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被分配到了一所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教書,任職語文教師兼音樂教師。對孩子的熱愛,使我不敢懈怠。全身心的工作贏得了孩子和學校領導的認可,我的語文教學實績名列前茅。我似乎很快“站穩(wěn)”了腳跟。
但這卻讓我心存疑慮,我真的已經把孩子教好了嗎?直到一次,學校領導請來縣進修學校的專家?guī)臀摇疤柮}”,我才知道,我離規(guī)范的教學還差一大截呢!
我開始練起了“扎馬步”。我跟教參學備課章法,備課時卻一定丟開它,堅持搞“原創(chuàng)”;我練寫粉筆字,設計板書;我堅持自己設計課堂作業(yè)。我甚至質疑起了教材中的插圖。經過選拔,學校推薦我參加寶應縣青年教師古詩文教學大賽,執(zhí)教《游園不值》,我總覺得課本插圖并沒有把古詩內容表現清楚。于是,我買來油彩筆和大白紙,花了好多天,終于畫出了自認為能表現詩境的插圖。最后,我憑著規(guī)范的“原創(chuàng)”教案、表意鮮明的自制插圖、巧妙工整的板書設計,以及與孩子們生動深刻的課堂交流,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那年我21歲。
因為在縣教學競賽中的獲獎,我引起了縣教研室專家劉詠春的注意。劉詠春老師對年輕人傾心培養(yǎng)。她常常安排我上公開課,而我也從不敢懈怠,每次都希望能夠精彩呈現對語文教學的理解。她也關心著我的每一次教學改革的嘗試。有一次,我打電話給她說,我想壓減教材的教學課時數,帶領孩子大量閱讀課外書。她聽后頓了頓說:“陳林,我很敬佩你敢于嘗試的勇氣,只要你記住一條底線—— 不拿孩子當試驗品?!蔽依卫斡涀×怂脑挘桓倚傅?,最終,我成功了。
有一天,我接到劉老師的電話,問我愿不愿意參加揚州市名師工作室。我當然愿意參加!進了工作室,我才發(fā)現,我真的是一只“菜鳥”。工作室里的名師們個個學養(yǎng)豐厚,教研成果斐然。怎么辦?我為自己定了規(guī)矩:每天讀書一小時。
說到做到,從那以后,我一直堅持每天讀書一小時。我從《蘇菲的世界》讀起,慢慢地開始讀《真理與方法》,讀《論語》《莊子》《孟子》,讀《普通語言學教程》《第五項修煉》《言語教學論》《語文:表現與存在》……漸漸地,我感到,我的課堂厚重起來了,也靈動起來了,孩子們總能從我的嘴里聽到“新鮮”的話語。
終于,劉詠春主任和市名師工作室導師岳乃紅老師共同對我說:“你可以參加市級比賽了?!庇谑?,2011年,我參加了揚州市第二十屆小語年會課外閱讀教學賽課,一舉奪得一等獎第一名。
語文教學只有不懈怠,才能離它越來越近。我繼續(xù)讀書,讀《語文科課程論基礎》《語感論》《怎樣解讀文本》《詩論》《談美書簡》《存在與時間》《認識發(fā)生論》……并且開啟了“每天閱讀+每天寫作1000字”的學習模式。我從語文(學科)、兒童(學生)、教學過程(學程)三個方面審視語文教學,逐漸形成了“基于學本的語文教學”的主張。
就這樣,我逐漸得到了揚州市教研員、我現在的導師陳萍老師的認可。2014年,市里選拔老師參加“《七彩語文》杯”全國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蘇教版)課堂教學大賽。陳老師對我說:“陳林,你也是時候參加省級以上的比賽了!參加這樣的賽事,是一定要經歷磨煉的!”我以堅定的語氣回應:“請您放心,我絕不懈怠?!?/p>
導師對我說:“你要尊重每個孩子,要盡量讓孩子多表現。你要做的是,設計學習的場域,使他們愛學、樂學,愛表現、樂表現。”她還對我說:“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教學板塊的安排,要更突出節(jié)奏感,每個板塊要設計出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意?!?/p>
我很感動,導師是理解我的教學主張的。當時我教的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識字8》,學習“包”及由“包”帶出的漢字。我從《說文解字》《漢字樹》《漢字魔方》等著作中了解了漢字的縱向歷史演變以及橫向引申義變化過程,深刻理解了“包”的圖畫形象及其生發(fā)的“演變故事”,這就與二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對接上了。通過“包”來認識中國漢字的圖畫性和故事性,學生會更加熱愛漢字。
我的這個設想得到了導師的認同,但她接著說:“這些都是容易做到的。要想進一步提升你的課堂效益,還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你的普通話要進一步提高,二是你的寫字能力要進一步磨礪?!?/p>
那怎么辦呢?導師說:“每天晚上堅持聽《新聞聯播》。每天練寫一塊小黑板和一張?zhí)镒指窦埖淖?。每天堅持在錄播教室上無生課堂?!?/p>
我照做了。我每天堅持將一塊小黑板的字、一張?zhí)镒指竦淖值恼掌鸵欢纹胀ㄔ掍浺簦枚绦鸥郊男问桨l(fā)給導師。最初幾天,導師沒有任何回音,這使我越來越感到“汗涔涔”。一直到第7天,導師終于發(fā)來了3個字——“有進步!”我仿佛感到了這3個字“擲地有聲”的力量。這也使我越發(fā)努力地繼續(xù)練習著。我越來越感到我的課“個性”越來越鮮明了。在磨礪的過程中,我的課逐漸“閃光”了,也露出了它真正的“精神面貌”。
2014年11月10日下午,在南京市舉辦的賽課現場,我的課順利進行。當我范讀結束,掌聲響了;當我范寫結束,掌聲更響了;當孩子們的字寫出來,掌聲達到了高潮。最后,我從來自全國各地的43位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特等獎第一名。我知道,自己的個性化教學思想凝結而成的課成功了!
一堂課的成功不能代表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在于教學思想的可視性及其不斷深化,并且得到教學一線教師廣泛的認可。于是,我開始申報課題,希望我的教學思想能夠形成可操作的經驗,并以一種文本的形式呈現出來。我的“基于‘學本的小學語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很快獲批省級課題。我更加深入地研究語文課堂教學:語文課堂應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又該如何組織?組織好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又該如何形成教學板塊?教學板塊又應如何組織成一堂課的教學流程?在這個流程中,教師和學生如何發(fā)生交往?這樣,我逐漸深化了原本的“學科”“學生”“學程”的思想。為了使這個思想獲得理論支撐,我又深入閱讀了大量文獻,從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語言學等多個層面深入理解了孩子在語文課堂上是如何學習語言、生產語言以及表達語言的。于是,我就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是生活性、語言性和心靈性的統(tǒng)一;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編織,應是敘事性、板塊性和互動性的統(tǒng)一;語文教學過程的編排,應是連貫性、節(jié)奏感和趣味性的統(tǒng)一。
江蘇省教研室李亮博士推薦我進行了課堂教學展示之后,我的這些觀點得到了全國很多老師的認同,多地邀請我去上課、做講座。多年來,我在很多省份留下了自己的教學印跡,也成為河北師范大學、淮北師范大學、揚州大學國培班的特聘講師。偶然的機會下,一位澳門的教學研究專家了解到我的教學觀點,便連續(xù)4年邀請我到澳門上課、講學、培訓老師。
我的教學思想在推廣中不斷得到豐富和提升,并寫成了一萬多字的論文《論語文課堂教學需要設計力》,該論文在《中小學教師培訓》雜志發(fā)表后,很快被《小學語文教與學》全文轉載,并收獲了較高的引用率和下載率。
如今,我的每一堂課都會從“學本”(學科、學生、學程)的角度進行設計,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014年,我從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的副校長被破格提拔為一所縣城學校校長。大家都認為,擔任校長一職與語文教學專業(yè)成長肯定是有沖突的,而我認為這兩者之間是可以相通的。我認為,語文教學最好的設計,應該是讓孩子們獲得一種自由、無痕的時間和空間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處于一種“閑適”的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又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閑情雅致”,他們能夠無功利地欣賞語言的魅力,像生命自然生長那樣建構屬于自己的語言體系,并能輕松自在地表達自己。于是,我逐漸萌發(fā)了“閑適性語文教育”的思想。我任職的第一所城區(qū)學?;A十分薄弱,我們開展“閑適性”課外閱讀活動,主張讓學生以一種自主的狀態(tài)不斷閱讀課外書,自主發(fā)現閱讀取向,自在地表現和展示閱讀成果。大量的閱讀不僅提升了孩子們的語文素養(yǎng),更使他們變得“知書達理”,在品德修養(yǎng)、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其他學科素養(yǎng)也得到了發(fā)展。
2019年7月,我來到另一所學校任職,依然堅持開展“閑適性”課外閱讀活動。2021年,我們成功申報省級課題“‘雙減政策下小學生閑適性課外閱讀指導策略”,2022年該課題被確立為江蘇省精品課題。我們的閱讀活動依然淡化功利性,讓孩子們在與書相處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賢雅、知性,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科素養(yǎng)更是不斷提升。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逐漸形成了“閑適性”教育思想,即以“閑適”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安身立命、健康生活、能學會創(chuàng)、善于交際”的具有“清閑安適”精神氣質的新時代少年。我還對“閑適教育”進行了歷史溯源,發(fā)現了“閑適教育”“以育化人”“以閑促學”“以適培能”的機制,最終擬制了“閑適教育”的具體實施路徑:開展“閑適性”讀書活動,推行“閑適性”課堂教學,注重“閑適性”社團建設,重視“閑適性”游學、研學,組織“閑適性”家校聯學活動。
2022年4月,我以這樣的教育思想為基礎,以“賢雅學堂,全科育人學習方式變革的校本探索”積極申報江蘇省中小學校內涵發(fā)展項目,一下子吸引了專家的眼球,學校成功被確定為江蘇省特色課程基地。
就這樣,我從來沒有懈怠我的思考和行動。最終,我的教學思想成功升華為教育思想,我的語文專業(yè)發(fā)展與校長專業(yè)能力提升成功融合在了一起。
有人說,你自己提出了“閑適性”思想,卻說你從不懈怠,不懈怠和“閑適性”難道不是矛盾的嗎?我說,一點都不矛盾。人,是一種文化性的動物,人只有為自己建立了一種秩序,才會真正感到自由和閑適。如今,我已從教整整30年。這30年,我以一種不懈怠的姿態(tài),不斷為自己建立職業(yè)的秩序、思考的秩序、專業(yè)發(fā)展的秩序、生活的秩序。這樣的秩序,實實在在地讓我感到自由、閑適,更感到了一種人生的幸福!我感恩我的生命里所遇到的每一個人,感恩我的生命里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情,感恩我的生命里所出現的每次思想成長!※
(陳林,江蘇省第十六批特級教師、“蘇教名家”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泰山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