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學校的體育課上,體育老師帶大家玩起了“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大家紛紛“飛毛腿”似的躲著“老鷹”,“別跑!你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只見扮演“老鷹”的體育老師一下抓住了兩只“小雞”,當大家還在討論體育老師兇猛的“鷹爪”時,小記者劉一桓卻因為體育老師的那句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尚不是住在寺里嗎?為什么說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寺和廟有什么不同?寺和祠還有庵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帶著一系列問題,劉一桓上個周末與另外幾位小記者相約圖書館查找資料并解開了謎團。
寺: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
小記者劉一桓:說到寺,我們首先想到《西游記》里的“大雷音寺”。在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即僧人住所的通稱。隋唐以后,寺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寺里面有藏經(jīng)樓,起到了現(xiàn)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里面不單單有佛教經(jīng)典,儒家、道家的經(jīng)典也都有收藏。比如我們常聽到的白馬寺,熟悉的同學都知道它是中國第一個佛寺,很多讀書人,像王陽明、朱熹、范仲淹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里讀書,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shù)乩习傩斩伎梢匀ヂ?,這些寺存在的意義在當時來說就是翻譯經(jīng)典、指導大眾共同修行。
我的媽媽喜歡看的《甄嬛傳》是講發(fā)生在清朝的故事,那上面也會常提到寺,比如“大理寺”。大理寺在當時是主管考核官員的,是行政單位,這一點大家要知道哦。
廟:在古代本是供祀先祖天地神靈的地方,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
小記者石玉新:那什么是廟呢?在圖書館我找到了答案?!抖Y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庇纱丝梢姡瑥R的規(guī)模在當時是根據(jù)人地位尊卑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到了漢代以后,廟逐漸變成了神社,比如土地廟。
在后來的演化中,廟作為祭神靈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等。說到這里不得不提濟南的文廟,每年的臘八節(jié),濟南文廟都會熬一大鍋臘八粥,供人們免費享用。
不少同學會說,道教也有廟。不錯,道教以廟來命名的場所很多,如真武廟、玉皇廟、娘娘廟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隨著佛教的傳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廟字的俗稱。
宮:皇帝的居室,最后也專指道教的廟宇
小記者吳啟平:上一期的2版,我們做了關于故宮太和殿屋脊上小神獸的故事,刊載后受到很多小讀者的喜愛。下面,我就單獨講一講我了解的宮是個啥。
宮是由多間建筑組成的建筑群,指皇帝的居室,比如故宮。宮后來專指道教的廟宇,如沈陽的太清宮,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qū)西順城街北口,是道教著名宮觀,也是遼寧省道教協(xié)會與沈陽市道教協(xié)會所在地。
觀:指道教宮廟建筑,一般建在山頂居多
小記者白素陽:“觀者,于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眾所周知,古代道教比較擅長觀察天象。
據(jù)史書記載,自從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后,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jù)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nèi)的“昆明觀”。
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稱之為“觀”。我在查資料的時候,還發(fā)現(xiàn)有另一種說法,道教始祖張陵曾在陜西盩厔樓觀臺講道,故后世將道教建筑稱“觀”。
祠: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于紀念堂)
小記者溫曲玉:祠是為了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比如“武侯祠”。
祠堂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東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漸增多。
庵:現(xiàn)指小寺廟,多稱比丘尼居住處為庵
小記者滿如意:我們在書上或者電視上經(jīng)??吹侥峁免?,庵在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jié)草為庵”。中國僧人在靜僻處蓋一小草屋,即“庵閭”。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
自漢以后建了一些專供佛徒比丘尼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筑名稱了。因此,今日尼眾所住之處多稱“庵”。
院:建筑規(guī)模較小的寺便叫作“院”
小記者張伯倫:院,原意為周圍有垣,轉(zhuǎn)稱為周垣或指回廊的建筑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代,因唐太宗敕令建造大慈恩寺供玄奘大師做譯經(jīng)之處,名為翻經(jīng)院,自此成為佛教建筑物稱為“院”的濫觴。
現(xiàn)在有譯經(jīng)院、戒壇院、講經(jīng)院等說法,一般以側(cè)重文教方面者,稱之為“院”。
佛教的廟宇,統(tǒng)稱為“寺院”??梢灾苯右浴霸骸眮砻?,比如大悲院。一寺之中也可以有若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