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清
沁水縣古稱端氏縣,為千年古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遠在距今2.3萬年—1.6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歷山(今沁水、陽城、垣曲三縣交界處)一帶生活,沁水縣城西140里有下川遺址。西周初年,周文王十六子原叔受封于原,部分專家認為原伯故城就在今山西省沁水縣。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徙晉君于端氏邑”,端氏邑即今天的沁水縣,在縣城東北45里有端氏西城的遺址。戰(zhàn)國時,秦國在少水(沁河)沿線修筑百里少水防線,建有“三城七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三城七壁”中的王壁,曾經(jīng)有過一個神秘的登國。
登國(前1100年—前600年),商末周初建國,相傳春秋時被晉文公或晉成公所滅。由于未見史料記載,疆域面積不詳。當?shù)厝丝诳谙鄠鳎荷坛┠辏诮裢醣卩l(xiāng)王壁村曾建立過一個諸侯國,名曰登國。當?shù)乩先朔Q,登國的王城就建在沁水縣城東北60里的張峰水庫大壩西北角,名曰登王巔。因登王巔地處沁水、安澤兩縣交界的界牌嶺余脈,后人亦稱登王嶺。
登國雖是個諸侯國,但像登國這樣的小諸侯國在商周時期就有數(shù)百個,史料未載、漏載或散佚的情況也十分常見。夏商時期,一個氏族部落就能立國,大諸侯國管轄上百附屬國。夏朝時諸侯國多得驚人,史稱萬國;殷商時,也有3000多個諸侯國;商末周初,諸侯國為共同抵御外族侵略,才逐步合并成1800多個。
清代嘉慶年間的《沁水縣志》中記載:“(沁水)周初為原,國屬唐,春秋屬晉,戰(zhàn)國屬韓?!睋?jù)此推測,登國可能曾為唐國、晉國或原國的附屬國。登國還與翼城的霸國、安澤的冀國和高平的蓋國毗鄰,也有可能是霸國、冀國或蓋國的附屬國。當然也不排除,登國隨著時代的變遷成為一個獨立小諸侯國的可能性。
殷商時期所封公、侯、伯的疆土面積是有嚴格限制的,登國作為小諸侯國或附屬國,不過方圓50里至70里。周朝時,周公擴大各諸侯國的封地,“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據(jù)此推測,周朝時登國的大致范圍為大尖山以北、安泰山以南、丹朱嶺以西、東烏嶺以東,大概方圓百余里。
商朝末年,王權(quán)衰微,諸侯國林立?!妒酚洝ぶ苁兰摇分杏涊d:“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盟津即孟津,古黃河渡口名,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北、孟縣西南。相傳,周武王伐紂時,八百諸侯在此不期而會,并由此渡過黃河。孟津歷代為會盟興兵的要地。
商朝末年,地處西陲的周國,在周太王(古公亶父)及其兒子季歷的治理下快速崛起,形成了“天下三分有其二”的格局。周國的發(fā)展壯大引起了商國的不滿,商王文丁為打壓周國,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周太王的兒子季歷。商紂王帝辛繼位后,倒行逆施,荒淫殘暴,建立朝歌,加重稅賦,百姓怨聲載道,臣子人心惶惶。
“伊思兮往古,亦多兮遭殃。”周文王姬昌回到西岐后不久便薨逝,周武王姬發(fā)繼位,由召公、畢公等人輔佐。周武王任用姜太公為師、周公為傅。他繼承文王遺志,勵精圖治,聚天下英才。武王九年(前1048年),華胥氏(母系氏族首領(lǐng),生伏羲和女媧)祭禮的祭祀官為蘇國國君蘇忿生,他向各諸侯國宣布了冬祭之禮的舉辦日期。周武王得知消息后,決定借冬祭之名,舉行大規(guī)模的軍事集結(jié),率軍東進,會盟諸侯于孟津宜蘇山,以此試探各諸侯國的態(tài)度和商紂王的反應(yīng)。盟會上,各國諸侯紛紛表示愿意出兵討伐紂王,武王以時機尚未成熟為由,讓各國諸侯先回到自己的封地?!吨駮o年·卷上》記載:“周師渡盟津者而還?!睂嶋H上,這是一次試探性的軍事演習(xí)。
公元前1046年,商紂王殘暴到了極點,武王再會諸侯,數(shù)萬大軍集結(jié)在黃河岸邊,共同討伐商紂王,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戰(zhàn)”。在這次大戰(zhàn)中,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的軍隊,商朝滅亡,武王建立了西周。
由此可以推測,登國作為距離孟津較近的一個諸侯國(或?qū)賴?,可能參與了這次祭祀會盟活動,與各諸侯國一起討伐商紂王,所以在王壁村才會一直流傳著“八百諸侯會孟津”的故事。
夏商時期,諸侯國多是由聚族而居的氏族部落演變而來的。氏族部落要想建國,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都城的選址問題。商周時期,占卜之風(fēng)盛行,王公貴族通過“卜禱祠龜策,占兆審卦吉兇”來解決疑惑。上至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無不求神問卜,表現(xiàn)出先人對天地和神靈的敬畏?!对娊?jīng)》中記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痹姼杳枋隽酥車鵀槎惚苋值因}擾,率部族遷居周原,舉行占卜儀式以擇地建城的場景。
因此推測,占卜之術(shù)很可能也運用在了登國定都選址上。遙想當年,登國國君帶領(lǐng)太卜,走遍王壁周邊山水,最終停留在了王壁村村北的登王巔上。登王巔恰好地處兩條河流交匯形成的三角洲緩坡高地上,坐北朝南,背靠界牌嶺,左倚流曲河,右臨涅水谷地,東、西、南三面環(huán)水,形成天然屏障,具備藏風(fēng)聚氣之形勝。登國國君一行人站在山巔,俯瞰兩條河流(一為涅水,今名沁河;二為流曲河,今名龍渠河)宛若玉帶,匯隱于群山萬壑中,流經(jīng)之處阡陌縱橫,雞犬相聞,祥瑞至極;放眼遠眺四方,青山綿延起伏,逶迤縱橫,郁郁蔥蔥,云蒸霞蔚。山多秀色,水蘊靈動,太卜也覺驚奇,遂取龜甲、獸骨、蓍草設(shè)壇占卜。古代擇地建城之法,靠山為先,得水為上,藏風(fēng)隨之。此地正是建都立國的寶地。國君心中大喜,與太卜相商,定國都于此。
商周時期,選定國名這樣的大事,也必經(jīng)過一番求神問卜?!暗恰弊值募坠俏淖中危嗡迫艘噪p手捧著裝滿糧食的容器走上祭臺,表示進獻之義。要谷物成熟、有收成才能進獻新谷、新米,所以“登”引申出“成熟、收成”之義。向祖先、統(tǒng)治者進獻新谷、新米,在宗廟、祭壇或?qū)m殿舉行儀式,要一步步走上臺階,故引申出“由低處到高處”之義。以“登”為國名,便是期望天降福祉于這方水土,年年糧食豐收,百姓豐衣足食,國力日漸強盛。
既然王離城遺址在登王嶺,古登國城遺址也在登王嶺,難道登王嶺上有兩個古城遺址嗎?其實不然。王離城應(yīng)是以登王嶺上的古登國城遺址為基礎(chǔ)建造的,是不同時代、同一地址的兩座古城。
在登王嶺上有一處名叫王圪堆的遺存或許可以佐證這一猜測。在登王嶺上的王離城遺址中有個七八米見方的磚瓦土堆,當?shù)厝朔Q王圪堆,疑為古登國城的遺存。夏商時期的城墻不同于后來的磚石筑砌墻體,多為夯土城墻。王圪堆遺存為夯土建筑,沒有一片磚瓦,與王離城遺址中的磚瓦城墻不同。由此推測,王圪堆建成年代應(yīng)早于王離城,可能為古登國城的遺存。
登國立國在殷商,到秦昭襄王時已滅國約有300年,那時登國城已變成一片廢墟。秦將白起在攻打趙國光狼城后,考慮到登王嶺戰(zhàn)略位置重要,便在此地修筑防御城壘,在古登國城遺址上興建了王離城。在長平之戰(zhàn)中,王離城曾是秦國將領(lǐng)王龁奪取上黨的指揮作戰(zhàn)中心;在巨鹿之戰(zhàn)中,王離城曾是秦朝武城侯王離厲兵秣馬的屯兵之地。
王離城因在秦滅六國的戰(zhàn)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而被載入史冊,古登國城卻因年代久遠而漸漸無人問津,最終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當?shù)厝朔Q,王壁村周邊的地名,大多起源于長平之戰(zhàn)后,也有部分地名源于登國。雖然登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但結(jié)合民間傳說和少量歷史遺存,還是可以找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傳說,涅水兩岸是登王兩個兄長的封地,“上伯侯”“下伯侯”的村名從登國時期流傳至今;當?shù)厝朔Q,在古登國城遺址附近有一村莊,名為固村,是由“姑村”演變而來的,相傳是登國國君姑姑的封地;王壁村村西20余里有王峪村,地處山陵幽谷間,傳聞登王曾在此處理政務(wù);王壁村村西約25里有交界村,當?shù)乩先朔Q這里曾是登國與別國的交界地區(qū),村莊因此而得名。
《沁水縣志·文物保護》(1986年版)中記載:“春秋時交界遺址在縣城東北45公里鄭莊鎮(zhèn)王峪村交界東臺地。龍渠遺址在縣城東40公里鄭莊鎮(zhèn)龍渠村西北臺地。”這兩個地方,一說為古登國先民活動遺址,另一說為秦國將領(lǐng)王龁或秦朝武城侯王離屯兵時的兵營。
據(jù)一位深諳王壁村歷史的鄉(xiāng)賢說,王壁村依山傍水、土地肥沃、草木茂密,既可耕種土地,亦可放牧牛羊,還可在河中捕撈魚蝦,非常適宜居住。傳說涅水上游的安澤縣曾是炎帝部落生活的區(qū)域,因此登國先民也可能是炎帝部落的后裔,很早就在王壁村這片區(qū)域定居了。部落首領(lǐng)稱王后,建起了夯土城墻,有“王”有“壁”(城墻),王壁村可能因此得名。
20世紀90年代,沁水縣修公路時,在王壁村至王峪村之間的山間小路上意外挖出了一座古墓。在古墓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一件青銅鼎,可惜不小心被村民用镢頭砸爛了。當時的村民普遍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并沒有意識到這件青銅器的重要性,后來這件事也很少有人提起。古墓中是否還有其他的青銅器,附近是否還有其他墓葬,亦不得而知。
商周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的限制,青銅器主要供王公貴族使用,各級王公貴族在使用青銅器時需要嚴格遵守禮制。史書中有著“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的記載。若當時有專業(yè)的考古隊對墓葬進行進一步的勘探和研究,想必就能通過墓葬中青銅器的形制、大小和數(shù)量判斷出墓主的大致身份,或許也就能幫助人們揭開登國這個古老國度的神秘面紗。
戰(zhàn)國時期的中山國(前414—前296)曾因史載缺略,文物遺跡掩埋于地下,鮮為人知。1974年,河北平山縣三汲村村民在挖土?xí)r發(fā)現(xiàn)了幾件戰(zhàn)國文物。經(jīng)過考古工作者的挖掘和勘探后,確定其為中山王的墓葬,解開了中山古國的謎團。
相傳,西周時期晉國附近有兩個諸侯國,一個名為霸國,一個名為倗國,但史籍中無任何記載。2007年,在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的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考古工作者根據(jù)青銅器上刻有的銘文“伯作寶尊彝”“霸中作旅彝”,確定霸國為一個新發(fā)現(xiàn)的諸侯國。
2006年,在絳縣橫水的西周墓地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考古隊員在出土的青銅器上發(fā)現(xiàn)了“倗伯”“倗伯乍畢姬寶旅鼎(盤、簋)”的銘文,證明了倗國的存在。
商末周初,像登國這樣的小諸侯國是以百為單位來計的,官方史料缺失或者史料未載、漏載也是正?,F(xiàn)象。在沒有任何史料記載的情況下,青銅器上的銘文就顯得更加珍貴了。
“文化大革命”中,王壁村人民公社曾從村民家中發(fā)現(xiàn)多件青銅器。至于這些青銅器來自何處,已經(jīng)不得而知。如果青銅器是祖?zhèn)鞯模蔷妥C明這一帶的古墓已被盜挖,登國的秘密也許就藏在其中;如果是意外發(fā)現(xiàn)的,那就意味著,傳說中的登國可能會像中山國、霸國和倗國那樣,拂去歷史的塵埃,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