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日
1957年秋,狂風席卷距陜西神木縣城西70公里處的納林高兔村,幾件陶器于地表露出,一座匈奴墓葬得以現世,經過清理,這里出土了一系列金屬文物及馬、牛、羊頭骨。
墓中陪葬品中,最為獨特的便是這件金怪獸,純金制成,通長11厘米,高11.5厘米,約重250克,塑造糅合圓雕、透雕、浮雕。怪獸低首曲頸,抬角揚尾,四足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之上。鳥喙鹿身,眼球突出,大耳直立,雙角內彎,作倒八字形向側后展開,雙角及鉤喙飾凸楞紋。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個浮雕怪獸頭,亦為環(huán)眼鳥喙,立耳內飾耳蝸,脖頸屈曲虬結,前后相連。怪獸細腰圓臀,體內中空,通身及四肢上部飾凸云紋,頸胸部飾長毛紋。尾上卷成環(huán)形,亦作怪獸頭象。前肢挺直前傾,后肢跨前,偶蹄,蹄下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邊花瓣上各有三個小圓孔,據此學者們推測它可能是匈奴族首領帽上的冠飾。
那么,這個造型獨特的金怪獸到底是什么呢?
學界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其一,金怪獸是飛廉。有學者從語源學、文物學、藝術學角度對神獸金鑄像造型進行分析,認為其所具有的勾喙、蹄足、長角、有耳鳥首等特征,與先秦兩漢古文獻記載的嬴秦飛廉族的歷史、風神形象等信息重合,應是中原飛廉形象與歐亞草原藝術中常見的勾喙蹄足后蹄反轉的神獸造型,以及中國北方草原鹿石上的神獸形象融合后的產物。
其二,金怪獸是蠱雕。據《山海經·南山經》載:“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庇袑W者認為文中所說的“無草木,多沙石”的自然景象,無疑是對我國北方大漠的寫照,所以這則神話很可能產生于北方游牧民族中,而金怪獸就是蠱雕具象化的展現。
其三,結合考古發(fā)現,部分學者認為金怪獸可能是斯基泰文化中的格里芬。格里芬是歐亞草原流傳最普遍的形象之一,最初是有著鷹首、鷹翼,獅體、獅尾,獅爪或鷹爪的混合怪獸,是力量和勇敢的象征。公元前三千紀,這種藝術形象已出現于古埃及調色板和美索不達米亞圓柱印章之上。不晚于公元前6世紀,格里芬藝術造型由黑海和中亞地區(qū)傳入歐亞草原,在以動物風格為主的斯基泰藝術沃土中,格里芬造型很快生根、發(fā)芽,結出碩果,產生了各種帶有草原特色的格里芬形象。
無論如何,金怪獸奇特的造型,考究的工藝,都反映了當時匈奴族金匠的高超技藝,展現了千年前北方草原多元文化融合交流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