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雅
(南京藝術學院,南京,210013)
“新文科”是一項國家性決策,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突出問題意識,具體包含人文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與國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多項改革。研究其與藝術學學科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意味著研究一項政策對適用學科所產生的影響。就范圍來論:對內,影響藝術學學科本身的發(fā)展;對外,影響藝術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
早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推動藝術領域不斷拓寬,使得藝術形式日益多樣。藝術與其他學科交叉、相融的部分也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研究領域,甚至是可以誕生新思考的關鍵聯(lián)結點。從學科建設邏輯來看,這與“新文科”主張的“學科融合”不謀而合。從我國藝術學研究發(fā)展歷程來看,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此類研究方式業(yè)已出現并且獲得了豐碩成果,更促使藝術學邊緣界域轉化為學科融合研究的主流陣地之一。
“新文科”的建設邏輯是從“分科治學”走向“學科融合”。世界學科發(fā)展經歷了古典時代綜合-近代分化-現代最終趨向綜合的進化過程。近代時期具體學科分化獨立,各領域研究快速、準確的進步,古典時期那種混元的綜合性知識體系被取代。但這種取向在長期運作后逐步顯露其缺失之處:對特殊性的鉆研,使得對共性規(guī)律的掌握逐步單薄,以至于難以發(fā)覺各學科連接點或者交融部分的新問題。在此背景下,現代科學的建設發(fā)展趨勢向綜合性轉變,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成為新理論的萌發(fā)之處。相關論文、著作涌現,對傳播此類學科建設基本概念以及方法、提供核心信息和知識結構,都起到了推動作用。依此興發(fā)的大量研究成果不僅僅在自然科學領域涌現,同樣關涉人文社會學科。
例如藝術學與心理學的交叉研究,美國學者魯道夫·阿恩海姆在進行此類研究時,對所處學科交叉位置糾纏不清的混沌特征有感,曾做過一個非常精妙的比喻,龐大的學科金字塔被人們建造,雖然越向頂端越顯鋒利,但其基礎規(guī)則卻越發(fā)含混,尤其是當更多交叉學科被提出后,金字塔的底部為了包含進更多的種類而不斷向四處擴散,展現出混沌的特征。就像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對層巒疊嶂的描繪,山峰清晰可辨,但山腳、山與山的交叉部分往往被描繪在“不可觸摸的輕紗似的空白之中”①。人類也是逐步意識到這些問題,繼而辯證地又回到綜合性的研究方法,把對象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尋找本質、總結規(guī)律。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學界關于藝術的跨學科研究業(yè)已發(fā)生。學者們將目光投向藝術與其他科學的交叉領域,產生大量學科交叉研究,例如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藝術人類學、藝術文化學等等。相關著作豐富,例如,1987 年出版的滕守堯著作《藝術社會學描述》,1982 年出版的金開誠著作《文藝心理學論稿》,1985 年出版的陸一帆著作《文藝心理學》,1990 年出版的楊春時著作《藝術文化學:超越的文化》,1996 年出版的丁亞平著作《20 世紀藝術文庫·理論篇·藝術文化學》等等。
這些藝術與其他學科交叉研究的著作豐富了藝術學的研究范圍,為把握藝術的本質提供了更多角度。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發(fā)行的《20 世紀藝術邊緣學科譯叢》向我國讀者系統(tǒng)地介紹了多個跨學科的藝術理論,主編張首映先生在總序中寫道,該譯叢選擇研究的是“藝術與非藝術交合圓通”“橫貫人文、社會、自然三大學科及其交叉學科”和“將藝術與人類文化融匯而成新的”藝術邊緣學科。雖言之“邊緣”,但對其未來發(fā)展有著堅定的信心,并對此項工作投以了巨大的研究熱情:“有此強健體魄、高遠眼界,藝術邊緣學科自然會花枝招展、娑婆多姿,在藝術那豐厚而又遼闊的土壤上翩翩起舞?!雹诳梢娢覈鴮W者不僅進行藝術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也已經對藝術學學科發(fā)展中的跨學科建設產生了一定設想。
推行學科融合建設可以弱化學科分界,在此基礎上突出問題意識,將解決問題作為學術研究的目的。王學典在文章《所謂“新文科”?》中提到“為學術而學術”的時代已經走向終結,當下是學術研究與社會、政治、意識形態(tài)產生更緊密關系的“新時代”③。“新文科”建設旨在發(fā)展文科解決問題的能力。
2020 年11 月初,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在山東大學舉辦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通過大量實例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中人文社會學科建設發(fā)展的具體舉措進行了說明。中國人民大學的信息技術交叉應用平臺建設(數字清史、數據法學、實驗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大數據、國際傳播大數據智能、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仿真實驗中心、中國古代文化體驗與實驗中心等新文科主題實驗室);清華大學以“戰(zhàn)國竹簡”“算表”為代表的學科交叉研究成果屢獲重要獎項;華東師范大學設置“元化班”(國家拔尖計劃2.0 基地,以文史哲大類培養(yǎng)、多學科導師、新形態(tài)教學模式運用創(chuàng)新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科交叉,共植“人才之樹”)“思勉班”(探索“歷史+”TSM 人才培養(yǎng)體系,通過“時間”“空間”和“人”塑造現代歷史學科的本位認知)“新聞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雙學士學位項目”;南京大學落實新時代“四個融通”人才培養(yǎng)理念推進的“熔爐工程”等等。
這類涉及學科融合、交叉研究的創(chuàng)新型舉措案例為我們理解“新文科”建設的核心要義提供了最直觀、有效的途徑。會議對這些具體項目進行考察后發(fā)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這一重要文件。并且整體規(guī)劃了新文科建設的組織安排,強調推動研究范式轉型,發(fā)展文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理論研究方面則是要推動理論指導實踐的功能被更加廣泛、有效地應用。
“新文科”與“新工科”“新農科”“新醫(yī)科”建設并立,設有相應的建設領導小組。教育部辦公廳2021 年10 月28 日發(fā)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廳〔2021〕31 號)④,全國共有1011 個項目獲批。該文件強調“新文科項目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聚焦人才培養(yǎng),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專業(yè)質量、課程質量、教材質量、技術水平,加強理論研究和規(guī)劃總結,扎實推進項目實施,實現文科教育真改、實改、深改。”獲批項目第十六大類為“藝術學領域新文科建設實踐”項目,全國共有64 項上榜。作為首批項目,可以說能反映出教育部目前對藝術學作為“新文科”的一個重要部分所應該重點關注與研究的具體內容之導向。
筆者以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中第16 大類“藝術學領域新文科建設實踐”項目為信息來源。需要說明的是,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項目以其他文科為研究主體,但亦有藝術學學科的參與,散落在剩余千余項目中(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共有22 大類)。藝術學下設5 個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和設計學。如果依照以上5 個一級學科來分類,可得這64 個項目中,基于設計學學科的最多,有近30 項,占了全數的近一半。另有戲劇與影視學11 項,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其中有近一半是數字藝術研究項目。美術學學科4 項,音樂與舞蹈學學科7 項。藝術學理論區(qū)別于其他4個以特殊藝術門類為研究對象的一級學科,所涉及約為14 項,其中包含美育導向的內容。此處數據來源為《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廳函〔2021〕31 號)隨文附件,以所涉及項目關鍵詞為歸納標準??勺鞫ㄐ詤⒖?,具體數值未達精準。具體來看,設計學相關項目,關鍵詞多集中在“藝工融合”“藝術與科學相融”“科藝融合”“跨界、交叉融合”,研究板塊主要分為以下兩大類:
一是以學科融合促進藝術學學科內涵的提升,多關聯(lián)課程設置、人才培養(yǎng)模式、資源平臺建設以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規(guī)劃。
二是以學科融合解決與藝術學學科有關的實踐問題,落地于具體產業(yè),例如工業(yè)設計、時尚產業(yè)、非遺創(chuàng)新、城市建設等。
戲劇與影視學部分與設計學相似,盡管筆者將數字藝術研究項目歸納在這一部分,但事實情況上,數字藝術與設計學的交叉融合程度是相當大的。剩下的美術學以及音樂與舞蹈學學科項目相對較少,但類型與以上項目雷同。剩下的以研究藝術一般性規(guī)律的,基于藝術學理論的項目約為14 項。
藝術實踐種類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每一個新領域的誕生都有可能伴隨一個新興的藝術實踐形式產生。這些實踐形式可能千差萬別,發(fā)展程度也可能參差不齊。但本文認為,其中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問題導向”,這是應用型研究成立與發(fā)展的底層邏輯。應用理論利用跨學科視角解決具體藝術實踐上的問題,是以“問題導向”為建立根本目的的學科研究。隨著藝術實踐類型的逐步增多,需要應用理論指導的實踐場景也愈發(fā)增多。
這樣的理論體系建設對內要求的是以融合其他學科來提升文科內涵,對外追求則是推動研究范式轉型,從紙上談兵到真刀實槍地解決問題。這與上一節(jié)我們分析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關鍵詞所獲得的結果一致。64 個首批上榜的具體項目既是研究熱點,展現出當前形勢下我們對“新文科”這一政策的理解;又是標準,可作為基本范圍的框定,也給未來我們對“新文科”的認知提供突破的可能。
根據“新文科”戰(zhàn)略構成的未來建設要求,其中心思想絕不是功能的分化,而必然是以強調問題導向來弱化對單一學科發(fā)展的偏好;通過機制整合、協(xié)同合作完成多元因素(來自多項學科研究成果)的聯(lián)結,打破固有的學科壁壘,達到跨越學科的互動協(xié)作。我們可以看到“新文科”對藝術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已經呈現出的影響,它使藝術學的研究發(fā)展雙向獲利:一是站在多元學科協(xié)作的基礎上,藝術學學科能取得更豐富、系統(tǒng)的研究材料,或是糅合其他學科特有研究方法去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二是作為人文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其獨有的觀察方式與反饋系統(tǒng)參與到行業(yè)產業(yè)發(fā)展、國家重大項目研究之中,做到提升文化軟實力,甚至是加入中國話語體系的建設之中。
藝術學作為人文學科中的重要領域,“新文科”對其發(fā)展產生的影響是亟須研究的問題。國家性決策從根本上推動和保障了藝術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體系的不斷進化,藝術學科被封閉在一些藝術院校、藝術研究院所的時代,在真正意義上結束了。藝術學研究突出問題意識,推動研究范式轉型,強調提升理論指導實踐的應用功能。
進入21 世紀后,跨學科研究是對藝術學發(fā)展持續(xù)帶來較大影響的研究方式。數字化、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都為藝術學研究打開新的觀察視角。但“新文科”不是簡單的“文科+新技術”,當下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社會、文化結構早已沉浸在新技術的飛速更迭之中,一加一的模式已經不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建立多領域的創(chuàng)新協(xié)同合作機制,促進具有實操性的學科融合研究發(fā)展,才能向那些“不可觸摸的輕紗似的空白”之處挺進。直至完成學術領域的開創(chuàng),健全新的學術共同體,用實踐和方法上的突破堅定文化自信,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yǎng)體系。
注釋
①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走向藝術心理學[M].丁寧、陶東風、周小儀、張海明譯.鄭州:黃河出版社,1990.2.
② 張首映.藝術與科學:問題·悖論·探索(總序)[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③ 王 學 典.所 謂“ 新 文 科”? [N].中 華 讀 書報,2020-6-3(5).
④ 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1/202111/t20211110_578852.html,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