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仝保
到過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人一定會為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贊嘆不已!畫有“三分畫,七分裱”之說,520多平尺的巨畫,其裝裱更是一大難題。用該畫作者之一,著名畫家關山月的話說:“裝池這么大的畫,是沒有先例的,是個難度很大的課題。在這一點上,他們是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
究竟關山月所指的“他們”是誰?
筆者通過查閱歷史檔案和文史資料并實地調研采訪后發(fā)現(xiàn),“他們”竟然都是“榮寶人”,全部來自我的家鄉(xiāng)河北衡水:張貴桐、劉金濤、王家瑞,作為榮寶齋裝裱老藝術家,他們不僅領銜承擔了裝裱工作,還全程協(xié)助畫家作畫。
劉金濤及次子、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裱師劉憲懷,王家瑞的兒子、榮寶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裝裱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辛敬等人,在接受筆者采訪時都談到了諸多關鍵性細節(jié),基本能夠還原巨畫裝裱的過程。其中,王辛敬,張貴桐的兒子、榮寶齋書畫修復裝裱師張書剛及馮鵬生還參與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對《江山如此多嬌》的修復工作。
一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作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會堂即將竣工時,創(chuàng)作一幅什么樣的畫才能代表最具中國氣派、最顯偉大國家的藝術品,成為一項迫切的政治任務。中央決定,以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嬌”為題創(chuàng)作一幅中國畫,充分展示全國人民對祖國壯美山河的摯愛與稱頌。
1959年下半年,選定由著名畫家傅抱石和關山月開始創(chuàng)作,畫室選擇在位于萬明路的東方飯店內,距離千余米外的榮寶齋則承擔了裝裱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教科文委王曄稱:“榮寶齋也從來沒有裝裱過幅面如此巨大、如此重要的國畫。當時的榮寶齋負責人接到這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后連忙找裱畫廠的領導研究,最后決定由張貴桐裝裱,劉金濤協(xié)助完成?!?p>
張貴桐,時任榮寶齋裝裱車間主任。13歲從家鄉(xiāng)來到琉璃廠學習裝裱藝術,先后在玉池山房、深古齋、修本堂等店工作。解放前夕創(chuàng)立了同煥閣裝池店,公私合營后,進入榮寶齋。
對于裝裱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張貴桐曾寫過一篇回憶錄稱:“當時榮寶齋經理侯凱和楊集桐、田宣生二位科長,專門找到裱畫廠的領導研究怎樣完成這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研究結果,裱畫的任務落在了我的身上。要裝裱這么大的畫,光我一個人是不行的,需有一個得力助手才好完成,于是我選定了劉金濤?!?/p>
筆者曾在2009年6月就此話題采訪過劉金濤。老人先把自己的情況一筆一畫地寫在紙上:“我叫劉金濤,出生在棗強陰家莊,迫于生活在11歲告別家父,步行7天到了北平。在琉璃廠231號寶華齋學裱畫。結識了齊白石、徐悲鴻等,在他們幫助下,獨立經營‘金濤齋裝裱店。”
劉金濤是裝池界的傳奇人物,被視為“悲鴻生命”的唐代畫圣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經他裝裱后又使其容顏煥發(fā)。業(yè)內評論:“《八十七神仙卷》能夠流傳至今,首功在于徐悲鴻先生,次功在于劉金濤先生。”此論足以證明了劉金濤的手藝超群。
王家瑞,13歲時從河北深縣老家投奔本家兄長王家麟學習書畫裝裱技藝,因功力深厚技藝精湛,曾主持“尚古齋”工作,在整個裝裱修復界享有盛譽。
公私合營后,張貴桐、劉金濤、王家瑞都進入了榮寶齋,從而填補了榮寶齋裝裱修復業(yè)務的空缺。
“這幅畫心寬9米,高6.5米,是我這輩子裱糊過的最大一張畫,中國歷代畫家都未曾畫過這么大幅的畫?!眲⒔饾f。劉憲懷告訴筆者,是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推薦了父親劉金濤去裝裱《江山如此多嬌》。
當時,三人經驗豐富又年富力強,張貴桐44歲,王家瑞42歲,劉金濤37歲。接到任務后,他們開始做籌備工作,準備宣紙、絹、高麗紙、宋錦、糨糊等裱畫原料及必備的裱畫工具。據(jù)悉,宣紙是乾隆年間的老宣紙,其厚度足足有銅錢般;墨是古墨;顏料全屬上等品;畫框用的是明代金絲楠木……
兩個月下來,畫家和裝裱師同吃同住,四次易稿后畫作小樣才通過審核,即刻動筆。畫家畫如此大幅的畫,確實離不開裝裱師的密切合作。首先是“接紙”,因為畫作初定的尺寸是寬7米,高5.5米,根本沒有那么大張的宣紙,需要用同等規(guī)格的紙進行拼接,前前后后用了近百張丈二匹的“乾隆宣”?!敖蛹垺笔莻€專業(yè)活,裝裱師們在地板上糊一層牛皮紙,再往上面墊幾層宣紙,抻平后畫家才能揮毫潑墨。若畫家掌握不好,就需要補紙。
“補紙”更是個微妙的手藝。劉金濤說:“墨分五色,應當畫淡的地方畫深了,我們就把這塊挖去,重新補上白紙。補紙時還要注意橫豎紋路的對接,接口的周圍須用手搓去紙的半層,這樣紙的上下厚薄才能一致。對好接口,再用毛筆在紙口的交接處刷上稀糨糊,粘好,從而形成一張整紙,畫家添筆時幾乎看不出挖補的痕跡,這使兩位畫家連聲叫好,夸獎我們有‘搬山填海、偷天換日的能力?!?/p>
二
作品創(chuàng)作完成,隨即從東方飯店運到人民大會堂進行試掛,并接受周總理的審查。畫掛到既定的位置后,周總理來到人民大會堂,登上漢白玉臺階,站在畫前,凝神審視,從每個角度反復審視后說:“我們很滿意,畫得很有氣勢嘛!”稍作停頓又說:“不過我覺得這個太陽太小了,和建筑物一比就顯得不相稱,看不出它的雄偉,其象征意義也就顯示不出來了!你們看,我說得對不對?”接著又提出建議:“畫幅也小了,至少加高一米,加寬兩米,太陽也成倍加大。”
劉金濤曾跟筆者講過這個細節(jié),他說:“當時趁著畫還掛在墻上,傅抱石從地板上撿起一張牛皮紙,剪了個圓形,我趕快接過來,爬上高凳,高高舉起來,放在太陽的位置比試,幾次試下來,太陽的直徑確定為1米的樣子,看著比較合適了,才把畫放下來?!卑凑湛偫淼囊螅ㄟ^升高雪山、加大太陽等處理手法將畫拓展至高6.5米、寬9米。
裝裱師們根據(jù)多年的實踐經驗,創(chuàng)新了工藝操作流程,不僅把畫作設計得精美,更確保其堅固。劉金濤在敘述整個工序時說:“畫心朝下,先拽平,用排筆蘸上稀糨糊在覆背上飛快地趕平,絕無一點褶皺,中途無分秒停頓,須一氣呵成,然后托上一層宣紙,待次日晾干后平心……”張貴桐的記錄更為詳細:“方心子”,按既定尺寸裁好畫心(高5.65米,寬9米),四周鑲上“養(yǎng)局”(保護畫心的一層紙)各1厘米,再鑲宋錦,上下各47厘米,左右兩邊各56厘米。整幅畫裝裱完成后,高657厘米,寬1008厘米。為了增強畫幅穩(wěn)定性,防止出現(xiàn)爆裂,畫心鑲好后,蹚平,接著做“糊活”,先糊一層復背絹,再糊兩層高麗紙,然后糊10層宣紙,繃平,三四天起開后用刀子裁去毛邊,整個裝裱工序才算完成。
三
裝裱如期完成后,畫家和裝裱師們把畫片卷起包好,準備裝車去現(xiàn)場試掛時,卻發(fā)現(xiàn)十多米長的畫卷根本裝不下,又突然下起了雨。不能折,不能濕,不能壓,怎么辦?劉金濤靈機一動,想起在裝裱大畫《流民圖》時的經驗,就和張貴桐商量著待雨小點了將畫用防雨材料包好,由20多個工人肩扛手抬撐舉著運到人民大會堂。
裝裱師們不但敢于打破前人規(guī)程,還能夠應急自定良策。劉金濤說:“那天,街上的場景猶如舞龍般,引來了眾人圍觀。到了大會堂,迎賓大廳前搭起三層架子,二三十號人在架子上忙活一個通宵?!?/p>
“最高層上去18個人,6個人往上拉畫,4個人往上托著,5個人刷糨子,3個人往大畫片背后刷水,畫片往下松一段,再刷一段。在木邊框子里口邊上刷上厚糨糊,糨口2寸寬;第二層上去11人,6人抬著畫片,3人刷水,2人刷糨糊;最底層12人,6人抬著畫片,3人刷水,3人刷糨糊?!边@是張貴桐對當時作品上墻過程的描述。
“傅抱石與關山月兩位先生盯著畫,我和張貴桐師傅吆喝著,這‘大家伙總算是平平帖帖地展現(xiàn)在高墻之上?!眲⒔饾f掛好已是9月29日的晚上。當晚,國務院辦公廳主任齊燕銘已把剛拿到的毛主席題寫的“江山如此多嬌”交給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張正宇教授,他根據(jù)主席的“圈閱”選定好6字,并從左到右排開,又請大北照相館的攝影師拍攝后用整張相紙放大。劉金濤說:“字與畫面右上角的太陽大小相仿,每字有1米高。李方白爬上腳手架摹寫‘江山如3字,沈左堯摹寫‘此多嬌3字,然后蘸著墨汁進行填充,足足描了個通宵。畫左下角印上一枚‘江山如此多嬌壓角章,這是齊燕銘刻的,上完框時,距離國慶十周年的盛典不足24小時?!?/p>
四
1990年夏,已在人民大會堂懸掛了31個年頭的《江山如此多嬌》由于時間久遠,畫面發(fā)黃變舊,并有局部崩出了裂口,盡管后來榮寶齋曾組織過揭裱修復,但為了避免畫作再遭受更大的損害,全國人大和人民大會堂領導作出決定,臨摹復制一幅供懸掛使用,原畫作為歷史文物交博物館保藏。
榮寶齋文史專家鄭茂達憶文稱:“榮寶齋擅長臨摹、復制,有一套規(guī)范的操作流程,能夠使復制品酷似原作。臨摹工作由孫樹梅、米景揚、張和平、張新河等人在人民大會堂進行?!苯涍^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臨摹完成后,老畫家何海霞、白雪石、郭傳璋前來觀看并一致認為,臨本忠實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神采和氣勢,是成功之作。
如今,這件臨摹品又歷經三十個春秋,不得不說這又是一段傳奇。
《江山如此多嬌》畫和人、事均成歷史。筆者認為,裝裱師同畫家一樣需被歷史銘記,因為這是我國裱畫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他們開創(chuàng)了裝裱巨幅國畫的新工藝。關山月生前說:“在制作的整個過程,一直離不開裝裱師傅們的協(xié)作,從接紙、修補,到畫好后(未裝裱前)要掛到現(xiàn)場讓周總理審查,全靠他們操作……我們怎能忘記他們的一份功勞呢!”
可以說,在《江山如此多嬌》創(chuàng)作與裝裱的“功勞簿”上留有他們濃墨重彩的一筆。
編輯 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