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萌的眼睛、翠綠的身姿、動不動就敬出標準“蛙禮”……最近,去年就曾火過一陣的“網紅青蛙”,再次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
一開始,人們之所以喜歡“網紅青蛙”,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一套獨特的“蛙設”。這套“蛙設”并不是由哪一個人單方面制訂的,也沒有居中協(xié)調的組織機構,而是在“扮蛙實踐”和網絡傳播的過程中,由各位青蛙扮演者逐漸探索、磨合出來的。從最早的“賣崽”創(chuàng)意,到不知怎么和青蛙綁定起來的敬禮動作,再到最新流行的“大蛙帶小蛙”組合,一套原本并沒有生命的玩偶服,漸漸有了自己的性格、故事、行為模式,青蛙扮演者們的身份也漸漸“溶解”在他們穿戴的玩偶服中。
這個過程好像有些“憂傷”,但對青蛙扮演者而言,并不是什么壞事。暫時遮蔽自己的形象,既能讓他們在扮演青蛙時更輕松地放飛自我、釋放演技,也能讓玩偶裝內外的人都暫時忘卻生活的不易,進入到一個虛幻但有趣的場景之中。在互動中,路人和買蛙的顧客得到了沒有負擔的歡樂,“網紅青蛙”則能由此收獲經濟上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上看,這顯然是一種雙贏。
但是,每個夢都有醒來的時刻,隨著“網紅青蛙”開始觸及城市管理、市井冷暖等現實議題,青蛙的扮演者們也在“戴上頭套”之后,重新經歷了一個“摘下頭套”的反方向過程。在一則則新聞、一次次熱搜中,網友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網紅青蛙”也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當這些青蛙頭套下的人被社會真真切切地“看見”時,這個一度只被視為趣事的話題,反倒真的有些憂傷了起來。
在某種意義上,青蛙裝既是演員的面具,也像武者的鎧甲。它一邊給面具對面的人創(chuàng)造著純粹的歡聲笑語,一邊也為鎧甲里面的人遮擋著生活的苦辣酸甜。平時,我們在路上或網上看到“網紅青蛙”,當然還是可以輕松一笑,給他們敬個禮。但是,在人們察覺到“網紅青蛙”也是一個個努力奮斗的普通人時,自然會關切“網紅青蛙某地落網”這樣的熱搜,希望社會多一些包容與關懷。
如何規(guī)范“網紅青蛙”的營業(yè)行為,使其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不給公共秩序造成隱患,是具體技術問題;如何提高治理水平,實現執(zhí)法“剛與柔”的平衡,也在考驗著城市管理智慧。歸根結底,我們希望笑容出現在每個人的臉上。
(摘自《中國青年報》楊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