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時代治安學研究對象新論

      2023-06-05 03:00:32盧國顯
      江蘇警官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治安公安對象

      盧國顯

      一、治安學研究面臨的新形勢

      (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理論體系的提出對治安學研究的影響

      黨的社會治理思想是治安學學科建設的指南針。治安學學科建設必須圍繞黨的執(zhí)政理念進行調整。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yè)安全生產基礎建設,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將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與社會治安放在一起論述。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方面,提出了“樹立安全發(fā)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論斷。十九大報告還提出,“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加強社區(qū)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fā)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秉h的二十大報告在“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中,將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重大突發(fā)公共事件、食品藥品安全、生物安全、個人信息安全共同列為公共安全的范圍。由于公安學將研究對象定義為“公共安全”而不是警察行為,公安學面臨不斷擴大研究范圍的困境。在二十大報告中“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框架中蘊含了豐富的治安思想。其一,大會報告將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作為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的核心,并將提升治理效能作為衡量治理制度建設的歸宿。其二,二十大報告關于“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論述對于構建治安學的新知識體系和社區(qū)治安治理體系都具有重大啟發(fā)意義。其三,治安學研究應該在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前提下,將治安效能理論、治安制度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城鄉(xiāng)社區(qū)治理共同體建設,以及人民信訪工作、掃黑除惡常態(tài)化工作體系與機制建設、營造見義勇為治安文化環(huán)境等,一并納入新治安學的知識體系。

      (二)當前國內外治理形勢的變化對治安學研究的影響

      1.國際形勢給治安學研究帶來新影響。當前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堪稱“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崛起誘發(fā)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國家對我國施加的軍事、經濟、輿論等方面的壓力,對我國的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建設工作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首先,經濟上,“一帶一路”受到西方國家的阻撓,外部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雙循環(huán)戰(zhàn)略的實施將遇到外部循環(huán)不暢與內部循環(huán)短時間難以奏效的困境,這對地方政府擺脫財政困難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都會帶來負面影響。其次,俄烏戰(zhàn)爭造成世界秩序動蕩不安,世界范圍的能源與糧食安全、戰(zhàn)爭風險威脅著全人類的安全。俄烏戰(zhàn)爭必然造成俄國國力的衰變和俄國東部安全問題,這將對我國東北亞地區(qū)的社會穩(wěn)定、邊境穩(wěn)定帶來新挑戰(zhàn)。再次,臺海危機將對臺海水域及其沿岸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造成一定不利影響??傊?,種種因素造成的世界格局變動是當前全球治理的顯著特征。這種變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將直接影響我國總體安全態(tài)勢,并對總體安全戰(zhàn)略帶來挑戰(zhàn)。因此,回應世界治理格局的變異性將是治安學必須關注的問題。

      2.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對治安學研究提出新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對于治安形勢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新冠疫情的防控經驗將給未來社區(qū)治理帶來新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智慧治理將成為未來公安機關社區(qū)治理的發(fā)展方向。其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人口流動頻率的下降和封閉隔離政策造成的旅游、房地產、貿易等產業(yè)的衰退,收入水平整體性下降,將導致日常治安案件發(fā)案率升高,并有可能誘發(fā)突發(fā)性災害事件和群體事件。其三,由于受到財力不足、新冠病毒的打擊,基層民警隊伍已經無法承擔繁重的警情任務,治安戰(zhàn)斗力有所降低。

      3.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治安學研究提出新挑戰(zhàn)。當前,世界已經進入了激烈的技術競爭時代,各種新科學理論不斷涌現,技術升級速度異常迅速。宇宙弦理論、黑洞理論、引力波理論、量子力學等理論在引領技術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技術在科學假說的引領下不斷獲得發(fā)展。在軍事技術方面,核武器技術、中子技術、太空技術、生物技術、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刷新人類的認知。尤其是ChatGPT技術給人類安全提出了新挑戰(zhàn)。新技術催生新產業(yè),新技術、新產業(yè)必將產生新犯罪。新技術、新產業(yè)、新犯罪將改變基層治安治理的行動策略。

      (三)公安學研究滯后影響治安學的發(fā)展

      1.公安學學科理論研究有待加強。就目前公安學研究狀況看,還存在研究起點不清、研究對象不確定、學科體系設置重疊與交叉等問題。作為公安學二級學科的治安學,必須面對公安學研究中存在的上述理論問題,反向加強對上游學科的研究力度。

      2.公安學與治安學的關系需要理清。治安學作為公安學的二級學科存在學科邊界模糊等問題。除偵查學外,很多公安工作理應劃歸到治安學的研究范圍。然而,治安學并沒有正視這種格局,并將之納入治安學的研究范疇,依然恪守過時的認識。比如,自從行業(yè)公安由自行管理劃歸公安機關統(tǒng)一管理和武警改制之后,鐵路執(zhí)法、林區(qū)執(zhí)法、草原執(zhí)法、航空執(zhí)法、海域執(zhí)法、海外執(zhí)法等新領域,是否應納入治安學的研究范疇,值得認真探討。

      3.公安學研究落后于公安改革的進程,制約了治安學的發(fā)展。由于公安學基礎理論研究的薄弱甚至是認識偏差,公安學無法有效地為公安決策、基層公安工作提供創(chuàng)新性思路。尤其是當前的公安學將公共安全作為研究對象,而不是警察行為或公安行為,造成了公安教育、警務科研和基層工作偏離警務工作主航道的被動局面。一級學科的偏離必然影響二級學科體系的建設。新近增加的林業(yè)與草原執(zhí)法、航空執(zhí)法、鐵路執(zhí)法、食藥環(huán)執(zhí)法等新業(yè)務,以及掃黑除惡工作、公安信訪等新警務是否應該歸屬于治安學的研究范疇,還需要給予充分論證。

      二、治安學研究對象的研究意義

      治安學研究對象的研究無論對于治安學教學科研工作,還是對于基層公安改革都具有很大價值。

      首先,治安學研究對象的重新界定對于當前的治安學教學科研工作意義重大。在以往的公安學和治安學研究對象的界定中,我們都將公共安全或國家安全作為公安學研究對象,將治安秩序維護機制或治安秩序作為治安學對象。公共安全、國家安全和治安秩序都是公安民警的工作對象,是與公安民警主體相對應的客體。如果將作為公安工作的對象或客體的公共安全作為研究對象,而不是更加集中于研究警察或治安主體行為,則容易出現教學研究工作偏離具體公安工作的后果。比如,在治安學的課程體系中開設安全科學方面的課程,就出現了與非公安學課程相重復的現象。其后果就是公安科研力量研究非公安問題,公安教育力量從事非公安工作的教學?;A理論研究的偏差會造成警務資源的巨大浪費和低效率重復勞動。

      其次,治安學研究對象的重新認識對于公安工作也有間接的重要影響。警力不足是當前公安工作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警力不足問題與公安學和治安學研究對象的確定也有關聯。如果我們將公安學的研究對象定位于我們的治理客體——公共安全,而不是主體及其行為,我們就不得不研究犯罪、公共安全、國家安全等等其他學科都可以研究的內容。那么對于實際工作部門來說,警力使用就會越過警務工作的職權范圍,投入到所謂非警務行動之中。治安基礎理論研究的意義就在于它對實際工作的引導作用。治安基礎理論研究薄弱或錯誤引導,必然會對基層治安工作帶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因此,在當前復雜社會治理背景下討論治安學的研究對象問題,是事關提升公安工作效能,優(yōu)化公安學和治安學知識體系的大事。

      三、關于治安學對象的研究狀況

      (一)公安學的研究對象:從警察現象到警察行為

      要弄清楚治安學的研究對象問題,需要我們了解作為上位學科的公安學的研究對象。關于公安學研究對象的討論由來已久,眾說紛紜。較早的時候,康大民提出了公安現象說①康大民:《淺議公安學的學科地位》,《公安教育》2002 年第7 期。。他認為,公安現象是指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中公安主體與公安客體及其相互關系所形成的社會現象②康大民:《論加強公安客體研究》,《江蘇公安??茖W校學報》2000 年第1 期。。從世界范圍來看,凡屬關于警察行為的科學,可以統(tǒng)稱為警察學③王大偉:《西方警察學的引進與公安學基礎理論的豐富》,《公安大學學報》1999 年第6 期。。之后有學者指出,公安學(警察學)就是研究警察現象的④葉氫:《關于公安學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公安大學學報》1999 年第5 期。。有學者指出,公安學是研究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公共安全的公安警務活動及其規(guī)律與對策的學科⑤李健和:《公安學一級學科建設若干思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0 年第1 期。。還有學者認為,公安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社會治安秩序及其維護,違法犯罪現象及其預防和查處的對策、方法與手段,公安工作發(fā)展的歷史、現狀及未來,公安機關及公安隊伍自身建設及發(fā)展規(guī)律等⑥程琳:《以新設公安一級學科為龍頭,努力開創(chuàng)公安教育新局面——關于公安一級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的若干思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1 年第2 期。。無論公安學還是警察學,研究指向應該是公安民警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全、社會秩序的行為,以及行為主體、行為規(guī)范、行為策略等內容。國家安全是國家安全學的研究對象,而不是公安學(警察學)的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一定要具有獨特性,不能出現學科研究對象相交叉、相混淆的現象,否則就不是研究對象。本研究認為,公安民警是公安行為的主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警察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公安戰(zhàn)士,公安學就代表中國特色的警察學。宏觀層次上說,公安學或警察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警察現象是沒有問題的。警察現象包括警察群體、警察組織、警察規(guī)范、警察文化、警察行動等存在形式,不包括社會問題,比如犯罪現象與公共安全現象。⑦如果具體而論,警察現象作為公安學研究對象可能過于籠統(tǒng),如果能夠將警察行為或公安行為確定為公安學(警察學)的研究對象,則更能彰顯學科特征。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將另有研究。

      (二)治安學的研究對象:從治安現象到治安行為

      治安學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要比公安學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豐富得多。2010 年以前,關于治安學研究對象的觀點大致有:社會治安問題或治安現象、治安原因、治安規(guī)律、治安對策說,治安防范說,公共安全說,治安秩序、治安管理和治安問題說,社會治安關系及其運行規(guī)律說,社會安全狀態(tài)和社會秩序運行狀態(tài)保障條件說,社會治安秩序運行機制說,社會治安系統(tǒng)運行理論說,公共秩序與安全管理說,社會治安穩(wěn)定說,還有治安秩序形成說等觀點。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將治安主客體及其互動規(guī)律作為治安學的研究對象。

      2005 年,有學者在論述治安學研究起點時使用了“治安行為”一詞,幾乎將治安行為理解為“維護社會安全的行為”、國家治理層面的治安行為和“個體對自身安全狀態(tài)的控制”的個人層面的治安行為①展萬程:《關于治安概念的再探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5 年第3 期。。治安行為的過程就是治安行為主體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協調與控制其與治安行為客體以及治安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形成其所期望的治安秩序(狀態(tài))。因此,對于治安行為的主、客體來說,它們之間是彼此相互適應、矛盾運動、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和過程。治安行為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著治安行為過程本身的發(fā)展和治安目標的實現,而這個目標就是治安秩序。因此,治安秩序是聯結治安主、客體之間關系的最為重要的紐帶。②同上。雖然這一時期學者們對治安行為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并沒有人提出將治安行為作為治安學研究對象的觀點。

      (三)近年來關于治安學研究對象的研究動向:治安行為說

      自2010 年以來,關于治安學基礎理論的討論并不多。雖然門前冷落的治安學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并不多,但是,學術界對于治安學研究對象的認識已經出現了新突破。比如,董少平提出了公共治安的概念,并對中產階級、社團組織、意識形態(tài)、市場化對公共治安的影響等理論視角進行了探索性研究③董少平:《對治安學研究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0 年第4 期。。石向群、石琨指出,治安學是研究社會治安秩序形成規(guī)律的科學④石向群、石琨:《治安學的理論建構與研究進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0 年第4 期。。陳涌清提出,治安學研究對象就是治安秩序的形成⑤陳涌清:《論治安學研究對象的確定》,《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1 年第1 期。。本文認為,治安秩序的主體、客體和工具手段的三元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以此劃分治安學的研究領域,將會出現在治安客體內容設計上,與犯罪學、社會學、政治學、國家安全學等學科研究內容相重復的問題,不能很好地提煉出治安學的學科特色。王彩云曾經指出,治安學研究要想提高品位,就需要在公安學的平臺上思考與探索治安學理論。治安學界一方面要加強與公安學理論界特別是基礎理論學者的聯系、溝通,進一步研究、探討治安學與公安學在研究對象、內容和知識體系上的區(qū)別和聯系⑥王彩元:《新世紀我國治安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2 年第6 期。。顯然,該觀點具有將公安學研究與治安學研究相銜接的特點。此后的研究就出現了公安學(警察學)與治安學研究對象相銜接的動向。

      2016 年,王均平在介紹治安學基本問題界定準則和治安學基本認知的時候,提出了治安行為、治安行為模式、社會治安行為、個體和群體的治安行為、管理者治安行為⑦王均平:《治安轉型:主體性管理到主體間性治理——兼論治安主、客體的結構性特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22 年第1 期.等概念。該研究的治安行為主體具有多元性特征。2017 年,惠生武,包文星的論文第一次提出將治安行為作為治安學的研究對象。該研究指出,治安學的研究對象包括治安關系和治安行為。治安行為即治安關系主體雙方的各種行為,包括治安管理主體的行為與治安關系中其他社會主體的行為。治安管理主體的行為類型方式包括措施、手段、方法以及行為過程和活動程序等。各種各樣的行為包括常態(tài)化的普遍行為,非常態(tài)化的特殊行為;其他社會主體的行為,主要是治安管理對象的行為,包括合法行為、違法行為等①惠生武、包文星:《論治安學的研究對象與學科體系建設》,《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7 年第5 期。。這個觀點雖然提出了治安行為的概念,但是將犯罪行為納入治安學的研究對象范疇內有所不妥。

      還有研究指出,治安行為就是“治安主體為維護良好的治安秩序依據治安規(guī)范對社會生產生活的具體控制和調節(jié)”。治安行為是主體行為,是單向行為,與行政行為相似。治安行為的構成包括四個要素:行為主體、行為對象、治安規(guī)范或行為尺度和治安手段。這四個因素相互聯系,缺一不可,否則便不能稱之為治安行為。治安行為的主體是多元化的,包括國家、社會組織和個人。治安行為的對象是危害治安秩序的人或群體②李小波:《治安行為論——兼論治安秩序結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7 年第3 期。。本文認為,既然治安行為是單向的行政行為,其構成部分的主體就不應包括社會組織和個人。該研究并沒有將治安行為作為治安學的研究對象,但是較以前研究相比,治安行為的內涵又進一步接近真實的公安工作。

      如果尊重治安學為公安學二級學科的事實,我們就可以將治安二字理解為公安民警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的行動。治安就是治安行為的簡稱。治安學就是研究治安行為的科學。

      四、治安學的研究對象:治安行為

      以往的研究指出,治安學的研究起點是治安秩序,研究對象是治安秩序維護機制,治安秩序維護機制是由主體、實施機制和客體三部分構成的。治安秩序作為公安民警工作的對象,是多種學科的研究內容,并非治安學的研究特色。如果將治安秩序運行機制中的客體分離出去,剩下的治安主體及其行為則是治安學研究的核心。本研究認為,治安行為是治安學的研究對象。

      什么是治安行為?這需要從行為的基本含義入手進行解讀?!冬F代漢語詞典》指出:“行為是受思想支配表現出來的活動。行動是指為實現某種意圖而具體地進行活動”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 版),商務印書館2011 年版,第1523~1524 頁。。行為主義研究指出,“我們可以觀察行為——有機體所做的或所說的。這里的說就是做——都是行為”④[美]約翰·B·華生:《行為主義》,商務印書館2022 版,第10 頁。。行為主義者的行為更多的是使用實驗的方法,對刺激--反應模式進行測量,并提出預測和控制人類行為的方法。行為主義與其說是心理學研究,不如說是心理-生物學研究。

      社會學研究指出,行為(behavior)是人類面對情境的一種反應。人類的行為除“本能”外,都是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的。行為可分為兩大類:(1)個人行為,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著眼于個人,研究個人在社會中的行為,以發(fā)現個人對社會及社會對個人的相互關系和影響。(2)社會行為,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其著眼點在社會。研究社會中個人與個人之間,群體與群體間的共同行為及其關系。美國帕克認為社會學是研究共同或群體行為的科學。⑤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學簡明辭典》編輯委員會:《社會學簡明辭典》,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版,第167~168頁。社會行為(social behavior)是由一種社會刺激引發(fā)的人的行為,或者一個人的行為結果引起另外一個人的行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對刺激的反應;刺激可來自社會的和非社會的(如生理的)。行為如果直接或間接地和另外一個人的行為發(fā)生關系,便具有社會性。社會行為表現在社會控制、社會變遷、社會問題和社會需要等各個方面⑥同上,第237 頁。。

      馬克斯·韋伯指出,行動是指單數或復數的人帶有主觀意義的人的行為,而行為則全然不論是對內還是對外的,是放縱還是忍耐。他在《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中并沒有明確界定行為與行動的區(qū)別。在很大程度上說,馬克思·韋伯的行為與行動的含義比較接近。青井和夫指出,行為者賦予主觀意義的目的取向性行為被稱為行動。反射性行為、無意識行為都不是行動。只有帶有某種目的的、有意圖的行為才是行動。行為與行動可能會相結合,或行為稱為行動的一部分①[日]青井和夫:《社會學原理》,華夏出版社2002 年第1 版,第45 頁。。在一般社會學意義的理解上,行為與行動意義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仔細回味的話,二者也有微妙的區(qū)別。行為更加具有心理學和生理學的含義,而行動往往與目的、意義密切相關。

      治安工作是解決治安關系和社區(qū)共同行為的工作,是社會行為的一部分。作為警察行為一部分的治安行為,是指公安民警為了實現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護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警察行動的總和。也就是說,在治安行為中包含了具有一定內在邏輯關聯的治安行動。警察學以警察行為為對象,而治安學也應以治安行為為研究對象。治安行為如同公安行為或警察行為一樣,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規(guī)范性、時代性和社會性等特征。其一,目的性特征指的是公安民警的治安行為的出發(fā)點是為人民服務,主要任務是維護政治穩(wěn)定、社會穩(wěn)定,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這種目的性是區(qū)別治安行為與其他社會行為的獨特之處。其二,治安行為具有規(guī)范性。公安民警的所有治安行為都必須具有法律依據,即依法行動。其三,治安行為還具有時代性。不同時代的治安行為都具有不同的職責任務規(guī)定。其四,治安行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社會性。治安行為說明,公安民警的治安活動都是建立在與社區(qū)成員特殊交往的基礎之上。治安行為具有多種類型。可以依據目的性不同,劃分出維護秩序型行動(如控制、強制等)、服務型行動、溝通合作型行動;還可以依據工作場所不同,將治安行動劃分出辦公室行動、社區(qū)行動;還可以依據秘密程度,將治安行動劃分為公開行動與秘密行動。我們可以依據治安行為建立與公安學相對應的治安學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

      結合對公安學研究不足的反思,本文認為,公安的意思就是警察,公安學就是警察學。切不可將公安理解為公共安全,將公安學理解為公共安全學。如果我們將公安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警察或警察行為,那么治安學的研究對象就應該是治安主體及其行為,合稱治安行為。這一理解是否能夠成立,還需要理論與行動部門予以指正。

      猜你喜歡
      治安公安對象
      神秘來電
      睿士(2023年2期)2023-03-02 02:01:09
      Me & Miss Bee
      “老公安”的斂財“利器”
      推進掃黑除惡 優(yōu)化治安環(huán)境
      公民與法治(2020年5期)2020-05-30 12:33:50
      做好企業(yè)治安保衛(wèi)工作的認識與實踐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08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意林(2018年3期)2018-03-02 15:17:24
      “10歲當公安”為何能暢通無阻
      基于熵的快速掃描法的FNEA初始對象的生成方法
      公安報道要有度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區(qū)間對象族的可鎮(zhèn)定性分析
      偃师市| 澄城县| 阿合奇县| 五大连池市| 德阳市| 南平市| 四子王旗| 闵行区| 玉屏| 临海市| 皋兰县| 昌邑市| 安图县| 卢氏县| 荔波县| 木兰县| 琼结县| 科尔| 瓦房店市| 高安市| 东兰县| 乌兰浩特市| 禄丰县| 黄大仙区| 松溪县| 体育| 卓资县| 北京市| 大石桥市| 辽中县| 武宁县| 泰和县| 苍山县| 桐乡市| 佳木斯市| 高平市| 肥乡县| 永寿县| 青神县| 泰宁县| 扶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