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累積,不是奇跡。”所以,早期閱讀就是一個過程,不要過度地“神話”它。
早期閱讀的第一個誤區(qū):期待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閱讀可以讓寶寶與書中的角色相連接。父母聽了,如獲至寶,馬上應用。他們發(fā)現(xiàn),寶寶非常喜歡故事書中的熊寶寶,馬上對寶寶說:“你看,熊寶寶多乖啊,會收拾玩具,你也要像熊寶寶一樣,做完游戲把玩具收拾好,好嗎?”“我不要!”寶寶立即反駁。父母心灰意冷:“專家說要孩子的生活與角色連接,根本不是這么回事!”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閱讀的效果立竿見影。然而,效果通常是潛移默化的。寶寶當下的反應并不代表他的真實想法。
早期閱讀的第二個誤區(qū):照搬專家開列的書單
父母在給孩子選書的時候常常感到比較茫然,所以只能照搬專家開的書單??墒牵瑫x好了,父母又有了新的困惑。比如,專家提到,2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多讀故事書培養(yǎng)想象力。但是,爸爸媽媽發(fā)現(xiàn)小家伙并不聚精會神地讀故事、聽故事,而是左顧右盼、動來動去。這時,父母開始沮喪了:專家說得也不對,我的孩子根本聽不進故事!
實際上,專家開出的書單只是一個大概的標準。孩子卻是千姿百態(tài)、個性獨特的。專家的建議只可以作為參考,具體選什么樣的書才適合自己的孩子,父母要去嘗試。
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對某類書不感興趣,就不要強迫他(她)去讀。你可以嘗試給他換其他類型的書籍。父母引導孩子閱讀,是一個發(fā)現(xiàn)的過程,而不是硬套某個標準。
靜態(tài)閱讀與動態(tài)閱讀
從根本上來講,閱讀是一種教養(yǎng)的工具。
有些孩子天性喜歡靜靜地坐在那里讀書,有些孩子卻不喜歡。父母也是一樣。所以,不必刻意追求形式上的讀書。實際上,閱讀是一個大的概念,不僅包含靜態(tài)的閱讀(讀書、看書),還包含動態(tài)的閱讀。閱讀人生,也并不只是透過書本,父母帶著孩子去踏青、郊游、聊天、看劇、做游戲……這都是一種動態(tài)的閱讀。閱讀的目的是讓孩子學習知識、領悟人生、陶冶情操、培養(yǎng)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書籍只是達到這些目的的一個載體,并不是全部。所以,父母只要把握住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方向,不必拘泥于靜態(tài)地閱讀書本。
閱讀應該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這是一種親情的自然流動。而這樣的一種娛樂方式又能奠定孩子早期的一些興趣。
書籍可以無限地拓展孩子的空間,為他(她)進一步與自然、生活連接做儲備。寶寶可能從沒見過消防車是什么樣子的,但是通過書本與圖畫,他認識了消防車。有一天,他(她)在馬路上看到了消防車,這時候就與自己頭腦中的消防車的概念建立了聯(lián)系。這些基礎的東西在頭腦中進行聯(lián)結(jié),才有創(chuàng)造的機會。
用恰當?shù)姆椒ㄅ囵B(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
那么,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呢?
1.安排安靜、固定的地方放置書柜,并有充足的光線,舒服的椅墊、抱枕或書中的角色布偶,讓孩子覺得那里很安全、很溫馨,只要想看書,就會自動走過去。
2.共讀的時間不必太長,二十分鐘左右就可以,根據(jù)孩子情況而定。不要太強制,以免孩子排斥。
3.可在午睡或睡前閱讀,此時孩子體力已發(fā)泄得差不多,更能靜下心來看書或聽大人說故事。講些溫馨的故事,讓孩子習慣這種必要的活動。因為時間固定,孩子久而久之就會習慣在這段時間閱讀。
4.運用PAC理論,巧妙地互換角色:由孩子講故事給大人聽,或用接龍的方式,改編成不同的繪本故事,訓練孩子的想象力。PAC是一種人際關系理論:P (parent)代表父母、權(quán)威的;A(adult)代表成人、理智的;C(child)代表小孩、無助的。
這種理論指的是在孩子看完書后,讓他說說他的想法(P),老師或父母用心聆聽(A),或露出無限崇拜的眼神(C),孩子會有很大的成就感。讓他擁有權(quán)威與力量,孩子會更愛閱讀。
5.復習故事情節(jié):看完書后鼓勵孩子說說感想,或與孩子一起利用道具(如布偶、手指偶等)演出,或錄下他講話的影像,不但留下了紀念,還可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和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