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墻倒塌和蘇聯(lián)解體后,人們普遍認為東歐應該趕上西方,擺脫蘇聯(lián)統(tǒng)治獲得自由后,這些國家將經歷自然而自發(fā)的轉變,順利融入西方經濟、政治和社會秩序。但烏克蘭發(fā)生的事表明,西方必須趕上東歐的政治發(fā)展。
歐洲的東部與西方所期望的不同:它的殖民地遺產和蘇聯(lián)遺產,使簡單的全球北方和南方二元劃分復雜化。這是西方后殖民學者傳統(tǒng)上忽視東歐的原因。但如今的戰(zhàn)爭使殘酷征服的遺產變得清晰起來,迫使人們重新組織關于殖民主義的辯論。當被殖民者開始談論殖民者而不僅僅是他們自己時,一場適當的辯論才會開始。
“去殖民主義”是一種批判視角的知識框架,這種視角不斷滲透到機構、公共話語和個人行為中,已成為當今西方文化和政治的時尚。但西方的去殖民主義,未能認識到家門口的殖民創(chuàng)傷。長期以來,西方政治和文化機構無視東歐視角,忽略了日耳曼帝國主義在東歐的遺產。
在1940年代,烏克蘭成為納粹的目標,后者希望剝削烏克蘭農業(yè)來實現(xiàn)自己的帝國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殖民態(tài)度在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的東進政策(Ostpolitik)中重新現(xiàn)身。波恩和莫斯科官員之間的關系是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即沒有必要關注包括烏克蘭在內的東歐。
這幫助塑造了東歐當前的政治環(huán)境。武裝沖突和威權民粹主義、硬化的邊界,以及分裂的公民社會,凸顯了對歐洲記憶政治及其近期歷史進行去殖民化的必要性。畢竟,作為歐盟的強國,德國直到1990年才形成當前形態(tài)。而在整個20世紀,烏克蘭的邊界比德國的邊界更加持久和穩(wěn)定。
最近對歐洲記憶政治的打擊,是克里姆林宮宣揚的“去納粹化”。而歐洲的政治冷漠,是根植于殖民心態(tài),反映在歐盟將問題外化。這種將沖突推到歐盟邊界之外以保衛(wèi)內部的戰(zhàn)略,不可避免地導致大量逃離暴力的移民擁入。
此外,歐盟對意識形態(tài)兩極化的典型反應是假裝中立,據稱這可以防止其他地方存在的“極端”。這種規(guī)范中立性,也定義了一些西方文化機構和媒體對烏克蘭發(fā)聲的態(tài)度。它們限制了強烈情感的表達,就好像沖突只能從某種想象的理性、客觀的立場來判斷。為了尊重戰(zhàn)爭的現(xiàn)實政治方針,許多以前吹噓政治參與和激進去殖民主義立場的西方文化機構,退回了所謂的背景中性的“白色立方體”,即那種“藝術在理想的照明下,對比一塵不染的墻壁來傳遞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展覽空間。
這種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歐洲文化領域的做事手法。一方面,有些大型機構服從政府的路線,且害怕獨立活動。另一方面,有些集體和策展團體宣揚參與式民主,但實際上無動于衷,因為它們無休止地討論每一個細節(jié),無法達成任何共識。無論一個機構是垂直和高度集中的,還是水平和高度參與性的,政治參與似乎都是不可能的。
許多西方文化機構愿意將自己的頭埋在沙子里,而匈牙利或波蘭等國的一些文化機構卻被政府任命的右翼主管把持。無論哪種方式,歐洲的創(chuàng)意機構似乎都無法開辟一條新的、更具政治性的道路。但是,與歐盟本身一樣,僅僅停留在制度邊界內并試圖保護內部的東西,最終會破壞它們的自由??尚械娜ブ趁窕枰みM的參與—甘冒風險,勇敢地為一個事業(yè)而戰(zhàn)。在這方面,歐洲的西方可以向東方學習很多東西。
否則,當現(xiàn)實政治下次到來時,西歐必然會發(fā)現(xiàn)自己瘋狂地尋求另一個時代轉折(Zeitenwende),并像往常一樣說:我無法確定含義,我的心中滿是悲憤……
瓦西里·切里帕寧是基輔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際藝術、知識和政治論壇基輔雙年展主辦人。本文已獲Project Syndicate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