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麗
如今,未成年人校園霸凌事件時常見諸網(wǎng)絡,這些包括故意傷害、聚眾斗毆、尋釁滋事、性侵等在內的各種霸凌行為無一不向我們展示了其駭人面目,治理校園霸凌已經(jīng)提上迫切日程。
何為校園霸凌
霸凌來自英文bully的音譯加意譯,在國內校園霸凌指一個學生受到一人或多人長期或反復的欺侮,導致被欺侮學生的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的行為。霸凌者具有故意傷害的意圖,且事件雙方勢力不對等。該行為常具一定的隱蔽性,往往發(fā)生在較隱蔽處。校園霸凌可以分為肢體、言語、性霸凌等多種類型,易與其他行為混淆。如肢體霸凌有時會被認為是嬉鬧玩耍;言語霸凌易被認為逗樂開玩笑;性霸凌可能被認為是談戀愛或追朋友等等。
今天的校園霸凌行為,可以肯定地說該行為已不再是未成年人之間的嬉戲打鬧,它會嚴重影響被霸凌者的學業(yè)、身心健康,造成其心理創(chuàng)傷、身體受損,甚至導致死亡的發(fā)生;校園霸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阻礙青少年群體的教育和發(fā)展,妨礙和諧校園的建設;霸凌者有時會與社會閑散人員相勾結,衍變?yōu)樯鐣趷簞萘?,其危害面可從校園擴散至全社會。從另一方面來看,該行為對霸凌者本身也會造成惡劣影響。它會進一步造成霸凌者的心理扭曲,若未受到及時的懲戒,則會變態(tài)升級,延伸至其它犯罪領域。在信息愈加快捷的今天,校園霸凌事件一旦發(fā)生,有可能一日之間傳遍天下,從而給霸凌事件中的雙方都帶來難以預估的影響,甚至改寫雙方命運。
為什么會有未成年人校園霸凌
家庭監(jiān)護缺失或監(jiān)管乏力
當今,每個家庭都更多地面對機遇、也更多的遭受壓力,導致學生父母疲于應對生活,對子女關注度缺乏;有的家庭條件優(yōu)渥,對子女寵溺過頭、少監(jiān)管;有的未成年人被隔代監(jiān)護或由年長的同輩看管甚至無人監(jiān)管,缺乏良好的生活保障。這些家庭中未成年人因無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較易成為校園霸凌行為中的一方。因此,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巨大,其父母對待子女的不正確方式,或專制、或放任溺愛,都易使孩子走上歧路,成為校園霸凌中的一員。
學校的監(jiān)護不周或監(jiān)護缺失
學校對學生負有保護其人身、財產安全免受侵害的義務,然而面對社會的激烈競爭所帶來的壓力,很多學校仍重點關注學生成績,忽視學生的身心安全義務。既缺乏應對校園霸凌的有效預防機制,也沒有系統(tǒng)的處理校園霸凌的高效措施,對校園霸凌現(xiàn)象的拖沓應對,其實就是對該行為的默許和縱容。
反霸凌的教育缺失或不足
有些學生已經(jīng)成為霸凌者或被霸凌者,卻毫不自知。這是因為,面對壓力重重的生活,家長和學校缺乏對學生進行反霸凌教育,導致了霸凌行為的易忽視性。甚至在許多家長看來,這些只是因為孩子年幼不懂事。而校園霸凌事件雙方,因年齡較小,行為認知低,無法透過現(xiàn)象看到霸凌的本質。學校、家長及霸凌事件中未成年人三方對此均重視不足,無法給與學生有效的反霸凌教育。
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處于發(fā)展波動的不成熟期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們看到對現(xiàn)實中壞人的模仿會產生快感。這種畸形的審美心態(tài),卻可能被身心處于發(fā)展波動期的未成年人加以推崇和模仿。心智的不成熟所帶來的心理波動會讓身處青春期的孩子們難以形成責任意識和合法的行為準則,以為欺凌他人是處理困惑的便捷選擇。
法律層面的保障欠缺
據(jù)《民法典》,如果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期間因校方未能盡到教育管理職責而受到人身損害的,校方應擔責。但學生在校期間的起居因取證困難,難以證明校方存有過失,導致受害人難獲校方賠償。其次,受害人即使得到賠償,也可能因霸凌者家庭情況等具體原因無法完全滿足受害人的賠償要求或使得賠償交付被拖延。再次,如果霸凌者不服賠償要求,則往往會進入更為漫長的訴訟程序,對亟待用錢來緩解困境的被霸凌者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社會方面網(wǎng)絡暴力的耳濡目染
作為當今最為快捷的傳輸手段之一的網(wǎng)絡,其作用利弊分明。成年人具有較強的甄別能力,往往能夠有效地避其弊端,但是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就有可能接觸到網(wǎng)絡黑暗面并遭其裹挾。暴力、色情、古惑仔等的誘惑都可能成為未成年人校園霸凌的根源。
該如何應對
加強監(jiān)護人的職責意識及法律懲戒,切實落實監(jiān)護人職責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發(fā)揮好家庭教育功能,對一個人的知識、思想、良好習慣的形成有重大作用。對于有父母的學生,學校應加強與學生父母的溝通聯(lián)絡,使其認識到父母的陪伴教育對子女有著重大的幫助和影響,督促父母能夠有效地擔當其監(jiān)護人地職責;家長應與孩子保持順暢的溝通,確保隨時了解學生在校園的情況并給予關懷,家長要以自身為榜樣,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準則,使得孩子能夠明辨是非,敢于應對校園霸凌,做好孩子的后盾;對于沒有監(jiān)護人的未成年人,其所在地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應及時介入,向法院申請在依法具有監(jiān)護資格的人中指定合法監(jiān)護人,若實在沒有合適人選,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應擔起臨時監(jiān)護的職責,保障被監(jiān)護人的各項權益不受侵犯;全社會應密切關注未成年人的安全問題,積極發(fā)展有資質的委托監(jiān)護機構以解決未成年人無有效監(jiān)護人的問題,制定監(jiān)管部門定時走訪制度,對監(jiān)護乏力者撤銷監(jiān)護權,切實保障未成年人的利益。
加強學校的安全保障義務履行
作為未成年人的公共活動場所,學校對于在校園范圍內可能發(fā)生的各種危險應具有預見力,防患于未然。如安裝監(jiān)控設備,保安定時巡邏等,建立高效的應急預案,以備萬一事發(fā)后進行快速救助和善后,把各種損害降至最低,學校重視安保義務并切實履行,是杜絕各種校園問題的根本;學校出于履行責任賠償或人道主義精神的考量,做好事故發(fā)生后的補救措施,制定安全保障義務的救濟性措施,提高校園安全事故解決的效率;平時應不斷加強對未成年人校園霸凌的教育,加強對學生法律意識、安全意識的教育。
加強學校的德育及心理教育
迄今為止,我國校園德育教育長期呈現(xiàn)表面化,校方將大比例的關注度放在考試成績上,學生只要成績好即為人們眼中的優(yōu)秀生,而對德育的考核要么干脆沒有,要么占比很小,要么只停留于表面,沒有深層次的真正觸及。校方對學生的態(tài)度也幾乎完全由學生的成績來決定,導致部分學業(yè)較差的學生厭學、厭校、產生不良的心理體驗, 而校方無法與這部分學生產生情感共情,則為下一步的校園霸凌埋下了隱患。作為教育青少年的搖籃,學校不僅要傳授專業(yè)知識, 也要培育思想道德。繼續(xù)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樹立“尊重、關愛、責任”的基本價值目標,提高愛護他人、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學校等教育機構做好校園反霸凌宣傳工作,做好與問題學生的順暢溝通,讓學生的思想問題、心理隱患、生活困惑能夠及時找到抒發(fā)點并得到校方的積極回應與幫助;開設相關的心理輔導課,不記名問卷調查,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必要時定期追蹤治療。
法律層面有待查漏補缺
霸凌者往往漠視法律,有的霸凌者將自己未成年人的標識作為盾牌,隨意霸凌他人,肆意揮霍年少。治理任何一種罪惡行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借助于法律手段,校園霸凌也不例外。2000年美國出臺的《青少年犯罪法》,2013年日本出臺的《防止欺凌對策促進法》等,對于降低美國和日本的青少年校園霸凌事件有較大助益。因此,健全法制、及時補充制定法律法規(guī)對于減少我國青少年校園霸凌事件的發(fā)生率至關重要。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有《民事通則》《治安管理處罰法》等,但是這些法律法規(guī)在一定程度上不適用于校園霸凌懲治。校園霸凌的施暴者一方,有相當比例者年紀在十五、六歲以下,且犯錯、犯罪的年齡日趨下行,而相關法律的被懲戒對象往往針對的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近些年,我國已經(jīng)將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逐漸下調,16歲、14歲、現(xiàn)在已下調至12周歲。但是,面對日益改善的生活條件和網(wǎng)絡等各種外力影響,更多的孩子在更低的年齡段已經(jīng)長得膀大腰圓,也會對更低齡的孩子實施霸凌,可見,對未成年人霸凌的處理和懲治,在法律層面,亟需加以細則補充以適應現(xiàn)實,而不僅僅是降低刑責年齡。
減輕受害人監(jiān)護人舉證責任。減輕未成年被霸凌人的舉證負擔,做好未成年人的隱私保護;在學校和學生侵權責任的認定上,采取學校舉證制。只要客觀上無法證明學校盡到教育管理的,就可以要求學校承擔責任并進行賠償。對于霸凌者承擔的損害賠償,應當先由霸凌者及其監(jiān)護人承擔,不足時,由校方補充承擔;若霸凌事件引發(fā)訴訟,法院對校園霸凌損害賠償可開辟“綠色通道”,制定相關制度要求霸凌方先行支付相關費用及時進行救濟,避免漫長的訴訟期給被霸凌一方帶來次生傷害;目前,針對校園霸凌的法律規(guī)制有《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但其中大多所針對的霸凌行為具有外顯性強、性質惡劣、后果嚴重的特點,對于具有隱匿特點的霸凌行為尚有空白、模糊處,現(xiàn)亟需完善針對校園霸凌的專門性法律,完善實操性。
隨著校園霸凌案件的頻發(fā)以及各種惡性案件施害者年齡的下降,我國的法律也在逐步調整。刑事責任年齡的下降,使得一部分青少年明白了法律和自己息息相關,但是,由于各種教育的不理想,一部分青少年仍然以為法律于己無關,無法真正明白什么是刑事責任,更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拳腳施暴已經(jīng)與刑事責任相關聯(lián)。對于這部分霸凌者,亟需加強教育與懲處相結合的二元結合構架,兩者齊頭并進,既懲治施暴人,也不能使他們徹底失去對未來的期許,在能夠自我認知、剖析的過程中悔過自新,重新回歸社會。
在傳媒業(yè)迅速發(fā)展的今天,未成年人對各類信息的認知也是參差不齊。通常說來,善于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對各種網(wǎng)絡信息具有較強的分辨力,對網(wǎng)絡不良信息善于甄別并加以回避,而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則對網(wǎng)絡信息的良莠缺乏認知,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對反面素材的熱衷、追捧甚至效仿。針對此種情況,應該進一步加強對網(wǎng)絡的監(jiān)管,通過網(wǎng)絡技術為未成年人提供干凈的綠色通道,加強對網(wǎng)吧等公共信息獲取渠道的督察,避免未成年人在年紀太小的時候接觸暴力、色情信息;影視部門需要持續(xù)為保障良好的社會氛圍貢獻己力,多拍攝優(yōu)質的、有利于弘揚社會正氣的作品。如2019年10月2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電影《少年的你》就是一部反映校園霸凌真實痛點的影片,對孩子們正確認識霸凌提供了素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教育的作用。
全社會應該對校園霸凌的雙方持正確態(tài)度:對被霸凌方多加以愛護,對涉及其隱私的部分更應進行保護,及時為其提供心里輔助、醫(yī)療救助、經(jīng)濟支援等;對霸凌他人者盡量實現(xiàn)其再社會化,在及時對其加以懲處的同時積極提供更多的教育,使其今后得以回歸正常的社會,避免將其徹底推入更嚴重的犯罪層級。
(作者單位:甘肅省社會科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校園欺凌對青少年的影響及干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YB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