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航
2021年9月,我第一次到杭州師范大學玉皇山校區(qū)上課,依循地圖找到教學樓前時,才發(fā)現(xiàn)它叫“逸夫樓”。夕陽中,這棟樓白色的墻面泛著微黃的光暈。我突然想到了另一棟“逸夫樓”,也把自己的記憶帶回到20余年前。
那時,杭州外國語學校還在學院路146號,從校門進入后一直向前走,在校園的最深處有一棟白色瓷磚墻面的教學樓,里面是初中各班的教室。記得初次來到這棟樓時,只覺得它有些與眾不同,一方面是因為它與校園中其他以綠色為基調的暗色系樓房不同,這棟樓有著白色的墻面、茶色的玻璃,在陽光中散發(fā)著微黃的光暈。另一方面是其他樓都有約定俗成且用途明確的名稱,如食堂、寢室樓、高中樓等,只有這棟樓有著專屬于自己卻似乎另有深意的名字——“逸夫樓”。
對于一個剛步入校園的初中生而言,“逸夫樓”為什么是一棟教學樓的名字,實在難以從字面來理解,但這也激發(fā)了我的一種特殊的求知欲。在詢問父母和老師后,再翻閱了幾本書,我才明白,原來“逸夫樓”承載的意義遠不止是一棟樓的名字。
1985年,78歲的邵逸夫早已是名享中外的影業(yè)大亨。正是在這一年,他向中國保護敦煌畫展工程和浙江大學分別捐資1000萬元,并在此后的近30年間向國內(nèi)和世界多地捐贈巨資,用于支持教育事業(yè)。邵逸夫說過:“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yǎng)靠教育,培訓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苯刂?012年,邵逸夫一共向內(nèi)地捐助了47.5億元港幣,受惠學校及教育項目6013個,遍布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他對教育事業(yè)的捐款有一個明確的要求,即直接用于建造教育、科研的建筑設施。因此,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文化藝術、醫(yī)療設施達到數(shù)萬座(個),遍布大江南北。而杭州外國語學校的“逸夫樓”,只是那數(shù)萬座(個)之一。
2003年,杭州外國語學校整體遷入小和山校區(qū),學院路校區(qū)也開始整體改造。改造后,這塊校區(qū)成為錢塘外國語學校,幾乎所有建筑都被拆除后重建,唯一保留的就是那棟“逸夫樓”。在杭州師范大學的校史上也曾記有一筆,邵逸夫曾擔任過多所高校的顧問教授或客座講師,其中包括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附屬中學。邵逸夫曾說,“中國要強大,關鍵在于教育及培養(yǎng)人才”,而其中“培養(yǎng)師資尤為重要”。原來,冥冥之中,是“逸夫樓”連接了我在20余年間走過的路。
從當年的“逸夫樓”到今天的“逸夫樓”,我從一名初中生成長為一名大學教師。而對曾在“逸夫樓”中學習的千萬學子而言,他們也都有一條屬于自己的以“逸夫樓”為起點或轉折點的多彩路,從過往通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