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斌 吳月輝 谷業(yè)凱 劉詩瑤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天員能夠更快更舒適地安全返回地面。為此,科技人員做了精心設計和保障。
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相比,此次快速返回并沒有太多技術升級或改變,依然采用智能自適應預測制導方法。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人員通過對飛行任務事件進行合理裁剪和調整、壓縮操作時間,將返回所需時間由以往的11個飛行圈次壓縮至5個飛行圈次。
神舟十三號飛船從空間站撤離后,首先繞地球飛行5圈,每圈用時大概1.5小時。此前,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時繞飛地球18圈,歷時一天多。
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可以說是過程復雜、驚心動魄,它要依次經過軌返分離、推返分離、再入大氣層、過黑障區(qū)、開降落傘、開著陸反推發(fā)動機等關鍵環(huán)節(jié),返回過程還要經過嚴酷空間環(huán)境和軌道條件的考驗。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人員的精心設計下,神舟十三號牢牢把握住了“三個度”,確保舒適安全地回家。
神舟飛船在軌道上運行的速度大約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在如此快的速度下,要確保航天員的安全,就必須對返回地球后的最終著陸速度進行控制。為此,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技術人員在飛船研制階段開展大量試驗驗證和數據判讀,保證飛船在著陸過程中逐步降低速度。具體來看,就是返回前由推進艙軌控發(fā)動機實施制動,降低軌道能量和軌道高度,確保飛船再入大氣層;返回艙具有特定氣動外形,進入大氣層后依靠空氣動力產生的阻力和升力減速;返回艙運動至距地面附近時打開降落傘,進一步降低速度;快著陸的瞬間開啟返回艙底部的著陸反推發(fā)動機,最終將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圍內。
當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將與空氣發(fā)生劇烈摩擦,艙體表面局部溫度可達上千攝氏度。為了確保艙內溫度依然舒適,飛船控溫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防熱結構對艙內進行保護。為此,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科研人員在艙體表面設計了防熱涂層,敷設有一層燒蝕材料,當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燒蝕材料升華脫落,帶走大量熱量。此外,返回前會實施“熱控預冷”,提前將返回艙溫度降低少許。
此外,為使返回艙著陸在指定區(qū)域,就必須對飛船著陸點的精度進行控制。為此,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技術人員為神舟十三號飛船配備了一套“著陸輕功”。首先是返回軌道維持,調整飛船的軌道平面,使飛船星下點軌跡經過返回瞄準點;隨后返回制動,通過制動的速度增量和發(fā)動機開機時刻,確保再入角和返回航程,為精準著陸提供保障;最后返回艙升力控制,進入大氣層后,返回艙通過一系列姿態(tài)機動,巧妙利用空氣動力產生的升力,進行航向和橫向運動的控制,精準調整預定的著陸點,最終平安返回。
神舟十三號的安全返回,標志著我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圓滿收官,即將進入建造階段。
(選自《人民日報》2022年4月17日,有刪改)
思考
1.聯(lián)系全文,對第四段中的“三個度”進行概括。(每個“度”不超過4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運用了哪兩種說明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讀第五段,概括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返回過程中采用了哪幾種措施減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點詞語“著陸輕功”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什么特點?用在這里有何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