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梅
夏季來了,陽臺的花兒比往年開得更盛一些,常招來蜜蜂與蝴蝶。
一日,視線被兩三只小蜂吸引,竟發(fā)現陽臺天花板與窗戶相接處掛著一個勺子般大小的紙漿色蜂巢。它們何時來此安家,我竟一無所知。家有小生靈進駐,應該是我與蜜蜂的緣分吧!我要好好善待它們。
這個蜂巢里共有四只小蜂,有一對外出覓食,就有另一對留守。陽臺幾盆花的花期已過,小區(qū)為維護綠化帶,常噴一些嗆人的農藥。我開始為這些小生靈的生存環(huán)境擔憂。
我突然想起冰箱里有蜂蜜,不如喂給小蜂吃,也幫它們省去些勞作。我用筷子挑一點滴在陽臺的花草上,不一會兒,便見兩只小蜂撲下來。小蜂黑黃相間,面、胸、腹、尾夾雜著淺黃色的斑點,像是取自變形金剛里“大黃蜂”車型的設計靈感。
兩只小蜂并不急于吸食蜂蜜,它們先熱身,用前腿繞過頭頂撫摸頭部若干次,再放嘴里做刷牙狀,一會兒,前腿立定,腹部與后腿蹺起,翅膀微微顫動并不起飛,反復做這一系列動作,似乎在為吃蜜做祈禱儀式。
后來,我用手指蘸蜜,然后高舉在蜂巢下,四蜂很快聚攏在我的指尖。這回,它們省去了“祈禱”環(huán)節(jié),直接開啟“吃喝”模式。漸漸地,只要我舉起手指,它們就會來,先立于指尖撓撓頭,再踢踢腿,離去片刻又折回,似乎在等待我賞蜜。有時候,它們還會在我頭上繞一個圈。我經常帶著小蜂們在屋里玩,引它們入客廳、餐廳、臥室,但不知為何,每到廚房門口,它們便自動打道回府。
每當我給陽臺噴水降溫時,這些“小可愛”早已按捺不住喜悅,它們在水霧蒸騰的上空飛來飛去。一旦我停下動作,它們便直撲花葉,微雕般的花瓣嘴一張一合著,大口吸舔葉片上的水。
細看,它們那不斷咀嚼著的小嘴像微型切割機,閉合后,前腿又開始動起來,一陣抓頭撓癢后,再俯下身子抖動雙翅。這一切動作都是一氣呵成,慢條斯理中自帶一種優(yōu)雅。有時,小蜂也停于客廳的白紗簾上,六足交替伸進紗洞再抽出,玩得樂此不疲。
偶爾,我遲歸誤了開窗,就會聽到那些晨間外出歸來的小蜂在窗外一遍又一遍地撞擊玻璃,我立刻開窗,它們已迫不及待地回到巢上休息。我發(fā)現,即使我天天給它們投喂蜂蜜,依然改變不了蜂辛苦勞作的習慣。
不知不覺間,蜂巢在變大,蜂的數量也增加了一倍,它們在扇球形的蜂巢表面來回爬動,低頭探腦。
我對筑造蜂巢的材料很是好奇,巢的外壁如牛皮紙,觸摸起來非常堅硬。偶爾有紅色點綴其中。奇怪,怎么會有紅色?經過我細致觀察與再三確認,那紅色是取自陽臺上一張印有紅字的報紙。我把報紙印有黃、藍、綠色的一面置上,希望蜂可以打造一座彩色天空之城。
日復一日,我看出來了,它們對黃、藍、綠色根本沒興趣??伤鼈?yōu)楹沃幸饧t色,我還找不到答案,希望有研究昆蟲的專家給予科學解答。
蜂巢已大過成人的拳頭,蜂的數量亦增加到十只以上,小點的淺黃黑紋路相間,大的深黃黑相間。我在想,那巢穴里到底是什么情況?趁著一只蜂留守值班時,我拿把椅子又加個小凳,打開手機錄像功能,終于拍到了蜂巢里的秘密。
在若干個六棱形的蜂巢穴里,有一些小白點在穴底,還有些白色的幼蟲在蠕動,它們如針尾大的黑色小嘴正向上微張著。一只大蜂正用自己的嘴對著幼蟲挨個“親吻”。有幾個巢穴被很薄的白膜覆蓋著,隱約可見膜下微動的黑點。還有幾個覆蓋著密不透風的白色厚膜。有的巢穴白膜已破損,顯然是被孵化出的蜂擠破的,里面已空空如也。終于搞明白了,每一個巢穴都是蜂經歷卵、幼蟲、蛹最后到成蟲的獨立場所。
家里來的“小客人”學名叫黃蜂,黃蜂群體由三個級型個體組成,一只或數只蜂王、幾只雄蜂及工蜂(不會繁殖后代的雌蜂)。蜂王是能繁殖后代的雌蜂,在春季筑巢時產卵,每個巢室內產一枚卵并放置蜘蛛等昆蟲,幼蟲被孵出后便以巢內儲備的昆蟲為食,直至成熟。幼蟲發(fā)育為工蜂后便又開始建立群體,工蜂咀嚼并吞下干燥的植物材料,又將其回吐并與唾液混合,構建成巢穴。巢常被建于土壤中、樹干中,或掛于屋檐下。而建于我家陽臺的這種情況純屬罕見。
秋風四起,歸蜂漸少,隨著溫度越來越低,已徹底不見蜂影??粗粘玻蚁萑氤了?,黃蜂到底可以活多久?它們如何過冬?如果順利度過冬季,它們還會回這兒嗎?
來年春天的一天,家中陽臺再現蜂群,它們順利度過冬季又回來了。我久違的快樂也回來了。原來,黃蜂在秋后氣溫降至6℃~10℃時就開始越冬。蜂巢里的幼蟲化蛹羽化成蜂后,會咬破巢口飛出。受精的雌蜂紛紛離巢尋覓墻縫、草垛等避風場所,抱團越冬。
在蜂巢出現的第三個夏季,我決定粉刷房子。用蜜把蜂誘到窗外,囑咐粉刷工一定要小心頭頂的蜂巢??墒?,越擔心越出事,蜂巢被撞落在地。外沿最薄處被擦破,看到巢穴里不少的卵與幼蟲,我很擔心它們因遭受強烈振動導致發(fā)育受阻。
怎么給蜂們交代呀!我心懷內疚地打開窗,歸心似箭的小蜂們早在窗外盤旋已久,它們飛向了原來懸掛蜂巢的地方,僅繞飛了一會兒,就精準地尋到了我擱在窗臺大瓶上的蜂巢。它們爬在蜂巢上同做一件事,用身子挨個探進巢穴后再退出,遇到有幼蟲的巢,便迅速輕觸一下口部。遇到覆蓋白色厚膜的巢穴用足一探一探,似乎可以據此感受到什么。
也恰是那段時間,電視里老有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報道,黃蜂盛行,人遭襲擊與被蜇死的報道不在少數。媒體建議廣大居民,一旦遇到蜂巢,立即與消防部門聯系進行清除。我聽后心里一緊。
小區(qū)里確實有孩子被蜂蜇了,我不知道是否與我養(yǎng)的蜂有關。已糾結一周多,怎么辦呢?深夜,我靜立于陽臺,在清冷月光的包圍下,目不轉睛地盯著蜂巢上還不知休息的小蜂。
“小家伙們”似乎感知到異樣的氣氛,在我驅趕它們的那天,留守小蜂在陽臺高處不斷盤旋,躲藏我的毛巾驅趕,誘蜜失效,煙熏不離,最后我不得不點燃一個塑料袋,是那難聞的氣味熏走了它們。我留下了蜂巢以作留念。接下來的若干天,小蜂們仍在窗外不停撞擊著玻璃,向我討要它們的家。我耐著性子不理會,多天后,它們終于再也不見了。而蜂巢,也在失去小蜂們的維護后,如脆皮一般破碎了。
對于人來說,蜂雖是微不足道的昆蟲,但作用巨大。且不說蜂蜜為人提供營養(yǎng),即便不產蜜的蜂,也是大自然中給植物授粉不可缺少的角色。我記得一篇科普文章中提到過,如果地球上的蜂滅絕了,這個世界將會死寂一片。植物失去了授粉者,食草動物數量銳減,隨之,動物滅絕,生態(tài)鏈徹底斷裂。
黃蜂在醫(yī)療領域也有極高價值。黃蜂的幼蟲、成蟲和蜂巢皆可入藥。內服外敷可治療毒蟲蜇咬、毒疔瘡癥。國際市場的蜂毒一直屬于昂貴藥品。
鮮見蜂巢建于人口密集區(qū),我家陽臺上出現的蜂巢,是否為了警醒人們 :生態(tài)環(huán)境正在嚴重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