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lián)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lián)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惫P者結合本?!盎趯W習力提升的故事課程研究”項目,從故事單元入手,整體設計系列化的學習任務,在實踐中探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路徑。
學習新知識前的預習階段,教師設計引導性的學習任務。預習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教師將“課前任務單”發(fā)給學生?!罢n前任務單”里主要是基礎型學習任務,包括基礎的字詞學習、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對單元要素的感知等,關注的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深度預習推進高效課堂。
這是一項基礎的字詞學習任務。學生在課文中找到課后生字組成的詞語并抄寫一遍,在有目的地找、畫、記中,運用眼、手、腦,變被動的抄寫為主動的探究,有利于學生逐漸適應中年級的學習節(jié)奏,自主識字學詞。
這項學習任務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生用填空的方式,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中人物做了什么事,或是文章首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的結果是什么。
這項學習任務是對單元語文要素的感知。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鏡子”;語文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們發(fā)現(xiàn):課前,學生進行結構化的深度預習;課堂上,教師再從學生已有的閱讀經(jīng)驗和需求出發(fā),找到其學習起點,可以有效提升課堂的效率?;A型學習任務前置,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基礎。
教師根據(jù)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和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設置發(fā)展型學習任務。
【任務一:概括主要內容】
1.讀課題,猜人物。根據(jù)課題捕捉故事的重要信息,是概括主要內容的第一道密鑰?!短展藓丸F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從課題著手,學生可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守株待兔》,學生很容易從課題中推測出故事的梗概—— 守著樹樁等待兔子,主人公也就順理成章出現(xiàn)了。就連“閱讀鏈接”中的《南轅北轍》和《北風和太陽》也可以通過課題獲取人物信息。概括主要內容首先要找到文章的主人公,圍繞主人公把事情說清楚。一旦主人公角色偏離,主要內容就會出現(xiàn)方向性的錯誤。
2.看插圖,知場景。根據(jù)插圖捕捉故事的場景變化,是概括主要內容的第二道密鑰。在執(zhí)教《陶罐和鐵罐》時,教師讓學生觀察文中的兩幅插圖,引出故事發(fā)生的兩個場景:一個是在國王的櫥柜里,一個是在荒涼的廢墟上。執(zhí)教《池子與河流》時,學生不需要教師引導,可直接把前面學到的方法遷移到這一課,明晰河流滾滾向前不知疲憊的場景和池子好逸惡勞的場景。
3.抓關鍵詞句,理文脈。抓住故事里的關鍵詞句,是概括主要內容的第三道密鑰?!短展藓丸F罐》中“國王的櫥柜里有兩個罐子,一個是陶的,一個是鐵的。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其中第二句是關鍵句,提示了第一個場景中故事發(fā)生的起因。關鍵句“陶罐不再理會鐵罐”是第一個場景中故事的結局。“許多年過去了”提示了第二個場景的時間,“在荒涼的廢墟上”提示了地點,而陶罐“還是那樣光潔,樸素,美觀”這一關鍵句提示了陶罐的結局,“連鐵罐的影子也沒見到”這一關鍵句提示了鐵罐的結局。通過抓文章中的關鍵句、關鍵詞語可以把故事主要講了什么說清楚、說明白。課題提示故事主要人物,插圖提示故事的發(fā)展,關鍵詞句指引概括主要內容的表達方向。
【任務二:體會人物的特點】
1.讀對話,讀出人物性格特點。關注人物的對話,可以感受、體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以《陶罐和鐵罐》第一個場景教學為例,我們可以從提示語、標點和稱呼中讀出人物的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從提示語“鐵罐傲慢地問”中的“傲慢”和“陶罐謙虛地回答”中的“謙虛”感受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學生由此從下文中“帶著更加輕蔑的神氣”“鐵罐惱怒了”中的“輕蔑”“惱怒”等詞語,進一步感受鐵罐的傲慢無禮。關注提示語,是讀好對話,讀出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特點的關鍵。
關注標點,也可以感受人物的不同性格。鐵罐在不停地奚落陶罐的過程中,課文用了五個感嘆號,可見鐵罐咄咄逼人的氣勢和驕傲的個性。學生在讀對話的過程中,可以自然地讀出鐵罐的強烈的語氣。文中的省略號表示陶罐有話想對鐵罐說,卻被鐵罐給制止了,鐵罐和陶罐鮮活的人物形象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關注稱呼,同樣可以感受人物的性格。鐵罐對陶罐的稱呼是“陶罐子”“懦弱的東西”,稱呼中帶著傲慢無禮的語氣,而陶罐對鐵罐的稱呼卻是“鐵罐兄弟”,稱呼中隱含著謙虛的性格。
2.演動作,體會主人公的特點。教師進行《陶罐和鐵罐》第二個場景教學時拋出任務:在人們眼里,陶罐有怎樣的魅力?人們是怎樣對待它的?學生關注人物的動作可以感受人們對待陶罐的態(tài)度——“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清理干凈,它還是那樣光潔,樸素,美觀”。教師引導學生邊表演邊讀,學生感受到人們是小心翼翼地對待陶罐的,由此可以感受到陶罐的珍貴。
有了演動作這樣的經(jīng)驗后,學生讀“閱讀鏈接”《北風和太陽》時,很容易捕捉到北風靠“吹”,而太陽通過“曬”的動作讓行人把衣服脫下來的辦法,由此也能推斷出北風和太陽的性格特點。
【任務三:明白寓言的道理】
1.勾連生活,悟道理。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將“道理”融到“生活”中去,讓學生明白寓言中蘊含的道理與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緊密相連。
執(zhí)教《守株待兔》時,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思考生活中有沒有像“農夫”這樣存在僥幸心理想不勞而獲的人;執(zhí)教《池子與河流》時,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思考生活中有沒有像“池子”一樣貪圖安逸舒適的人。教師將寓言與生活鏈接比較,以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實現(xiàn)寓言的育人功能。
2.創(chuàng)設情境,寫道理。寓言教學中,句式的模仿、遷移和創(chuàng)造,既是將寓言中的諷喻等手法內化的方法,也是歸納寓言中的道理的有效手段。執(zhí)教《陶罐和鐵罐》時,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在博物館里”的場景,借助微視頻將學生帶入情境中,鼓勵學生完成課堂練筆作業(yè)。
這樣的學習任務體現(xiàn)了“教—學—評”一致,教師結合閱讀進行寫作的規(guī)范表達指導,學生通過提示語位置變化,加上不同的動作、表情、稱呼和標點,想象練筆,把明白的道理融入人物的對話中。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用書面形式的練習幫助學生轉換角色,設身處地地體會寓言人物的心理變化,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縱向看整個單元,雖然同樣是在故事中蘊含寓意,卻呈現(xiàn)了訓練的序列性和層性次:從分析人物形象來理解寓意到直接指向寓意,從借助思維辯論讓學生談看法、說理由到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觀點。不盡相同的思考路徑,由易到難,逐層推進,有助于學生抵達“明白其中的道理”的學習目標,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1.制訂閱讀寓言計劃。在執(zhí)教了本單元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幫學生挑選合適的版本,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寓言故事,制訂閱讀計劃,并按照計劃執(zhí)行。這也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中提出的整本書閱讀的閱讀提示要求。
2.繪制寓言思維導圖。教師鼓勵學生制作閱讀寓言故事的思維導圖,可以是一個故事的思維導圖,也可以是幾個故事的思維導圖,也可以是整本書的思維導圖。
3.錄制講寓言微視頻。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講一講寓言故事,并讓學生嘗試用微視頻的方式錄制自己講寓言的過程,分享在班級群里,教師擇優(yōu)推送到學校的微課項目里,供大家學習。
4.創(chuàng)作寓言故事。教師引導學生模仿自己讀過的寓言,創(chuàng)作一個寓言故事,從題目著手選擇主人公,從故事場景梳理文脈,把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寫具體,突出人物的特點,蘊含一定的道理,再配上插圖,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一個能創(chuàng)作寓言故事的小作家。※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懷德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