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在新手的印象中,長竿、短線、七星標、朝天鉤搭配在一起就代表了傳統(tǒng)釣法,其實這只是傳統(tǒng)釣法中的一種。傳統(tǒng)釣法有很多種,其中一些因為僅流傳于較小的地域范圍內而鮮為人知。
長竿短線的釣法在南方廣為流行,顧名思義,即竿子長而魚線短,跟臺灣釣法的齊竿線在形式上有很大不同,操作上區(qū)別更大。長竿短線釣法是將鉤餌由上向下垂直送進釣點,投餌無疑更加精準,尤其適合在荷塘等有水草間隙的水域使用,可從荷葉的縫隙或草洞中釣魚,這是臺釣做不到的。使用這種釣法時,釣者還可以端著竿子沿水邊邊走邊釣,看哪里的水草有動靜,便可有的放矢地下一竿,這種釣法叫“戳拱”。長竿短線釣法還可以釣無草的水面,試看武漢東湖的“炮竿”有多威猛。有人當然想不通,釣那么遠干嗎?何不使用小海竿或者滑標釣法呢?其實人家玩“炮竿”更順手,純粹喜歡或習慣使然也未可知。
時代在發(fā)展,釣魚也是與時俱進的。比如“炮竿”,早些年受材料所限只能用天然的竹竿作為原材料,竹竿的重量決定了它不能太長,否則人力難以駕馭。隨著碳纖維材質的大量使用,問題就解決了,竿子可以做得更輕、更便攜,所以現在的“炮竿”比以前的長得多,可以釣更遠的地方。以前人們用傳統(tǒng)釣法釣魚時,鉛墜是到底的,無須調標,自從臺釣流入大陸,其講究浮標的浮力和鉛墜的重力達到適當平衡而使釣組反應更靈敏的優(yōu)勢被傳統(tǒng)釣玩家加以借鑒,因此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會像臺釣玩家一樣,即便用七星標也要將其調整到合理的狀態(tài)。調標后,魚口更清晰,釣獲量也會增加。
放風船是東北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釣法,地域性很強。首先準備一個長度不超過2尺的袖珍版帆船,后面連著一根魚線,每隔1米左右拴一枚魚鉤,在上風處把小船放入水中,受風力作用小船會越漂越遠,岸上的人則一邊放線一邊掛餌,餌即水邊常見的玉米粒、螞蚱、小蝦、小魚、蚯蚓等。在風力的作用下,釣組會被送到很遠的位置,岸上的人可根據魚線傳回來的信號適時將小船收回,有魚摘魚,無魚換餌。除非目標魚單一,否則魚餌可以用得很雜,釣上來的魚也是五花八門,除了鰱鳙之外,其他的野生魚都有可能咬鉤。
南方水系發(fā)達,河流小溪縱橫交錯,他們也有一種漂流釣法倒是跟放風船類似,區(qū)別在于他們借助水流而非風力將釣組送到遠處。最重要的載體同樣是一個漂浮物、一根魚線、若干魚鉤。在比較直的河道里,人站在齊腰深的水中將漂浮物放下,它就會拖著魚線漂向下游,魚線上綁著一串魚鉤,上面掛著一串魚餌。這種釣法靠魚鉤的數量取勝,單鉤的中魚率不高,但加在一起就非??捎^了。
還有一種傳統(tǒng)釣法,南北方叫法不同,但形式一模一樣,南方叫“繃尖子”,北方叫“看竿梢”。在流水環(huán)境中釣魚,釣組無法穩(wěn)定地停留在某個位置,索性就讓它隨波逐流,甚至拋投時有意將釣組拋向下游,讓主線以最快的速度繃直,再將竿子插在岸上,讓主線和竿子的夾角盡量接近90°,然后盯住竿梢,竿梢抖動即有魚造訪。別以為這種釣法只適合白天使用,釣魚人聰明著呢,過去他們在竿梢上綁一個小白布條,夜釣時就看得清了,后來有了塑料袋,這東西既輕巧又不吸水,便取代了白布條,再后來就以夜釣發(fā)光棒為主了。
懶鉤釣法,顧名思義就是讓人既省心又省力的釣法。該釣法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在一支結實的竹竿上拴一根不到2米的魚線,魚線的盡頭拴一枚長柄大鉤,在鉤上掛動物內臟的碎塊兒或小魚小蝦,隨意拋進靠近岸邊的水中,再將竹竿插牢,一套釣組便布置完成了。一個人可以布置多套這樣的釣組,全部布設完成后即可回家睡大覺,次日早上過來起竿收魚即可。這種釣法主要用于釣鲇魚,它抓住了鲇魚夜間習慣靠近岸邊的特點。第二種還是同樣的配置,只是主線更長,且不與竿子拴死,主線上要有一個足夠大的鉛墜(通常在2兩左右),可綁單鉤、雙鉤、串鉤或集團鉤。該釣法最具技術含量的環(huán)節(jié)是拋投,有人給它取了個蠻形象的名字叫“無敵風火輪”,想必大家都知道怎么拋了吧?只是那些活躍于網絡上的高手的拋投水準著實不敢恭維,我們當年的拋投距離80米起步,竅門在于要將“風火輪”適時從身側轉移到頭頂,讓其在頭頂加速旋轉,這樣即可克服身高的限制,使鉛墜的圓周運動半徑更大,獲得更大的離心力,拋投落點便更遠。技術越突出、手法越熟練,落點就越精準,把豆餅鉤甩到百米開外的某個具體位置并非不可能,這是功夫。拋投完成后,將魚線收緊,綁在小竹竿上,再將竿子插在岸上,有條件的可以在竹竿上夾一個鈴鐺,沒條件的盯住竹竿就行。同樣地,一個人可以看多副釣組。這種懶鉤釣法,各地叫法不盡相同,有的地方叫“甩坨”,有的地方叫“下底鉤”,水邊的農民則多稱之為“下懶鉤”。目前,該釣法幾乎被海竿完全取代了,只有一些偏遠地區(qū)上了年紀的釣友還在使用。
擬餌釣。這仨字讓人自然而然聯想到路亞。其實在路亞釣法尚未傳入我國時,先輩們就已經開始用擬餌釣魚了,比如毛鉤,跟現在的飛蠅毛鉤相似,只是受材料、制作水平的限制,其顏色、形態(tài)不那么豐富罷了,這種毛鉤主要針對的是馬口、白鰷、華子魚等小型魚,可以配單鉤,也可以配多鉤,形式不一。另一種擬餌連名字都沒有,但是釣黑魚很有效——在一枚大鉤上綁一簇馬鬃或人發(fā),發(fā)現黑魚苗后,用力將鉤子砸進去,要制造出聲響,此番操作至多兩輪,護幼的大黑魚就會對那簇張牙舞爪的毛發(fā)發(fā)起攻擊。如果沒有這類毛發(fā),還可以用煙盒里的錫紙包住魚鉤,入水后亮閃閃的特別醒目,同樣能刺激黑魚發(fā)起攻擊。
我年少時還玩過一種釣鲇魚的特殊方法,同樣沒有名字。將一根長竹竿拴上一根齊竿線,綁單鉤,在鉤柄附近纏幾圈牙膏皮——那是最原始的鉛墜,幾個小伙伴依次坐在河邊,掛蚯蚓后就開始“甩大鞭”,盡量使釣組落水時發(fā)出類似于小青蛙跳水發(fā)出的撲通聲,待鉛墜落底后再拉出來重拋,這樣平靜的水面上就會不緊不慢又不間斷地發(fā)出撲通聲,通常情況下鲇魚不久就會過來咬鉤,表現為釣組入水后魚線立刻被拉直。將鲇魚誘來后繼續(xù)保持拋投頻率會越釣越多。
釣黃鱔也很好玩,去稻田里、小河邊尋找它的洞穴,判斷洞中是否有魚要看洞口是否光滑,若光滑,則有黃鱔,我們需將鉤餌放在洞穴邊緣,幾分鐘后若還沒有動靜就輕輕提動釣餌,逗一逗,道理就像路亞,通過讓餌小范圍移動來刺激黃鱔捕食,只要洞中有黃鱔,過不了多久它的小腦袋就會露出洞口查看情況,此時我們應繼續(xù)引逗,小一些的黃鱔吃餌即被擒,大一些的咬鉤后拼死后退,極易脫鉤,所以至少要把其身體的一半引出洞外才更??俊2贿^,黃鱔警惕性強,出洞后一旦感到危險就會放棄捕食,縮回洞里。此時我們要沉下心來,重新開始,讓它們越來越大膽,直到它們的身體在洞外越露越多,合適的時候就可以讓它們吃鉤了。釣黃鱔可以親見它咬鉤的全過程,與觀察浮標判斷魚情截然不同,特好玩兒。
拉大鋸釣法不知別的地方有沒有,東北以前有,現在已經不多見了。將三個滑輪分置河段的兩岸,一岸兩個,另一岸一個,再將一條掛滿魚鉤的魚線分別通過三個滑輪,形成一個底邊很小的等腰三角形。人在雙滑輪一側,按照同一個方向拽動魚線,有魚則摘鉤,無魚則上餌,如此反復操作。這種釣法成本高、難度大,本就流傳不廣,雖然獲魚多,但從保護魚類資源角度看,它的破壞性較大,因此不予提倡。
漂流瓶釣法,起初僅為清理有害魚種而發(fā)明,所以流傳范圍并不廣,歷史并不長,適用于封閉的小面積水域。做法很簡單,取一個空礦泉水瓶,瓶嘴處綁一根0.5~1米長的粗魚線,拴一枚大鉤,鉤上穿小魚,傍晚時分將其放到黑魚或鲇魚經常出沒的水域,可以放很多個,次日劃船去收。因為礦泉水瓶的浮力作用,上鉤的魚基本上都會把自己折騰得筋疲力盡。這種釣法看似呆板,土里土氣的,但是清理黑魚、鲇魚卻很有效,肉食性魚類捕食兇猛,它們會把自己鉤牢。漂流瓶釣法也可以用來釣鯉魚、草魚,只是效果一般。
跟臺釣相比,傳統(tǒng)釣法最大的特點是種類繁多、五花八門,且地域特色明顯,一些釣法因過于小眾而不為外人所知。如果把全國各地、各時期的傳統(tǒng)釣法歸納成文,我估計能寫一本書。盡管現在臺釣普及度更高,但是傳統(tǒng)釣法并未退出歷史舞臺,它有其自身優(yōu)勢和不可替代性,偶爾玩玩?zhèn)鹘y(tǒng)釣也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