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旺平
端午節(jié),與友相約,有幸親游泰山。泰山的著名景觀有很多,名峰十二座,崖嶺七十八座,巖洞十八處,奇石五十八塊,溪谷十二條,潭池瀑布五十六處,山泉六十四處,還有著名的黑龍?zhí)丁⑸茸友?、天燭峰、桃花峪等等。
當(dāng)我登上泰山,呼吸著山的清新,享受著萬花的飄香,那漸入靈魂深處的山音,讓我陶醉。群峰包圍著主峰,峭拔挺俊,周圍透著一種莊嚴(yán)的氣勢。泰山染上青翠的色彩,不覺間沉靜下來。這時,所有的風(fēng)光盡收眼底,眼前的山和天空連成一片,霧與晨光縹緲于云端。再看那悠閑的云,像白馬酣睡,眨眼之間,馬兒挪動脖子吃著山丹……
我站在山巔癡癡地張望。遠(yuǎn)處,蔥蘢的群山相擁,靜謐的深綠在心上寫生。晨光籠罩群山,一片金光明燦。那些山色仿佛從天而降,矗立于眼前。伸出手可掩,那金光在不覺間穿透掌心。那灼熱的光掠過山脊,眼前頃刻明亮。心底如潮水般涌來,慢慢地淹沒在無限的安寧里。我久久地站在這里,感受著日出如水的沐浴,一陣溫存浸染內(nèi)心。一剎那,生活中的煩惱、欲望、喧囂,頃刻散去,心中只留有干凈的、至純的空氣,不由得唱出山風(fēng)的嘹亮與宏闊。
在山上逗留了半晌,晚風(fēng)初起,我抄小路下山,穿過一片古色古香的亭榭,偶爾聽到黃昏的鳥啼,那夕陽籠罩著幾分淡清,幾分質(zhì)樸。這時,一隊中學(xué)生整齊地排著隊從另一個下山出口走過來,他們像一群雛鳥,嘰嘰喳喳。于是,我和學(xué)生隊伍一起沿著小路往外走。到了山邊,感覺肚子有點兒餓了,聽到了喧嚷的叫賣聲,抬頭,見一個十來歲的女孩子在兜售自己的商品,更是遂我心愿。落日在女孩子的臉上,那是山的顏色。我買了一瓶飲料和面包解決臨時的饑餓。
寬闊的街道,翠綠的松柏,跟在我后面的是一個游完泰山的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我發(fā)現(xiàn)泰山平添了幾分母性的偉大。正思索著,猛抬頭見幾位老者健步在前,滿面紅光。相濡以沫的老夫妻,相互攙扶,他們蒼白的發(fā)絲上被余暉圈出一縷透明的光輝。我不知道何時被這些動人的畫面感動,我的眼角不覺濕潤了。
回到旅館,躺在木質(zhì)床上,耳畔仍隱隱約約回蕩山寺的木魚聲和誦經(jīng)聲,好像可以看到朝拜者繚繞的煙火。泰山作為五岳之首,其起源與秦漢之際開始的封禪活動有關(guān)。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引《管子·封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睎|漢王充《論衡·書虛》曰:“為王太平,開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見者七十有二,紛紛湮滅者,不可勝數(shù)。”載入史冊的是從秦始皇開始,秦二世、漢武帝到清高宗,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記功。其中,漢武帝七次東巡登封。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封禪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為祭祀,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頂。歷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而泰山又因封禪告祭被抬到與天相齊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國的歷代最高統(tǒng)治者親臨封禪祭祀,并延續(xù)千年,貫穿整個封建社會,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精神文化現(xiàn)象。
這讓我想起家鄉(xiāng)的遮陽山,巍峨高聳的山峰迷失在霧靄中,若隱若現(xiàn),遮陽山在瑟瑟的風(fēng)里顯得靜默。山上的幾片香葉,被風(fēng)一吹,便隨著那靈動的風(fēng)飛舞于半空,不覺間又萌生山音的回響,不停地在腦海里盤旋起來。春中綠翠,郁郁蔥蔥,一派草長鶯飛的景象……
小城的山是靈秀的,有時覺得山脊細(xì)軟。我曾觀察家鄉(xiāng)山上淅瀝的雨,使得門前的小山變得更加柔軟;我曾融入山中備受雨的潤澤,那柔媚纏繞著小山。但泰山不同,它峻拔、孤傲,它的博大,讓人每時每刻都能體會到它的粗獷、豪邁。即使那風(fēng),也仿佛是從九霄云外而來,席卷草茂的山野,夾著野獸般的桀驁,翻著文明的谷底。泰山在穿越著歷史,那帝王的殿鑾,那神秘宗教的禮儀,那封禪的盛會,靈冥而至。我直面于這靜默且無法解讀的神秘,那深邃的思想的坐化,達(dá)至一種至高至清的境界。
我們在濟(jì)南逗留了兩日,因忙于生計,只得匆忙離開了。當(dāng)離開濟(jì)南的時候,那火車的汽笛發(fā)出一聲聲長長的嘆息,似乎在有意地挽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