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1992年,剛畢業(yè)的溫劍青進入學前教育的賽道,并未覺得這里是一輩子要扎根的土地。哪有那么多“天注定的選擇”,教育系統(tǒng)的空間還很大,或許學前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驛站。
2023年,已經成為特級園長的溫劍青,以穩(wěn)固的專業(yè)思想和對孩子深厚的愛,在上海市靜安區(qū)安慶幼兒園構建著生命最初幾年的教育時光,看一個個“小玩童”在數(shù)學游戲里智慧發(fā)展。
和溫劍青交往,“溫柔而堅定”,這個常被用來描述教育原則的詞匯,第一次那么鮮活地在眼前勾勒出來。如果說人是有底色的,那么她的光彩不是太陽般熱情似火,也不若月亮的高冷清輝,而是星漢燦爛——從光年之外而來,柔和、不間斷地抵達,她審視學前教育的視野,是理性的思考包裹著情感的內核,而教育本就是情感的藝術。在溫劍青未曾料到的人生軌跡里,研究如何讓兒童更有效地學習,也是她逐漸打開自己的過程。
改變,如何發(fā)生?
數(shù)學玩起來
一張九宮格棋盤兩端,紅色和黃色各代表一方,兩個大班孩子正在“對壘”。這款“紅黃套筒棋”游戲有兩套不同顏色、五種粗細的紙芯筒,孩子要盡量讓自己的三個套筒連成一線,同時思考對方的行動并不斷調整,謹防自己的套筒被對方更粗的套筒“據(jù)為己有”。
觀察、計算、比較、推理……不同維度的經驗在游戲中被調動,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學習。
“20世紀80年代,安慶幼兒園就開始了數(shù)學教育的研究,將游戲與幼兒數(shù)學的結合作為重點。”溫劍青娓娓道來。到了90年代,安慶成為上海市幼兒園新課程改革試點,數(shù)學與游戲進一步融合,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在溫劍青眼中,幼兒數(shù)學教育的意義不止于此。
不同的年代,從知識崇拜到教育軍備競賽,數(shù)學無疑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奧數(shù)一度被家長的狂熱演繹為全民培訓,進一步將數(shù)學拱上了“精英學科”的位置。溫劍青目睹了太多學生因為數(shù)學打擊自信心,甚至產生了“數(shù)學焦慮”。到了幼兒教育階段,早期數(shù)學開發(fā)得到空前的重視,實踐和理想的差距卻很骨感:父母自認為孩子做好了數(shù)學技能的準備,可換個解題場景,孩子依然一頭霧水。溫劍青想要通過游戲化數(shù)學教育的探索,撬動對現(xiàn)狀的變革。
幼兒數(shù)學應當是一種游戲,不是粗淺的“玩”,而是引導幼兒在情境中開動腦筋。秉承這一認知,溫劍青帶領團隊緊緊圍繞數(shù)學核心經驗,從比較與測量、空間與方位、集合與分類、數(shù)概念與計數(shù)等模塊切入,引導幼兒和材料互動,在感知體驗中主動建構數(shù)學經驗。
“安慶培養(yǎng)兒童對數(shù)學經驗逐漸形成一種建構式理解性的產出,也就是盡可能將數(shù)學學習放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連接各種生活情景,讓兒童嘗試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遵循每個兒童自己節(jié)奏的基礎上完成經驗的建構。”相較于強調數(shù)學核心經驗的掌握,溫劍青更珍視不同個體的探求方式——就像10個1加起來等于10,5個2加起來也是10,兒童數(shù)學學習的方式差異巨大,解決問題的策略并不單一?!拔乙恢庇X得,數(shù)學是有答案的,而科學沒有答案。數(shù)學是解決科學問題的工具,但解決的路徑千千萬,因此我們追求的數(shù)學教育是1+1>2?!睖貏η嘞M?,在安慶,能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推開數(shù)學大門的那條道。
以“紅黃套筒棋”為例,“起初孩子只會簡單的‘三聯(lián)通玩法,不會關注材料的粗細,而當孩子形成了比較的概念,就能夠衍生出更多玩法,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孩子還會根據(jù)自己和對方手中掌握套筒的數(shù)量和粗細來預判,讓游戲產生更多變數(shù)”。在“我的游戲我做主”的框架下,游戲越來越開放,能夠同時滿足不同發(fā)展水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慢慢完成學習經驗的建構與遷移。這樣的活動目標,不以經驗建構為最終指向,而旨在塑造思維脈絡的靈活性、解決問題的專注度和意志力,以及積極的數(shù)學情感,“這些品質才是孩子升入小學甚至終身學習所需要的”。
曾經,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應彩云到安慶來上課,結束時告訴溫劍青,“安慶的孩子確實有點不一樣”——同樣是語言活動,他們回答問題的邏輯更縝密,敢于質疑教師的提問。溫劍青把它當作水到渠成的結果,“數(shù)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會給兒童帶來思辨能力”。無論是走廊中還是班級內,在洋溢濃郁“數(shù)學味道”的安慶幼兒園,處處都在向兒童發(fā)出邀請,呈現(xiàn)出溫劍青期待的景象:孩子們感受到數(shù)學是好玩的、有樂趣的,在操作中不斷鍛煉思維,為日后學習描摹下理想的軌跡。
評價用起來
課程改革的道路隨時充滿挑戰(zhàn),如果說有難關,評價大概是最需要攻克的一個。2006年,安慶幼兒園開始了幼兒發(fā)展評價的研究,面對“難啃的骨頭”,最迫切的是明確目的。課程評價究竟做給誰?“如果僅僅借助第三方機構給孩子們測評,把評價的結果放在園長室,那么這種量化的堆積不會產生質變?!庇懈杏诖耍瑴貏η嗄贸隽俗约旱幕卮穑骸霸u價的價值一定不是為了判斷兒童,而是要理解兒童怎樣發(fā)展,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拿出支持的方案?!?/p>
明確了方向,如何調動不同層面的所有教師都愿意投入課程評價的事業(yè),讓他們燃起變革的熱情,是又一重挑戰(zhàn)。幼兒教師骨子里都有著赤誠的上進心,但即便是優(yōu)秀的團隊,在任務前也難免自我懷疑:評價看不到、摸不著,主觀性極強,自己真的能夠勝任嗎?于是,溫劍青著力為教師提供技術和工具,幫助他們增長信心,其中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便是建立動態(tài)的評價循證機制。
彼時,評價機制的建立還屬于一線較為陌生的領域,溫劍青就和教師們一起摸著石頭過河。她將醫(yī)學中的“循證”遷移至教學科研,強化教師在評價中,不止步于僅僅觀察兒童的行為,更要對捕捉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和甄別,以此為基礎設計課程目標、組織課程實踐,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敖C制的目的,在于讓評價的結果能夠反作用于教師教育行為的改變和課程的優(yōu)化,”溫劍青解釋,教師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尋找原因,進而尋求滿足幼兒需求的辦法,再通過課程實施不斷調整,讓教育的發(fā)生不再“口說無憑”,真正重塑了課程的樣態(tài)。
變化真實可感。借助上海市信息化標桿校的建設“東風”,教師們組建了課程評價的網絡孵化營,將發(fā)現(xiàn)的兒童表現(xiàn)分享出來,每個月課程部會推薦6條建議評價的內容,教師自主決定參與與否。小班的一名教師為了鼓勵孩子多勞動,用獎勵貼小點點的方式進行引導,分享的同時也提出了質疑:小點點只是代表一個完成的結果嗎?能夠透過它看到兒童的哪些狀態(tài)?帖子引發(fā)了共鳴,一名擅長科研的教師闡述了自己的使用經驗——讓每個孩子在紙條上畫一根軸線,用0-10來標記音量大小,先是自我用小點點評價,再邀請小伙伴來評估,就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時候,兒童自己和其他兒童的感受是不同的。經過這樣的課程刺激,孩子們在討論后懂得了社群中不僅要關注自己還要照料他人,不同的場景下采用的音量應該有差異。通過評價反饋到課程的調整,兒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社會屬性也增強了。
提問教師若有所思,在小點點附近準備了錄音筆,讓孩子們錄下自己勞動后的感受和訴求,幫助他們體驗勞動的樂趣和養(yǎng)成責任意識。小點點的評價價值,原來也可以變得非常大。
一輪輪評價探索隨著課程改革而深入,“進行到一定階段,我們已經將評價作為嵌入課程的過程和工具,教師自然而然地去觀察兒童,搜集線索”。2018年,溫劍青主持的“指向個性化教育支持的幼兒發(fā)展評價實踐”獲得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對于幼兒園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含金量超高的“厚禮”,更重要的是,教師們真切感受到面對不同兒童的評價,能夠在兒童縱向發(fā)展上給予其更適合的支持。一旦教師們體悟到兒童需求被滿足的生命狀態(tài)和評價改革帶來的效果,前進的步履就會無比篤定。
管理慢起來
提起和安慶的緣分,溫劍青有段“三進安慶”的故事,對園所情況并不陌生。而到正式擔任園長時,面對這所文化積淀頗深的名園,她卻用“有點懶”來形容自己的管理狀態(tài)——沒有“新官上任三把火”,不怎么急于大干一場,也并沒顯示出和團隊拉近距離的迫切。
連配合工作最多的副手都忍不住吐槽這個“與眾不同”的園長:“你來了兩個月,連老師的名字都還叫不清楚?!?/p>
溫劍青沒有生氣,只是笑笑,“安慶的教師是個大團隊,我沒有刻意去記住教師的名字,而是想在每一次聽課活動中、在每一次必要的交集中,自然地了解教師,而不是帶著一種主觀印象去審視他們 。”執(zhí)掌多所幼兒園的經驗告訴溫劍青,要想在繼承中發(fā)揚優(yōu)秀園所的文化,“就必須學會等待”。
整整一年,溫劍青保持著“慢步調”,只是沉下心來浸潤其中。然而一年后,安慶似乎突然駛入發(fā)展的快車道。哪里是優(yōu)長項,哪里有薄弱點,溫劍青憑借過人的體察力全部掃描到?!拔覀兊臄?shù)學教育特別突出,業(yè)務方面可以說是一枝獨秀,但整體的管理系統(tǒng)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睂⒂變簣@由表及里地熟稔于心,溫劍青覺得契機已來,按下改變的加速鍵。
為什么園長學習了那么多管理理念,實踐起來卻磕磕絆絆?為什么給教師減負的口號喊了那么久,教師卻依然越來越忙?諸多園所發(fā)展的共性問題,讓溫劍青意識到,幼兒園應以幼兒發(fā)展為軸,以往自上而下的安排與服從關系已經不適用于當今幼兒的成長,于是她突出的管理特質,便是始終以課程為核心,自己選擇“退場”——“在我的管理中,可能看不到園長這兩個字,溫劍青這個人,只會存在某個團隊、某個項目以及某個課題中”。
她打破了原有粗線條的部門歸攏,將三個園區(qū)的教師重新規(guī)劃為后勤部、師資部、家教部、信息部、課程部、科研室六個部門。每個部門都有核心成員,不再是單打獨斗,部門間有以月為周期的互通會,確保實現(xiàn)項目研究的聯(lián)動。其中科研室不單負責安慶的教科研工作,還滲透到各個部門的工作提供資助,同時協(xié)助全區(qū)科研人才的培養(yǎng)。大至課題研究,小至一個活動,都可以打破部門來認領?!霸谵k園方向上,我希望看到的是‘見樹又見林。信息化、家庭教育、課程評價,安慶努力在上海甚至全國范圍擁有自己的專業(yè)話語權,‘樹已經足夠多,那么在植樹的過程中,讓它們怎樣不只是一棵樹,而是造成一片林,是可以從課程的研究中拓展開來的。以課程為導向,管理體系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バ姓牟呗?,最大限度服務于課程開展,目的在于全方面支持幼兒,為童年撐開廣闊的天空。
兒童的成長不會朝夕可成,建樹造林,教師同樣無法一蹴而就。來安慶之前,溫劍青第一次當園長,對教師成長有過迫切的渴求,“拔苗助長,教師承載了過多,結果一定是失敗的”。后來她想通了,“一個方塊是滾不遠的,球體才能不斷滾動,何必要當方塊傷人傷己”,隱藏了個性的鋒芒,以包容和順勢的態(tài)度默默推動,讓教師找到了職業(yè)的幸福感。如今,安慶的“森林”愈發(fā)茂密,而溫劍青對自身的要求是“成為一塊墊腳石”,“我的專業(yè)底盤越大,就能越穩(wěn)地承接教師,教師們主動站上來,我就會給他們更多支持”。
生命亮起來
童年時期的溫劍青,就像她的雙子座屬性,風一般頑皮奔跑。坐在六樓的陽臺邊緣,把腳垂到樓體外;路過農田,踩著小河里露出半截的光滑大水管……一不留神就會有危險的事情,她玩了不知多少遍,“神話傳說里貓有9條命,如果我是的話,大概也丟掉了幾條”?,F(xiàn)在回想起來,溫劍青都好奇那時為何如此“膽大包天”?;蛟S是探究世界的內心在作祟,她的動手能力特別強,折紙步槍、制作彩色蠟燭、拆裝鬧鐘都是“拿手好戲”。弄壞了,父母也不著急,給足了她嘗試的空間。
講到這里,是屬于溫劍青童年的A面人生。而翻過來的B面,又是另一番光景。
與人交往時內斂到有些“社恐”的她,成長道路并不順暢,長期處于熱鬧群體之外的位置。也是因此,最初從事學前教育的時候,溫劍青坦言“有些看輕”,“這是個吃開口飯的職業(yè),不太適合我的性格,總覺得自己會在其他更適合的方向大展宏圖”。但是對孩子的喜愛,又深深吸引了她——70后的使命擔當感,促使她不斷在專業(yè)上進取突破,理性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助力她快速走上了教育管理的崗位。
有一段時間,溫劍青不光擔任園長助理,還在區(qū)幼教科掛職,一年一所園地指導業(yè)務。在不同幼兒園歷練,溫劍青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專業(yè)基礎砸得結實,思想也漸漸穩(wěn)固下來。
生涯起伏里,若說不變之處,大概是對兒童的敏銳觀照?!白约涸沁吘墐和?,所以做老師的時候,我能深刻理解和感受他們的需求?!惫ぷ鞯谝荒?,兩個孩子打架被溫劍青拉開,她告訴孩子們,打架不可以,不過能給大家提供較量的空間。孩子們商討后,決定以摔跤來“一決高下”,溫劍青又組織大家制定好規(guī)則,午睡前,孩子們就搭好墊子開始比試。后來大家達成了共識:生活里不可以欺負小伙伴,但在摔跤環(huán)節(jié)中,可以自由地與同伴釋放和宣泄。她總會對那些角落里的孩子、發(fā)展慢半拍的孩子、調皮搗蛋的孩子多看顧一眼,他們身上有種珍貴的特質,令溫劍青覺得溫暖又有趣?!疤犜挼膬和?,反倒讓我覺得他太掩蓋自己了,只為得到老師的認可,我愿意給予孩子更多展示真實自我的空間?!?/p>
她努力在自己的場域營造一種自然的人際關系,給孩子打造好人生的第一個社群,“浸潤在這種生存文化中,孩子會更有安全感,自信從容地學習和生活”。當她張開雙臂去擁抱兒童的世界,許許多多幼小的生命被她點亮,而他們也反過來成全了她——打開內心的世界,幼兒教育成為持之以恒的事業(yè),滋養(yǎng)了溫劍青的生命。
“尊重差異的兒童觀是必不可少的,說來容易做來難,教師在蹲下身子的時候,也要放低心靈?!睖貏η喑L崞鹨粋€例子:師生一起玩雪時,稚嫩的聲音對教師傳達關懷,詢問教師是否疲累,教師習慣性地脫口而出“不累”,卻被天真的雙眼驚訝地盯著:“老師,你撒謊!”“教師明明也累了,卻言不由衷,本質上還是站在強勢的成人視角俯視兒童,認為兒童無法感同身受。”
在溫劍青眼中,教育要挖掘兒童的潛質,未來社會需要兒童成為怎樣的人,就要賦予他們相應的儲備和屬性?!把芯績和o我?guī)淼?,是一種對生命的無限尊重。兒童給了你機會,讓你感受生命的多樣態(tài),讓你有機會理解周遭的人和事,因此一定要懷有敬畏感?!彪m然行業(yè)也有喧囂和壓力,但溫劍青追求守住一方凈土,以樂觀溫和的姿態(tài)站在教育者的視角仰望星空,即便人生輾轉和環(huán)境傾覆,對生命腳踏實地的尊重亦恒常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