾招收中國學(xué)生并傳授西洋音樂。該神學(xué)院曾因耶穌會被迫退出澳門而停辦,后于1784年由遣使會重新開辦[66],從此時到1850年為止,有30多名中國學(xué)生曾在這里學(xué)習(xí)。[67] 1820年圣若瑟修院有6名教師,除了閱讀、書寫和計算外,他們還教授葡萄牙文、拉丁文、英文、法文和中文以及音樂。[68] 而著名葡籍音樂家江沙維(Joaquim Afonso Gon?alves)于1813到1841年在該院長期擔(dān)任英語、漢語及音樂教師。[69] 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中西音樂作品,“在重大節(jié)日里,圣若瑟教堂里奏響的是江沙維作曲的音樂,由他的學(xué)生演奏”[70]。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位來華新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也曾無意中為中國人帶去了西洋音樂。他在澳門時,曾試著讓他的中國仆人和自己一起唱詩和禱告。[71] 他還在澳門為中國人舉行晨禱,并從未省卻唱詩步驟,常常從頭到尾參加唱詩,在禱告間歇還負責(zé)讀經(jīng),或是傾聽孩子們復(fù)誦贊美詩和經(jīng)文。[72]

      盡管在澳門的中國人通過音樂教育,或多或少對西洋音樂有了初步接觸,但與西洋音樂在內(nèi)地的傳播一樣,接受西洋音樂教育的人始終屬于少數(shù)。他們大多主修其他課程,而音樂僅是輔助課程。因此,西洋音樂未能在澳門本地人群體中普及。

      結(jié)語

      從明代開埠到19世紀中期,澳門一直充當(dāng)著西洋音樂傳華的中心。這一階段西洋音樂在澳門的傳播與發(fā)展,基本上就是早期西樂傳華的縮影。

      起初,西洋音樂由葡人和傳教士帶到澳門,后依托傳教士的“音樂傳教”傳播至內(nèi)地和北京宮廷,呈現(xiàn)由澳門向內(nèi)地拓展的趨勢。但“大禮儀之爭”使天主教在華傳播的良好局面戛然而止。從康熙末年開始的部分禁教至雍正二年以后的大規(guī)模禁教,使天主教在華的活動范圍從散布中國內(nèi)地的星星點點重新聚攏到澳門一隅。繼而,乾隆“一口通商”的諭令又將西方人的活動范圍限制在澳門和廣州十三行商館區(qū)。對西洋音樂而言,西方傳教士和商民無法進入內(nèi)地,意味著西洋音樂在內(nèi)地傳播的停滯,盡管在宮廷和中國內(nèi)地(如廣州)仍有零星的痕跡,但此后至19世紀中期,西洋音樂在華的傳播和發(fā)展則主要發(fā)生在澳門。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通商口岸的開放,意味著“一口通商”時代的結(jié)束。而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的簽訂,實際上標志著康熙、雍正的禁教令被廢除。西方人開始在越來越多的通商口岸出入,基督教也重新在中國內(nèi)地傳播。這些轉(zhuǎn)變也促使了西洋音樂在華傳播進入了新階段。

      明末清初西洋音樂傳華初期,其過程崎嶇而緩慢,在器物、技術(shù)和理論層面的傳播雖然有一定成效,但西方音樂文化卻未能在中國普及。這種遲緩不進,正是早期西樂入華的真實狀態(tài)。然而,作為西樂入華的開端,西洋音樂傳入澳門,是西樂東傳的重要事件。盡管傳播進展緩慢,但西洋音樂傳播過程中卻產(chǎn)生了眾多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的事實。這些碰撞與交融,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例證,也是中外文明友好交往的體現(xiàn)。

      (作者單位:澳門科技大學(xué))

      注釋:

      [1] [瑞典]龍思泰(Ander Ljungstedt):《早期澳門史》吳義雄、郭德焱、沈正邦、章文欽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頁。

      [2] 關(guān)于西洋音樂在雙嶼港的記載,參見范維信譯:《十六和十七世紀伊比利亞文學(xué)視野里的中國景觀文獻選編之二十二》之[葡]費爾南·門德斯·平托(Fern?o Mendes Pinto)《游記》(Peregrina??o)1614年馬德里第1版,載澳門《文化雜志》(中文版),1997年,夏季卷(總第31期)。

      [3] 《格雷戈里奧·龔薩雷斯神父給胡安·德·波爾哈的信(麻剌加·約1571年)》,轉(zhuǎn)引自[葡]羅理路(R. M. Loureiro):《澳門尋根》,“文獻匯編12”,澳門:澳門海事博物館,1999年版,第140頁。

      [4] 參見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一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117頁。按:望德堂(Igreja de S?o Lázaro)即望德圣母堂,又稱圣拉匝祿教堂,曾是澳門主教的座堂,華人稱為“望人寺”,因教堂后曾設(shè)有麻風(fēng)病院故也稱“瘋堂”“發(fā)瘋寺”;圣老楞佐堂(Igreja de S. Louren?o),因教堂前有風(fēng)汛旗桿故也稱作“風(fēng)信堂”,后又以風(fēng)信堂之粵語諧音訛為“風(fēng)順堂”,有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之意;圣安多尼堂(Igreja de Santo António),因以往葡人多在此舉辦婚禮,因而中國人又稱為“花王堂”。

      [5] [意]利瑪竇、[比]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何兆武校:《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46頁。

      [6] 三巴寺即圣保祿教堂,歷史上曾數(shù)次毀于大火,1835年最后一次被焚毀后僅存教堂前壁,即今“大三巴牌坊”。

      [7]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6頁。

      [8] Pe. Manuel Teixeira(文德泉神父), Primórdios de Macau,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澳門文化局), 1990, p. 36. 轉(zhuǎn)引自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一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頁。

      [9] Cartas ?nuas do Colégio de Macau(澳門圣保祿學(xué)院年報), 16-1-1596, Biblioteca da Ajuda(阿茹達圖書館),轉(zhuǎn)引自李向玉:《漢學(xué)家的搖籃:澳門圣保祿學(xué)院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64—65頁。

      [10] Peter Mundy, The Travels of Peter Mundy in Europe and Asia: 1608-1667, Vol. Ⅲ, Part Ⅰ, London: The Hakluyt Society, p. 274-275.

      [11] [清]杜臻:《粵閩巡視紀略》卷2,康熙二十三年二月乙未。

      [12] 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9冊·日記卷,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4595頁。

      [13] Chinese Repository(中國叢報), Vol. 8, No. 11,1840, p. 599.

      [14] 李暢友:《港澳詩選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198頁。

      [15] The Canton Register(廣州紀事報), Vol. 1, No. 4, December 4th, 1827.

      [16] Harriett Low Hillard, Lights and Shadows of a Macao Life: The Journal of Harriett Low, Traveling Spinster, Woodinville, WA: History Bank, 2002, p. 376. 428.

      [17] 注:其時的風(fēng)琴指立式的管風(fēng)琴,可以隨意攜帶的手風(fēng)琴直至19世紀初期才出現(xiàn)。

      [18] 李向玉:《大三巴牌坊》,澳門:澳門文化司署,1990年版;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一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頁。

      [19] [清]王士楨:《香山嶴》,《池北偶談》卷21,商務(wù)印書館,1941年版,第247頁。

      [20] 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頁。

      [21] [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92頁。

      [22] [清]梁迪:《西洋風(fēng)琴》,《茂山堂二集》,清康熙刻本,第42頁,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23] [清]葉廷樞:《澳門雜詠》,《芙蓉書屋近體詩鈔》卷4,道光十一年(1831),粵東省城西湖街博文齋刊刻,適安草堂藏板,第10頁,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24] 同[5],第394、407—408頁。另有文獻稱,進獻的禮物為“大西洋琴”。參見:《利氏向大明皇帝萬歷呈獻禮奏疏》,[意]利瑪竇著,文錚譯,[意]梅歐金(Eugenio Menegon)校:《利瑪竇書信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8年版,附錄第551頁。該“大西洋琴”應(yīng)是中國官員因?qū)η俚幕\統(tǒng)稱謂,意即“大西洋國(指葡萄牙)的琴”。

      [25] 按:“洋琴”一詞有多重含義,除了將較常見的鋼琴或揚琴稱為“洋琴”外,亦有將其他西洋樂器稱為“洋琴”的例子,意即“來自西洋的琴”,與上引注[24]所稱“大西洋琴”同理。如清雍正年間的進士焦祈年在《巡視澳門記》中,將圣保祿教堂的風(fēng)琴稱為“洋琴”:“入三巴寺,夷所崇禮也。極壯麗,樓可走馬。洋琴錚錚然,有太古音?!眳⒁奫清]郝玉麟:雍正《廣東通志》卷62《藝文》4。下文關(guān)于“洋琴”的舉例,皆據(jù)史料描述判斷為“翼琴”。

      [26] 按:將鋼琴稱作“洋琴”至民國仍存在,如《清稗類鈔》稱:“披亞諾,俗稱洋琴,似風(fēng)琴而大,篋中張鋼弦數(shù)十,弦一小錘,與琴面鍵盤相連,以指按鍵,小錘即擊鋼弦發(fā)聲,其聲清越,吾國能自制之?!眳⒁娦扃妫骸肚灏揞愨n》,“音樂類六”,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27] 李暢友:《港澳詩選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198頁。

      [28] 該“委理多”疑即澳葡理事官“唩嚟哆”,是清政府給澳門議事會的公文中,對澳葡理事官的稱呼。

      [29] 黃雨:《歷代名人入粵詩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45頁。

      [30] Harriett Low Hillard, Lights and Shadows of a Macao Life: The Journal of Harriett Low, Traveling Spinster, Woodinville, WA: History Bank, 2002, p.163.

      [31] 同[11]

      [32] 參見湯開建:《16—19世紀西洋音樂在澳門的傳播》,《學(xué)術(shù)研究》,2002年,第6期。

      [33] 李巖:《繽紛妙響——澳門音樂》,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頁。

      [34] [葡]嘉爾定(António Francisco Cardim):《耶穌會之奮斗》,轉(zhuǎn)引自李向玉:《澳門圣保祿學(xué)院研究》,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頁。

      [35] [清]祝淮修,[清]黃培芳纂:道光《香山縣志》卷4,“海防·澳門”,道光七年(1827),西湖街富文齋刻,第109頁。

      [36] 陳顯耀攝,澳門科技大學(xué)澳門影像館藏,檔案號:D2019020203。

      [37] 同[33]

      [38] [法]裴化行(Henri Bernard)著,蕭濬華譯:《天主教16世紀在華傳教志》下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版,第277頁。

      [39] 同[5],第216頁。

      [40] 同[5],第394—408頁。

      [41] 湯開建:《明清之際西洋音樂在中國內(nèi)地傳播考略》,《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2期。

      [42] 張國剛、吳莉葦:《中西文化關(guān)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42頁。

      [43] [法]白晉(Joachim Bouvet)著:《康熙皇帝》趙晨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頁。

      [44] 吳相湘:《第一部中文西洋樂理書》,臺灣《大陸雜志》,1953年7月,第7卷第1期。

      [45] 王冰:《〈律呂纂要〉的內(nèi)容來源初探》,《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2014年,第4期。

      [46]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中冊,北京:中華書局,第351頁。

      [47] 陶亞兵:《明清時期中西音樂交流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57—58頁。

      [48] 同[47],第116頁。

      [49] [法]費賴之(Louis Pfister),《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下冊馮承鈞譯,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367頁。

      [50] 圣保祿初級學(xué)校的創(chuàng)辦時間有1751年說及1752年說,此處從1751年說。

      [51] Pe. 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澳門及其教區(qū)), Vol. Ⅲ, Macau: Tipografia Soi Sang, 1956-1961, p. 152.

      [52] 天主之母小教堂是澳門的第四座教堂,即最初的圣保祿教堂,其與耶穌會在澳門的第一所會院同時建成,位于今大三巴牌坊所在地。

      [53] 范禮安1579年巡視該學(xué)校致羅馬總會長的報告,第13卷,羅馬,1975年,第196頁,轉(zhuǎn)引自李向玉:《漢學(xué)家的搖籃:澳門圣保祿學(xué)院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3—14頁。

      [54] 《1584年12月8日洛倫索·梅西亞致耶穌會總會長信》,轉(zhuǎn)引自李向玉:《漢學(xué)家的搖籃:澳門圣保祿學(xué)院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1—32頁。

      [55] António Lopes, “Servi?os Prestados Aos Moradores de Macau Pelo Colégio de S?o Paulo,” Revisita de Cultura(澳門《文化雜志》葡文版), Vol. no30, 1997.

      [56] Cartas ?nuas do Colégio de Macau, 27-1-1616, Biblioteca da Ajuda,轉(zhuǎn)引自李向玉:《漢學(xué)家的搖籃:澳門圣保祿學(xué)院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0頁。

      [57] Cartas ?nuas do Colégio de Macau, 1654, Biblioteca da Ajuda,轉(zhuǎn)引自李向玉:《漢學(xué)家的搖籃:澳門圣保祿學(xué)院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6頁。

      [58] [葡]曾德昭(Alvaro de Semedo)著,何高濟譯:《大中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頁。

      [59] 湯開建:《天朝異化之角:16-19世紀西洋文明在澳門》,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第892頁。

      [60] 同[59],第893頁。

      [61] 同[59],第890頁。

      [62] Jo?o Paulo Oliveira e Costa, Cartas ?nuas do Colégio de Macau (1594-1627)(澳門天主圣母學(xué)院年報,1594-1627), Macau: Comiss?o Territorial de Macau para as Comemora??es dos Descobrimentos Portugueses(紀念葡萄牙發(fā)現(xiàn)事業(yè)澳門地區(qū)委員會), Funda??o Macau(澳門基金會), 1999, p. 216.

      [63] 同[1],第85頁。

      [64] 劉然玲:《文明的博弈:16至19世紀澳門文化長波段的歷史考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113頁。

      [65] 洪力行:《重讀吳歷〈天樂正音譜〉——以〈稱頌圣母樂章〉為例》,《基督教文化學(xué)刊》,2013年春,第29輯。

      [66] 1728年至1762年由耶穌會開辦時,已招收中國學(xué)生,但未知當(dāng)時圣若瑟修院是否設(shè)有音樂課程。耶穌會時期的中國學(xué)生名單。出處同[59],第909頁表6-7。

      [67] 參見湯開建:《天朝異化之角:16—19世紀西洋文明在澳門》,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第915—917頁表6-10。

      [68] [葡]潘日明(Benjamim Videira Pires):《殊途同歸:澳門的文化交融》,澳門:澳門文化司署,1992年版,第153—154頁。

      [69] 分別出處同[59],第914頁。[葡]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著:《澳門編年史:19世紀》姚京明譯,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版,第16頁。

      [70] Chinese Repository, Vol.15, No.2, 1846, p.176-177.

      [71] [英]湯森(Willian John Townsend):《馬禮遜——在華傳教士的先驅(qū)》王振華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頁。

      [72] 同[71]

      猜你喜歡
      海上絲綢之路澳門
      澳門回歸20周年:“一國兩制”的回溯與思考
      澳門:“一帶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華人時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40
      澳門回歸日
      澳門醫(yī)改難題也很多
      印媒: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欲連印“季節(jié)計劃”
      發(fā)生在澳門的幾場微型戰(zhàn)爭
      軍事歷史(1999年6期)1999-08-21 02:17:04
      99澳門
      大眾攝影(1999年12期)1999-06-06 22:56:06
      赣州市| 大荔县| 青冈县| 石狮市| 玉林市| 安远县| 延庆县| 称多县| 高邮市| 苍南县| 合肥市| 九寨沟县| 方城县| 成都市| 通化市| 大埔区| 准格尔旗| 郓城县| 迭部县| 通化县| 康定县| 梁河县| 曲松县| 当阳市| 三门县| 衢州市| 吴川市| 合江县| 弋阳县| 六安市| 鄂伦春自治旗| 建昌县| 大足县| 栾城县| 张家界市| 凌海市| 应用必备| 灵川县| 巧家县| 新河县| 故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