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錦齋是湘鄂邊紅軍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家鄉(xiāng)在湖南桑植縣洪家關,早年追隨賀龍從事革命活動。他是黨領導軍隊建設中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在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
隨軍北伐? 屢立戰(zhàn)功
賀錦齋1901年出生,很早就參加了賀龍的隊伍。1916年,賀龍以兩把菜刀奪取芭茅溪鹽局的槍支,組建討伐袁世凱的武裝力量。賀錦齋曾為此賦詩一首:“桑植有個賀文常(賀龍原名),不怕猛虎與豺狼,星夜奔赴芭茅溪,兩把菜刀打勝仗?!?919年,賀龍的部隊到洪家關時,賀錦齋參軍。賀錦齋不僅喜歡吟詩作賦,而且極為勤奮好學,行軍中能吃苦,作戰(zhàn)中非常勇敢。幾年之后,他的軍中職務得到提升。
1926年秋,賀龍的部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賀錦齋在該師任團長。這時,黨中央派周逸群帶領左翼軍宣傳隊到賀龍部隊工作。北伐前,周逸群在國民革命軍政治訓練部工作,協(xié)助周恩來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做準備。北伐開始后,周逸群帶領左翼軍宣傳隊赴常德國民革命軍第九軍工作,任第九軍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在周逸群等共產黨人的宣傳和影響下,賀錦齋學習了《共產黨宣言》等著作,對共產黨和國民黨的政治主張有了分辨,對于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有了初步認識,同時積極支持共產黨在部隊的政治活動。周逸群在所轄部隊創(chuàng)辦了政治講習所,賀錦齋積極參與并給予大力支持,從自己所轄的團里精心挑選了一大批較為優(yōu)秀的士兵和軍官,派他們去講習所學習。這些學員回到部隊后紛紛成為軍事政治的骨干力量。
在先進思想的鼓舞下,部隊戰(zhàn)斗力有了較大提升。1926年9—10月間,賀錦齋隨部隊從湘西向北推進,攻克北洋軍閥占據的澧縣、公安,并很快渡過長江,攻占了鄂西重鎮(zhèn)宜昌。在戰(zhàn)斗中,賀錦齋有勇有謀。當時,敵軍為阻止北伐軍渡過長江,在退守長江北岸的同時,將南岸的船只悉數(shù)擄掠而去,致使長江南岸無船可渡。為解決這個難題,賀錦齋反復琢磨,想出了泅渡奪船的妙計。他率先帶領突擊隊泅渡到江北,把船搶到南岸來,最終為全師渡過長江、攻克宜昌立下汗馬功勞。
1927年春,賀龍部奉調從宜昌到鄂城進行整編,番號改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五師,賀錦齋任第一團團長。這次整編使部隊兵員比此前大大增加,黨的力量在部隊內部得到充實,團、營級部隊里都有了共產黨委派的黨代表或宣傳員,大大提高了整個部隊的思想水平,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北伐中,先是在武勝關大戰(zhàn)中擊敗奉軍,后在逍遙鎮(zhèn)又一次大敗奉軍,兵鋒直指開封。正當北伐順利進行之際,蔣介石于4月12日發(fā)動了反革命政變。這一時期,政局變幻不定,但賀錦齋堅定站在革命的一邊,不顧反動力量的阻撓,在6月間率部返回武漢。當時的參謀長陳圖南密謀發(fā)動兵變,企圖把隊伍拉到國民黨右派一邊。在賀錦齋的協(xié)助下,賀龍將其處決,為二十軍順利參加南昌起義除去了一個重大隱患。
投身起義? 經受考驗
1927年大革命失敗。這次失敗使中國革命蒙受巨大損失,有很多教訓值得總結。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革命就要掌握軍隊,以武裝的革命對付武裝的反革命。在黨史軍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南昌起義,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進行的。國共合作破裂后,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賀龍是積極支持共產黨的將領,在共產黨員譚平山的幫助下,他決心追隨中國共產黨反蔣反汪。當時,由于形勢變化,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fā)奎被汪精衛(wèi)拉攏,實行“分共”政策,汪精衛(wèi)、唐生智、張發(fā)奎在廬山定計要騙賀龍、葉挺上山,借機奪取兵權。事出緊急,譚平山、李立三、鄧中夏等人召開會議決定立即發(fā)動起義。經上報中央,最終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澎湃四人組成黨的前敵委員會,周恩來任書記,負責領導這次起義。
起義部隊的作戰(zhàn)任務是,賀龍、劉伯承指揮第二十軍攻占朱培德的第五方面軍總指揮部,而承擔這一艱巨任務急先鋒的正是賀錦齋。敵方的駐防部隊都是朱培德從云南帶來的精銳,他們憑借險要地形據守,并以猛烈炮火封鎖起義部隊的進攻路線。賀錦齋在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率領部隊與敵總指揮部守軍展開正面激戰(zhàn)。經過3個小時的頑強戰(zhàn)斗,賀錦齋部最終拿下目標。起義后,部隊進行整編,仍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賀龍為代總指揮,葉挺為代前敵總指揮,編為3個軍,其中第二十軍第一師師長由賀錦齋擔任。
整編后的起義部隊按照計劃向廣東進軍,但途中遭到國民黨部隊的瘋狂阻擊。進軍路上,部隊內部還出現(xiàn)了叛徒。第二十軍參謀長陳浴新叛變,他將南昌起義的經過以及南征目的和進軍路線全部泄露給了敵人。此后,起義部隊改變行軍路線,在與敵人的艱苦斗爭中進入廣東地區(qū)。1927年9月下旬,起義部隊在潮汕地區(qū)遭到數(shù)倍于我軍的敵軍攻擊,潮州失守,汕頭危機。10月3日,周恩來、惲代英、劉伯承同賀龍、葉挺等革命委員會和總指揮部成員在普寧縣流沙鎮(zhèn)召開最后決策會議。會議決定:重要干部和文職人員經海路撤離,武裝人員經廣東省的云落鎮(zhèn)北上,與當?shù)剞r民運動結合,堅持長期斗爭。會議當天,當賀錦齋師經過距流沙鎮(zhèn)不遠的烏石山時,遭遇陳濟棠第十一師和許景唐第十三師的兩面夾擊。賀錦齋部隊與總指揮部失去了聯(lián)系。可就在此時,賀師的副師長歐學海卻以“總指揮部不知下落,伙食無著”為由,煽動起義部隊向敵軍投降。外有敵軍窮追不舍,內有叛徒造謠蠱惑,部隊在內外夾擊中嚴重受挫。此后,賀錦齋為尋找黨組織遠赴上海。
建立武裝? 獨當一面
大革命失敗后,革命陷入低潮,但革命者的追求并未湮滅。賀錦齋就是在這個最艱苦的時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時,湘鄂邊一帶各縣共產黨和農會組織尚在,經過大革命的洗禮和鍛煉,革命愿望更加強烈,如能加以正確領導,即可形成燎原之勢。南昌起義后,賀錦齋對重整軍隊充滿信心。他分析了在荊江地區(qū)開展游擊斗爭的3個有利條件:一是農會干部中有不少在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過,有一定的政治覺悟;二是大革命失敗后,革命群眾有重新組織起來反抗國民黨鎮(zhèn)壓的自發(fā)要求;三是地形復雜,湖汊較多,便于開展游擊活動。
1927年10月,賀錦齋從廣東到達上海尋找黨組織。同年冬,根據黨組織的安排,從上海經武漢回到荊江地區(qū)的監(jiān)利、石首一帶開展革命斗爭。此時,湖北省委派黃鰲等人領導荊江革命運動。賀錦齋在黃鰲的領導下,在藕池一帶迅速組織了一支百余人的游擊隊,并把打擊銀號奪取的1000多兩黃金送交湖北省委。1927年底,黨中央派賀龍、周逸群前往湘鄂邊發(fā)動群眾建立工農革命軍。1928年初,賀龍等人到達監(jiān)利縣,在與賀錦齋隊伍匯合時,整個隊伍槍支不足10支。賀龍、賀錦齋隊伍后來又與石首中心縣委取得聯(lián)系,集合了在石首、華容一帶活動的吳仙洲,在洪湖活動的蕭仁鵠、鄧赤中、彭國才等武裝力量,形成了有500多人、300多支槍的隊伍,組成工農革命軍第四十九路軍。這便是湘鄂邊前委最初領導下的武裝力量。
1928年2月,按照湘西北特委焦山河會議的決定,賀錦齋將部隊交給石首中心縣委,跟隨賀龍、周逸群、黃鰲等赴湘西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1928年3月,賀錦齋協(xié)助賀龍吸納了來自賀英、王炳南、鐘慎吾、李云清等部3000多人的隊伍,建立了工農革命軍,賀龍任軍長,賀錦齋任第一師師長。隊伍成立后,于4月初發(fā)動了桑植起義并攻占了桑植縣城,建立了湘鄂邊第一個紅色政權。
剛剛組建的武裝力量即受到來自敵人的嚴酷封鎖。國民黨派四十三軍龍毓仁旅向桑植縣城和洪家關進攻,革命軍在洪家關和苦竹坪兩次戰(zhàn)斗中未能擊退敵軍,部隊遭受嚴重損失。賀錦齋隨賀龍退往桑植、鶴峰邊界一帶,繼續(xù)進行游擊斗爭。賀錦齋認為,這次出師不利與部隊剛剛在舊有力量的基礎上組建起來有一定關系。初建軍隊的人員來源包括,利用親族關系召集的1000余人以及利用舊的隸屬關系召集的1000余人。經過兩次戰(zhàn)斗,賀錦齋深感要打勝仗,必須對內部的舊基礎進行改造。對于有舊軍隊作風的人、把親族故舊關系帶進革命軍隊的人以及那些深受地主、富農家庭影響的人要進行黨的政策教育,堅決與有害的思想傾向作斗爭。
戰(zhàn)斗結束之后,全軍認真總結教訓,開始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1928年7月,中共湘西前敵委員會成立,賀龍任書記,賀錦齋等為委員。為了加強黨的政治領導,軍隊進行了改編,正式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賀錦齋領導的第一師,人數(shù)占全軍總數(shù)的一半,是第四軍的主力部隊。這次改編大大加強了黨對基層部隊的領導,大隊以上建制都設置了黨代表,同時加緊了干部和士兵的政治訓練,在士兵中吸收黨員,對原有的部隊進行徹底改造。對于違反黨的政策的人,給予嚴肅處理和批評教育。部隊經過這次改造,政治素養(yǎng)上有了很大提高。經過前期整頓,工農革命軍終于有了新的起色,邁開了革命化的第一步。
改編之后,部隊接到湖南省委和湘西特委的任務,到石門支持南鄉(xiāng)暴動。在去往支持南鄉(xiāng)的路上,賀錦齋率領部隊打擊當?shù)貓F防武裝和其他敵對勢力,開展土地革命斗爭。9月初,在王家廠,賀錦齋燒毀了團防局長的田契,對發(fā)動當?shù)剞r民、調動群眾積極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此期間中共湘西特委機關遭到敵人破壞,特委委員蔡以誠等被捕,隨即叛變,并供出了第四軍進攻石門的計劃。得知情報后,敵人緊急調集了3個師和數(shù)個縣團防武裝到石門“包剿”第四軍。面對殘酷的革命形勢,賀錦齋于9月7日提筆寫信給弟弟賀錦章,他要弟弟孝養(yǎng)雙親,表達了戰(zhàn)斗到底的決心。在信中,賀錦齋這樣寫道:“我承黨殷勤的培養(yǎng)……決心向培養(yǎng)者、教育者貢獻全部力量,雖赴湯蹈火而不辭,刀踞鼎鑊而不懼?!毙胖懈接衅呓^兩首,其中一首寫道:“云遮霧繞路漫漫,一別庭帷欲見難。吾將吾身交吾黨,難能菽水再承歡。”9月上旬,第四軍遭敵人連續(xù)襲擊,賀錦齋以及軍參謀長黃鰲在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此役之后,第四軍遭遇了空前困難,全軍最后僅剩下91人、72支槍。但正是這不足100人的星星之火為革命留下了最寶貴的火種,為以后的燎原之勢積蓄了力量,湘鄂邊革命根據地正是在這樣艱苦卓絕的斗爭中一步一步發(fā)展起來的。
(作者簡介:劉漢鋒,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黨史黨建部副教授、北京黨建研究基地研究員)
責任編輯 / 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