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文
大概是高二那年暑假,我在央視八套晚間檔,看到一部對我來說極其特別的韓劇,這部韓劇看似平常,卻改變了我考音樂學院的初衷,甚至不大不小地改變了我的職業(yè)規(guī)劃。
因這部劇,一種叫“電視劇作家”的職業(yè),映入我的眼簾。我至今還記得這劇的女主角叫鄭未得,講的是一家四姐妹的故事。因為對鄭未得這個角色的深刻記憶,我大學讀了編劇專業(yè)!
專業(yè)名稱叫“戲劇影視文學”,簡稱“戲文”。
很多人問,這個小眾的戲文專業(yè)到底是干什么的?通俗點兒說,寫劇本的;文雅點兒說,是寫戲的作家、劇作家。
這個專業(yè)領域的標桿式人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莎士比亞、挪威的易卜生、俄國的契訶夫和我國的關漢卿等。不過,不同于傳統(tǒng)專業(yè)的戲劇學院,很多高校戲文專業(yè)的教學重點并沒有放在戲劇上,而是專于后兩字“影視”,確切點兒說,是電影教育。你會發(fā)現(xiàn),上戲劇史課你沒有興趣,上電影史課你就精神抖擻;講劇作理論你昏昏欲睡,電影作品分析你就瞪大了眼睛。
我比較奇怪,最喜歡上的一門課,就是戲劇編劇理論。這門課的朱老師,30多年前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講課很厲害,上課全憑一張嘴講,動作夸張,學富五車,肚子里全是墨。
戲劇編劇理論課,重要的不是方法論,而是想方法的思維訓練。怎么編固然重要,但為什么那么編更重要。朱老師經(jīng)常重復的一句話是:寫劇本,人物,人物,還是人物!他每次說這句話,我都能想到兩個影視形象:葛優(yōu)葛大爺和姜文。
喜歡和命運賭博,喜歡不識時務地扼住命運喉嚨的同學,非常適合這個專業(yè)。這個專業(yè)與作曲、導演、小說家等職業(yè)有異曲同工之處,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不能重復。
藝術是典雅的,也是小眾的。熱門不會一直熱門,小眾卻常常小眾。選專業(yè),別怕選錯,任何一門專業(yè)都有價值。我很感謝韓劇《小婦人》讓我讀了一門小眾的專業(yè)。因為,每天太陽升起,我拉開窗簾伸一伸懶腰,時常能感受到今日不是昨日的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