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唯
【摘要】 《尹灣漢簡》中出現的名物詞涉類龐雜,其中第6號木牘為《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籍簿》,其中記載了各種成帝永始四年間的兵車與武器。本文針對簡牘中“飛(蜚)樓行臨車”這一名物詞,對“蜚(飛)樓行臨車”名稱的由來、車體的形制、用途進行考證,并利用其他史料典籍佐證。
【關鍵詞】 尹灣漢簡;飛樓行臨車;名物詞考
【中圖分類號】H109.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3-007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3.025
一、名稱含義
出土于江蘇省連云港市東??h溫泉鎮(zhèn)尹灣村六號漢墓的簡牘,是墓主人東海郡功曹史師饒的陪葬品。這一簡牘是他生前執(zhí)掌的文書,死后陪葬以彰顯身份地位。“飛樓行臨車”一詞出現在編號YM6D6,標題為《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籍簿》的木牘上。原文為“蜚樓行臨車二乘”?!膀恪痹凇墩f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臭蟲,負蠜也。從蟲非聲”,在此處應是同音假借,同“飛”字。因此,下文一律寫作“飛樓行臨車”。
在對“飛樓行臨車”這一名物詞進行考證之前,先對本文探究的名物詞這一概念下一個定義:名物詞必須與具體且特定的物類相關,實物在形態(tài)、功能等方面具有與他物的區(qū)別性特征。
“飛樓行臨車”從名稱上看,可以確定是古代戰(zhàn)場上的用以偵察敵人的征戰(zhàn)兵車。首先,“行臨車”中的“臨”字,從金文字形看,應是會意字,像人低頭俯視品類多樣的物件。因此,“臨”的本義就是指由上往下看,從高處俯瞰地面。在《詩經·大雅》中,“上帝臨女,無貳尓心”意思是上天在看著你們,不要生貳心。從天上俯瞰眾生,用的正是“臨”的本義。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講“臨”看作形聲字,是有失偏頗的,將“臨”字釋作“監(jiān)臨也”,也是錯將引申義當作了本義。因此,從名稱中的“臨”字就可以看出,飛樓行臨車就是在古代戰(zhàn)場上憑借車身上較高的裝置以偵察敵情的車。“飛樓”二字,或是凸顯戰(zhàn)車之高,直沖云霄。
漢代作品《易林·坤之歸妹》中也出現“飛樓”:“飛樓屬道,趾多攪垣,居之不安,覆壓為患?!彼未~人蘇軾的《次韻曾子開從駕再和·之二》中也有“飛樓”,“桂觀飛樓凌霧起,仙幢寶蓋拂天來?!鼻宕~人張興鏞 《買陂塘》言:“灣環(huán)翠柳蒙茸處,中有飛樓紅小。”以上文學作品中的“飛樓”都為高樓之義,雖然不是和戰(zhàn)車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可以推測出,“飛樓行臨車”中的“飛樓”,應該是一個處于車身高處的可以容納士兵的像房屋似的裝置。
至于與戰(zhàn)車相關的“飛樓”,在《六韜·軍略》就有記載,“視城中,則有飛樓云梯。”《南史·宋紀上·武帝》中:“張綱修攻具成,設飛樓縣梯,木幔板屋,冠以牛皮,弓矢無所用之?!陛^為具體地描述了飛樓懸梯的用途和原理,此處的懸梯就是其他文獻中所說的“云梯”?!端疂G傳》第九二回中也有相關記錄:“令李云、湯隆 ,督修云梯飛樓,推赴各營駕用。”這三處文章中的“飛樓”都與“云梯”一同出現,服虔為《左傳》做的注釋中甚至將二者歸為同一器械的兩種不同名稱,“樓車所以窺望敵軍,兵法所謂云梯也?!狈慕Y論來源于《六韜》,在古書中沒有句讀,所以服虔錯將云梯與飛樓合二為一,對文義誤讀。云梯與飛樓具體形制的區(qū)別在下文詳述。
從“飛樓行臨車”這一名稱就可以確定,這是一種比較高大的偵察車。在《說文解字》車部,還有兩個漢字表偵察車之義。一為“輣”,許慎將其解釋作:“樓車也?!睗h代的文獻中多次出現“輣車”這一名詞。如《漢書·敘傳》中,“沖輣閑閑”注釋為“兵車名也”,可以確定“輣”是用于戰(zhàn)場的戰(zhàn)車。《后漢書·光武帝紀上》中也出現輣車,“沖輣穜城”。輣車,就是樓車,指的是車身設有輣樓的戰(zhàn)車,取“輣樓”的“輣”字命名。“樓車”一詞最早見載于《左傳》,“(解揚)登諸樓車,使呼宋人而告之。”
另一個漢字是“轈”,解釋作:“兵高車加巢以望敵也。從車巢聲?!卑凑赵S慎對字義的解釋,聲符“巢”應該同時也表義,描寫車身上有像鳥巢一樣掛在高處的空間,能容納一名士兵,方便觀察敵情?!洞呵飩鳌分杏校骸俺拥寝C車,以望晉軍?!背恕拜~車”“轈車”“飛樓行臨車”之外,這種偵察車還可以被稱為“云車”,意為可以直入云霄,使士兵從較高的地方獲得更多戰(zhàn)場上的情報信息。《后漢書·光武帝紀》載:“列營百樹,云車十余丈。”注曰:“云車,即樓車,稱‘云言其高也,升之以望敵?!笨梢?,“云車”就是樓車的別名。
日本學者竹添光鴻在《左氏會箋》中說道,樓車應該就與《詩經》中出現的“臨沖閑閑”的臨車是同類,香港大學學者陳建梁不認同這個觀點,他提出“臨”本是一種高于城墻的臺,攻城者在臺上向對方守軍射箭,是樓車的前身。那么尹灣漢簡中的“飛樓行臨車”,從名稱上推測,應該正是與臨車到樓車有高度相似之處的一種戰(zhàn)車。在古代車體上有些微差別就可能會以另一種名詞指代,特別是方言混雜,經常會使得相差無幾的車在名稱上大不相同。做名物詞考釋應該用敏銳的眼光發(fā)現物品之間的差異,也不能忽略它們之間的共同之處。
二、車體形制
盛冬玲在《六韜譯注》中寫道:“飛樓,即樓車,也是一種攻城器械。在車上設高竿,竿上部加屋,用木板為幔,并蒙牛皮以防矢石,人居其中可以窺視城中動靜。”“樓車”一詞最早見于《左傳》,車上高懸望樓,因此名為樓車。樓車的形制比較復雜,在宋代官方修訂的《武經總要·攻城法》中配有樓車圖像。從畫像上看,樓車是用堅實的木材做成。戰(zhàn)車底盤前后左右共有四輪,可以靈活前行。車中心樹一根圓柱體長竿,長竿高約五丈,長竿底部有轉軸,圖像中長竿周身還畫了三角形狀的裝置,按照樓車的使用方法來看,這些三角形裝置應該是方便士兵登上長竿頂部的望樓的腳踏橛。長竿憑借六條繩索固定住,六條繩索分三層,從六面斜拉發(fā)力穩(wěn)住長竿。停止前行時,繩索可以用末端的鐵環(huán)楔在地上。士兵攀爬進望樓后,瞭望敵方軍情,用白旗揮舞旗語通報給地面的將士。旗語大致有這樣幾種:表示沒有敵人時,將白旗卷起;敵人進攻時則將白旗展開;旗桿平伸表明敵人離得比較近;旗桿垂直表示敵人已經到了;敵方退兵就把旗桿慢慢舉起,徹底退走就將旗面卷起來,表示沒有敵人。望樓是固定在長竿頂端的,長竿底部有轉軸,可以旋轉,因此在望樓上視野開闊,四周情況都可以盡收眼底。但是這種形制復雜完備的樓車多見于宋代的資料中。上文提到,尹灣漢簡中所記載的飛樓行臨車,可能正是樓車形體變化的一個過渡階段。所以,飛樓行臨車的形制應該還不如樓車那么精密,在外形上可能更接近巢車。
巢車有和樓車一樣的底架,兩側共裝有八個車輪,可以推動前。車上用堅固結實的長柱架成像鞦韆狀的“井”字構架,最上方橫置的木棍上設置一個轱轆軸,用繩索系一個小屋掛在轱轆軸上。車床前端也架有一低矮轱轆軸,轱轆軸左右兩側都有方便旋轉的把手,系小屋的繩索另一端就捆繞在轱轆軸上,轉動下方的轱轆軸就可以控制小屋的升降,整個運行機制類似于古時汲水的井。床小屋高九尺,方四尺,四面設有十二個瞭望孔,方便從各個角度觀察敵情。為避免屋內士兵受到攻擊傷害,小屋外面蒙有生牛皮,防敵人的流矢飛石。車體高達數丈,屋內可容納兩人。這種可升降的巢車更具靈活性,可以通過升降而非攀登上去。但同時也不具有穩(wěn)固性,沒有樓車上的望樓堅固平穩(wěn)。
此外,由于都具有窺望敵軍之用,所以飛樓行臨車與云梯有時會被混淆而不加以區(qū)分。實際上二者在形制上就可以辨別出不同之處。唐代學者杜佑所著的《通典》中有對云梯形制的記載:“以木為床,下置六輸,上立雙牙,牙有檢,梯節(jié)長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三尺,勢微曲,遞互相檢,飛于云間以窺城中。有上城梯,首冠相轆轤,枕城而上。謂之‘飛云梯。”《武經總要》中也有相關詳細記錄,“以大木為床,下施大輪,上立二梯,各長二丈余,中施轉軸車,四面以生牛皮為屏蔽,內以人推進,及城,則起飛梯于云梯之上,以窺城中,故曰‘云梯?!睆纳鲜鲇涊d可知,云梯和樓車一樣都有底架,但是云梯有六個車輪,可以前后推行,因此也被稱為“云梯車”,這也是云梯與樓車會被混淆的一個原因。梯子分為主梯和副梯。主梯固定在底架之上,副梯可以折疊伸縮,上下俯仰,當士兵把云梯推到城墻附近時,再憑借人力抬起架在墻上。雖然云梯有一定的重量,但為了避免守軍將梯子推翻,梯子前段頂部有鐵鉤,緊緊地鉤住墻壁邊緣。云梯車上帶有防盾、絞車、抓鉤等多種攀城工具。將比于樓車這種裝甲偵察車,云梯的構造更是為攻城設計,而樓車更重要的用途是窺望敵軍,并無攻破城池之用。
三、飛樓行臨車的用途
從尹灣漢簡中對車具的名詞及數量的記載可以推測,那時戰(zhàn)車就不再是戰(zhàn)場上的主力軍。武器庫中還有給戰(zhàn)馬穿戴的護具,可見騎兵這一兵種已經開始在戰(zhàn)場上大顯身手。在漢代,雖然戰(zhàn)場上還使用戰(zhàn)車,但是已經不同于先秦時期的傳統(tǒng)且單一的車戰(zhàn)。戰(zhàn)爭方式的變化使得戰(zhàn)車的作戰(zhàn)功能轉變,適應戰(zhàn)爭要求產生功能多樣化。雖然騎兵的興起導致戰(zhàn)車式微,但是戰(zhàn)車仍是戰(zhàn)場上布陣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漢代的戰(zhàn)車主要用于沖破軍陣或阻礙敵軍對軍陣的沖擊,以及做騎兵步兵的掩體。再者,發(fā)揮戰(zhàn)車車身高大的優(yōu)勢,車人合一,更迅速地攻破城池。
世界上最早的車并非是中國人發(fā)明的。據出土材料顯示,至今發(fā)現的最早的車出現在西亞兩河流域,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由蘇美爾人或是閃族人發(fā)明。車用于戰(zhàn)場就成了戰(zhàn)車。在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記載可見《尚書》中:“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边@一段記錄的是戰(zhàn)爭時的誓詞,從句子中看,左、右分別指的是車左和車右,并且還提到了坐在中間駕車的馭手,很明顯,這時的戰(zhàn)場上已經有了戰(zhàn)車的出現。中國人雖然不是戰(zhàn)車的發(fā)明者,但是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古代的車戰(zhàn)非常頻繁,典籍中記錄的大大小小的戰(zhàn)事中幾乎都會有不同形制和用途的戰(zhàn)車出現?!读w》中對戰(zhàn)車在戰(zhàn)場上的作用做出了評述:“車者,軍之羽翼也,所以陷堅陣,要強敵,遮走備也。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踵敵軍,絕糧道,擊便寇也?!睉?zhàn)車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且制造一批堅固精良的戰(zhàn)車需要耗費許多財力,因此一個國家常常用所擁有的戰(zhàn)車數量彰顯國力??湟粋€國家實力強悍的時候,就可以說“千乘之國”或是“萬乘之國”,國君也常常用“萬乘之尊”代稱。墨子的弟子禽滑離將當時戰(zhàn)場上常用的攻堅戰(zhàn)法和器械總結為十二種:一是臨,用于自下而上登臨城墻,屬云梯類,有車之形;二是鉤梯;三是沖,沖城的戰(zhàn)車;四是梯;五是煙,攻城用的土山;六是水;七是穴;八是突;九是空洞;十是蟻附,像螞蟻一樣攀援登城;十一是轒輼,掩護士兵挖洞攻城用的戰(zhàn)車;十二是軒車。有一些研究者認為,巢車、飛樓、樓車都應該歸入軒車一類,因為這些車都有屏障。從車體形制可以推測出,飛樓行臨車沒有拴馬的裝置,所以不是用戰(zhàn)馬拉行,而是和步兵配合使用。一批步兵將飛樓行臨車推行到便于偵查的地點,然后由一名或兩名身材比較輕巧嬌小的士兵登入望樓中,勘察敵情。由于飛樓行臨車的車身非常高大,所以在上面的士兵也可以用弓箭進行遠程攻擊,發(fā)揮殺敵的作用?!抖氖贰ち菏贰分杏涊d:“賊又作登城樓車,高十余丈,欲臨射城中。侃曰:‘車高緌虛,彼來必倒,可臥而觀之。及車動果倒,皆服焉。”從這段記錄戰(zhàn)斗的歷史材料來看,樓車的車身高大,約十余丈。且在樓車中戰(zhàn)斗可以借用弓弩,憑身處高處之便對敵人進行遠程攻擊。此時,弓弩是最好最適合的武器。在《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籍簿》中也記錄有弓弩的存在??梢婏w樓行臨車不僅供偵察敵情之用,還為遠程攻擊提供條件。飛樓行臨車的存在就證明在西漢時期,戰(zhàn)場上還有車上車下配合作戰(zhàn)的戰(zhàn)術。在較遠的距離用遠程兵器射殺敵人,與敵軍相遇后步兵近距離肉搏或是騎兵之間用長兵器互搏。車人配合的作戰(zhàn)方式中,戰(zhàn)車并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為步兵騎兵提高輔助作用的多功能工具。
然而,高大的飛樓行臨車雖然能為士兵提高許多幫助,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弱點,“車高緌虛”,從上文我們所描述的車體型制也可以看出,雖然飛樓行臨車的車床寬大堅固,但是架在高處用來容納士兵的望樓并不穩(wěn)固,一類是用繩子牽引,一類是固定在高竿之上。無論哪種都無法確保穩(wěn)定性,因此容易傾倒。
此外,由于車身高大,飛樓行臨車對戰(zhàn)場地形的要求比較高,只有在平坦寬敞的平原戰(zhàn)場才能發(fā)揮它的作用。因此,當主戰(zhàn)場在山地或崎嶇的地方進行時,戰(zhàn)車不僅容易損壞,還非常耗費兵力去操作運行。特別是騎兵的出現,逐漸成為戰(zhàn)場上的主力軍,木質戰(zhàn)車也慢慢退出舞臺。且漢代距今時間跨度比較大,墓葬中的木材不易保護,所以很難看到飛樓行臨車的原貌,只能通過典籍中的圖像和文字記載加以推測還原,再現昔日戰(zhàn)場上的龐然大物。
四、小結
本文考證“飛樓行臨車”的名稱含義、形制和軍事用途,搜尋現有典籍中的相關信息,勾勒出這一戰(zhàn)車的輪廓,使得簡牘中這一名物詞的形象具象化,并以此管窺古代戰(zhàn)爭文化,探索飛樓行臨車在戰(zhàn)爭中逐漸式微的原因,挖掘出土簡牘中的文學價值,通過再現戰(zhàn)車形制,展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首先,是分析簡牘中所具有的資料。從簡牘中記載的專有名詞“飛樓行臨車”這一物品名稱作為切入點,找到關鍵字“臨”,由此確定車體之高,并與“樓車”“轈車”和“臨車”聯系,以更好地推測飛樓行臨車與上述戰(zhàn)車的相同點和不同之處。
其次,利用經典古籍中對戰(zhàn)車的相關描述,推測飛樓行臨車在古代戰(zhàn)場上的作用。軍事題材的古籍中會對戰(zhàn)爭場地和作戰(zhàn)形式,可以得知在較為平坦的場地才能發(fā)揮飛樓行臨車的作戰(zhàn)優(yōu)勢。
最后,利用其他墓出土的文物和圖片加以佐證。戰(zhàn)車用于戰(zhàn)斗的歷史源遠流長,所以即使沒有實物出土,也有細致刻畫的圖片可供參考,對比書中的圖像,能夠確定本文對簡牘中“飛樓行臨車”這一名物詞考證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參考文獻:
[1]陳建梁.《六韜》“云梯飛樓”即《左傳》“樓車”考——兼論孫怡讓·對服虔注的誤解[J].管子學刊,1996,
(03).
[2]陳建梁.先秦云梯形制辨[J].自然科學史研究,
1995,(14).
[3]董延年.秦漢車輿制度文化研究[D].山東大學,
2011.
[4]金玉國.古代車戰(zhàn)考究[J].軍事歷史研究,2007,(02).
[5]藍永蔚.云梯考略[J].江漢考古,1984,(01).
[6]李斌.從尹灣《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看漢代兵種構成[J].中國歷史文物,2002,(05).
[7]陸敬嚴,田淑榮.中國古代攻堅戰(zhàn)與攻守器械[J].科學,1987,(04).
[8]秦彥仕.《墨子·備城門》諸篇綜合研究[D].四川大學,2006.
[9]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5.
[10]楊泓.戰(zhàn)車與車戰(zhàn)二論[J].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0,(03).
[11]曾公亮.武經總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