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煲?/p>
【摘要】魏惠王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的君主,由于文獻記載的差異,其紀年在學(xué)界尚存在一定爭議。本文通過《史記》與《竹書紀年》對讀,同時結(jié)合《系年》、銅器等出土文獻文物,對這一問題重新作探討。本文結(jié)合《史記》《竹書紀年》中有關(guān)日食等天文現(xiàn)象的記載,確定魏惠王即位時間和“前元”年數(shù)。最后通過對魏武侯史事的分析,確定魏惠王“前元元年”的時間。同時推斷太史公將魏武侯的卒年提前了一年。本文認為,魏惠王即位于周烈王七年,其后元則是從即位第三十六年開始。
【關(guān)鍵詞】魏惠王;魏武侯;戰(zhàn)國;改元;世系
【中圖分類號】K24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1-006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21
魏惠王名罃,在位時曾將魏國的都城由安邑(今山西運城)徙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故又稱梁惠王。他在位期間興修水利,曾開鑿鴻溝;禮賢下士,“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梁”,維持了魏國的大國地位,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很有影響的君主。魏惠王的紀年問題一直是學(xué)界爭議的問題,唐代司馬貞雖稱“學(xué)識精湛”,但也認為這個問題“實所不能詳考”。①本文擬在前人的研究基礎(chǔ)上,通過對不同記載的比較,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前人對魏惠王紀年的看法
《史記·魏世家》和《史記·六國年表》均記載魏惠王死于在位的第三十六年,其子襄王立。十六年,襄王卒,子哀王立。②但西晉汲郡出土《竹書紀年》則記載,魏惠王是在位的第三十六年改元,改元后十六年(十七年)卒③。故《史記》中所言魏襄王之世,其實是魏惠王“后元”。“后元”結(jié)束,魏襄王才得以即位,故《史記》中所記魏哀王之世,實際上是魏襄王之世。清代黃汝成謂:“夫紀年成于魏,其人與孟子同時。改元、伐燕等事皆所目驗,何致反誤。太史公作《史記》于魏增哀王一代,此因竹書未出。襄、哀字訛,不知惠王有改元之事,猶可說也。④”太史公作“哀王”是因為當時《竹書》尚未出土,且太史公又犯了認“哀”字為“襄”字的錯誤。以上問題,學(xué)界基本已經(jīng)達成共識,故學(xué)界關(guān)于魏惠王紀年的討論多在“改元說”的基礎(chǔ)上展開。
由于“改元說”所依據(jù)的《竹書紀年》原簡及晉代學(xué)者對此作出的釋文早已亡佚,文獻對《紀年》的征引又略有差別,這引發(fā)學(xué)界對惠王“前元”年數(shù)的討論,現(xiàn)舉學(xué)界的主要觀點進行分析:
(一)“前元三十六年”說。顧炎武認為,“魏惠王即位于周威烈王七(公元前三百七十年)年,在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三百三十五年)改元,死于周慎靚王二年(公元前三百十九年),在此一年之后,魏襄王即位,因此魏惠王前元三十六年。顧氏認為,只有這樣解釋才能與《孟子》中“先梁后齊”的說法切合,從而形成歷史時間上的互證。⑤”錢穆先生和方詩銘先生皆贊同此說,錢穆先生謂:“齊魏相王發(fā)生在惠王在位的仲冬時節(jié),惠王歸國改元應(yīng)當在第二年,也就是惠王在位的第三十七年,所以“惠王前元”共計三十六年,“惠王后元”共計十六年。⑥”方詩銘謂:“《索隱》和《后序》說法有異是由于計算方法不同所致,并且遵從《后序》前元三十六年,后元十六年之說。⑦”
(二)“前元三十五年”說。楊寬先生認為,《史記》將魏惠王元年提前了一年,因此惠王實即位于前三百六十九年,于前三百三十五年改元,前元共三十五年。⑧清代雷學(xué)淇認為,魏惠王三十五年改元,卒于改元后十七年,即周慎靚王二年。⑨晁福林先生認為,魏惠王后元始于惠王即位第三十六年,他判斷梁惠王‘后元是從他在位的第三十六年開始的。后元一共十七年,其年代是前334年至前318年。⑩
不同文獻所引用的《紀年》內(nèi)容不一致,為了討論方便,現(xiàn)將相關(guān)記載搜集如下:
《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惠成王三十六 ,又稱后元一,十七年卒?!薄盎莩赏跞辏脑Q一年,未卒也?!??
《田敬仲完世家》索隱引《紀年》:“此時梁惠王改元稱一年,未卒也。”
《魏世家》集解引《紀年》:“惠成王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p>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引《紀年》:“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
這七種記載都是從其他文獻中輯佚而得,其記述方式存在一定差異?!端麟[》和《集解》是為了訂正《史記》中“惠王卒,子襄王立”的錯誤,《春秋集解后序》則是杜預(yù)在轉(zhuǎn)述《竹書》時記錄。這四種記載,又可以依據(jù)對魏惠王后元年數(shù)計算的差異,劃分為《集解》和《索隱》的“前元三十五年”說,以及《后序》的“前元三十六年”說。
二、魏惠王前元年數(shù)
將《史記》與《竹書紀年》中魏惠王“前元”中的史事進行比較,列表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魏惠王前元三十五年的記載相同的七件事跡中,《史記》延后一年的有四件,延后二年的有三件,沒有時間相合者。其中延誤二年者都是戰(zhàn)爭,推斷為戰(zhàn)爭持續(xù)二年。
表中第一條的“日食”,《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的是“日蝕”,《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的是“晝晦”?!皶兓蕖庇腥帐持?,古書中常常將“日蝕”“晝晦”連用,如《六國年表》:“秦厲共公三十四年,日食晝晦?!笨梢妰煞N文獻所記當為同一件事。關(guān)于這次日食,《六國年表》記載的時間是獻公十六年即魏惠王二年(公元前三百六十九年),《竹書紀年》記載的時間是魏惠王元年。這次日食發(fā)生在公元前三百六十九年公歷四月十一日,不存在歷法不同而導(dǎo)致年份計算混亂的問題。根據(jù)天文推算,《史記》所載魏惠王紀年誤多一年?!妒酚洝分哉`多一年,實際是將惠王元年提前一年到公元前三百七十年所致,并且司馬遷將“魏惠王三十六年改元”誤記為“三十六年卒”,讓人誤解為惠王“前元”有三十六年。實際上魏惠王“前元”的時間是從公元前三百六十九年到公元前三百三十五年,只有三十五年。
《史記》關(guān)于魏惠王紀年的記載,誤多一年。實際上魏惠王前元為三十五年。但親自見過《紀年》的杜預(yù)在《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卻說:“古書《紀年篇》: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即惠王也。疑《史記》誤分惠成之世,以為后王年也?!边@個描述比較含混,不如荀勖之說明確。但荀、杜二人既然同時參與整理《紀年》,二者所言不應(yīng)有異。故我們采用荀勖說,認為惠王當于其執(zhí)政第三十六年改稱后元元年,即魏惠王的前元只有三十五年。
三、《史記》中魏武侯紀年的問題
根據(jù)上文,《史記》將魏惠王即位的時間提前了一年。這又涉及魏武侯年世的調(diào)整。關(guān)于魏武侯的在位年數(shù),《史記》和《紀年》所記也不相同?!妒酚洝の菏兰摇酚涊d:“十六年,伐楚,取魯陽。武侯卒。?”認為武侯在位十六年,而據(jù)《晉世家》索隱“魏武侯以桓公十九年卒?!薄段菏兰摇匪麟[“武侯二十六年卒?!钡弥都o年》記載魏武侯二十六年卒?,二者相差十年?!妒酚洝ち鶉瓯怼酚浳浜钤隇橹馨餐跏?,《紀年》記載武侯元年為趙烈侯之十四年。
若依據(jù)《紀年》,趙烈侯即位于公元前408年,推知魏武侯為公元前 395 年即位。如果按照《史記》的說法,周安王十六年為公元前 386 年。二書記載武侯即位之年相差九年,但二書記載的統(tǒng)治時間又相差十年。可以推斷當是太史公筆誤造成魏武侯缺失了一年。
為了證實這個猜想,下面將《史記》與《紀年》中關(guān)于武侯的事跡進行對比:
《紀年》中關(guān)于魏武侯的記載極少,因而只能用其他國家的事例作為旁證。對比發(fā)現(xiàn),除了韓嚴弒君的記載僅相差六年之外,其余幾處,《史記》與《紀年》均相差九年,但是二書所載魏武侯在位時間總共相差十年。由此可證太史公確實是漏記了一年。
《紀年》記載武侯卒于桓公十九年。因《六國年表》中沒有記載桓公的年世,所以只能根據(jù)晉烈公的年世進行判斷?!端?jīng)·汶水注》引《竹書》云:“烈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翟員伐齊,入長城。?”驫羌鐘則記載:“唯廿又再祀,驫羌作戎,厥辟韓宗,徹?征秦迮齊,入長城,先會于平陰。武侄寺力,言敓楚京,賞于韓宗。令于晉公,昭于天子。用明則至于銘。武文咸烈,永世毋忘?!?此處“廿又再”為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因此據(jù)《驫羌鐘》可知,晉烈公十二年當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
又《紀年》云:“宣公五十一年,公孫會以廩丘叛于趙。十二月,宣公薨?!迸c《齊太公世家》“宣公五十一年卒,子康公貸立,田會反廩丘”及《六國年表》“(齊宣公五十一年),田會以廩丘反”相合。可以推斷,晉烈公十一年當齊宣公五十一年。又據(jù)《六國年表》,齊宣公五十一年當周威烈王二十一年,則威烈王二十二年正當晉烈公十二年。此處《紀年》與《六國年表》所記全合。
據(jù)《晉世家》,烈公二十七年而亡。由《六國年表》知,此年為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第二年,晉桓公即位(公元前388年)?;腹拍辏何浜钭?,可知魏武侯當卒于周烈王六年(前370年)。再結(jié)合《史記》中魏惠王即位之年提前一年的記載,可以從前后兩個方面證明《史記》中太史公將魏武侯的卒年提前了一年。
據(jù)上文推斷來看,太史公確實是將魏武侯的年世漏記了一年,導(dǎo)致《史記》關(guān)于武侯的卒年提前了一年。為了使后面的年代連續(xù),太史公又不得不將魏惠王的紀年提前了一年。最終造成《史記》與《竹書紀年》魏惠王“前元”記載的混亂。
四、結(jié)論
總結(jié)以上,通過《史記》與《古本竹書紀年》關(guān)于魏惠王年世的對讀,可知魏惠王元年應(yīng)當在周烈王七年,前元共計三十五年。魏惠王在位的第三十六年,也就是周顯王三十五年,魏惠王改元,這一年就被稱為魏惠王后元元年,魏惠王的前元只有三十五年?!妒酚洝酚涊d魏惠王元年之所以提前一年,是因為太史公將魏武侯的年世漏記了一年,導(dǎo)致其卒年提前一年,實際上魏武侯當卒于周烈王六年(前370年),所以魏武侯的在位時間是從公元前 395 年到錢370年,魏惠王的前元是從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335年。
注釋:
①司馬遷:《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296頁。
②《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234-2239頁。
③ 有的學(xué)者認為魏惠王在后元第十六年而死,有的學(xué)者認為魏惠王在后元第十七年而死,詳見下文。
④(清)黃汝成:《日知錄集釋》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72頁。
⑤(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卷七,中華書局民國版,第353頁。
⑥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卷三《齊魏會徐州相王乃魏惠王后元元年》,商務(wù)印書館2001年版,第324頁。
⑦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頁。
⑧ 楊寬:《戰(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0頁。
⑨(清)雷學(xué)淇《介庵經(jīng)說》卷九《孟子》,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651頁。
⑩ 晁福林:《梁惠王“后元”年數(shù)考》,《史學(xué)月刊》2005年第3期。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2233頁。
?(宋)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聞》卷十一,大象出版社2019年版,第367頁。
?此列均引自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魏紀》,第40-51頁。
? 此列均引自《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2228-2234頁,卷十五《六國年表》,第868-877頁。
? 楊寬:《戰(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第47頁。
?(唐)瞿曇悉達:《開元占經(jīng)》卷一百一,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729頁。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1276頁。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魏紀》,第42頁。
?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魏紀》,第40頁。
?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第1冊,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71—1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