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豐子愷出生于浙江省崇德縣(今桐鄉(xiāng)市)。豐氏家族是詩書禮儀之家,祖上第七代以下代代都是太學生。豐子愷的父親豐36歲考中舉人。
豐子愷出生之前,祖父就已去世。祖母見多識廣、能干要強,丈夫過世后,她帶著一對子女依靠染坊店和幾十畝田地生活,將家務事和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條。祖母亦知書達理,豐子愷曾回憶:“祖母讀書識字,常躺在燈邊看《綴白裘》等書,打瞌睡時,常常燒破書角?!彼饺绽锵矚g看各種小說,然后講給別人聽,還喜歡唱戲。她常請老師來家里教孩子們剪紙、戲曲、書法和繪畫,無形中激發(fā)了孩子們的藝術(shù)天分,祖母成了豐子愷的啟蒙老師。
祖母對豐子愷十分寵愛,讓豐子愷養(yǎng)成了任性的性格。豐子愷的女兒豐一吟曾寫道:“父親小時候的任性,長大后還保留著一部分,特別是面對不喜歡的人和事時,他會率性而行,絲毫不留情面?!?/p>
豐子愷的童年被他稱為“黃金年代”,他回憶兒時,稱有三件事不能忘卻:一是養(yǎng)蠶,二是父親的中秋賞月,三是與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的交游。關于養(yǎng)蠶,豐子愷在《憶兒時》文中說道:“我所喜歡的,最初是蠶落地鋪。那時我們的三開間的廳上、地上統(tǒng)是蠶,架著經(jīng)緯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飼葉。蔣五伯挑了擔到地里去采葉,我與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蠶落地鋪的時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楊梅好吃得多。我們吃飽之后,又用一張大葉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蔣五伯回來。蔣五伯飼蠶,我就以走跳板為戲樂,常常失足翻落地鋪里,壓死許多蠶寶寶。祖母忙喊蔣五伯抱我起來,不許我再走。然而這滿屋的跳板,像棋盤街一樣,又很低,走起來一點也不怕,真是有趣?!?/p>
童年激發(fā)豐子愷藝術(shù)審美趣味的要數(shù)玩具和花燈。豐家的花燈上,字是父親手書,畫是姑母手畫。豐子愷看到,也要嘗試。
豐子愷從小就顯現(xiàn)出繪畫天賦,是有名的小畫家。七歲時,豐子愷曾向家里的染匠討來顏料,用毛筆蘸了開始給書涂色:涂一只紅象,一個藍人,一片紫地。后來母親鐘云芳發(fā)現(xiàn)了,非但不加斥責,還叫諸姐來欣賞,都說他畫得好。入私塾后,同學們拿挖空的老菱殼、金鈴子、順治銅錢、子彈殼等小玩意兒來同他交換畫,私塾先生也曾委托他畫一幅孔子像,豐子愷每天上學,要向自己畫的孔子像行禮。
豐子愷九歲時,父親去世。鐘云芳成了“豐同裕染坊”的掌柜,一力承擔起家庭責任。母親雖不識字但聰明賢惠、教子有方。豐子愷小學畢業(yè)后,她決定將豐子愷送到杭州去投考新式中等學校。這讓他得以去到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豐子愷在《憶母親》一文中回憶道:“臨行的時候,母親眼睛里發(fā)出嚴肅的光輝,誡我待人接物求學立身的大道;口角上露出慈愛的笑容,關照我起居飲食一切的細事……放假歸來的時候,我一進店門,就望見母親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歡迎我歸家,口角上露出慈愛的笑容,她探問我的學業(yè),眼睛里發(fā)出嚴肅的光輝。晚上她親自上灶,燒些我所愛吃的菜蔬給我吃,燈下她詳詢我的學校生活,加以勉勵,教訓,或責備?!?/p>
1930年正月初五,鐘云芳去世。32歲的豐子愷無法排遣對飽經(jīng)憂傷的母親的感念,開始蓄須明志,以懷念至愛的母親。
(責編/張超 責校/陳小婷 來源/《我的父親豐子愷》,豐一吟著,團結(jié)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