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師英強
基層社會治理成效是考量社會全域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標,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和支柱,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緩解基層社會矛盾張力的有效途徑,為實現基層社會治理、構建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提供實踐樣板。積極破解當前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現實困境,探索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創(chuàng)新路徑,進而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實現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治國安邦,重點在基層、難點在鄉(xiāng)村、支點在社會?;鶎由鐣巧鐣卫淼年P鍵支撐,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盵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币幌盗谢鶎由鐣卫韺嵺`歷程和經驗表明,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必須發(fā)揮新時代“楓橋經驗”巨大優(yōu)勢,探索基層社會治理的創(chuàng)新路徑,不斷提高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現實困境
1、基層社會制度供給亟待完善
“楓橋經驗”以基層制度構建和完善為重點,重視制度供給,強調發(fā)揮社會規(guī)范在基層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和調處矛盾糾紛中的作用?;鶎由鐣怨乓詠硖幱趪揖C合治理的交匯區(qū)間,一方面,其屬于行政治理網絡格局中的低點;另一方面,由于基層在一定程度上歸屬于“熟人社會”,其又屬于社會治理網絡格局中的環(huán)節(jié)?;鶎拥纳鐣Y構和治理實踐表明,由于“倫理+法理”的二元規(guī)則并存,導致基層的“社會張力”不可避免。目前,統(tǒng)籌基層社會治理的綜合政策體系尚未形成,相關法律、制度、政策、社會規(guī)范體系的不完善,對于基層社會過程中化解治理難題帶來了較大的阻礙。[2]因此,以制度供給為治理基礎的長效化治理機制亟待完善,必須構建一套結合當地發(fā)展實際,反映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狀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利益訴求,與當地的文化習俗相契合的制度供給體系。
2、基層黨建尚需進一步優(yōu)化
目前,基層黨建已經取得了較大成效,黨史學習、黨史教育等黨建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基層黨建仍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第一,由于基層社會形態(tài)的復雜性以及“熟人氛圍”等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個別黨的基層組織在吸收黨員的過程中把關不嚴,導致一些黨性不強的人員加入黨組織,嚴重污化了黨的形象,給基層黨建工作帶來不利影響。[3]第二,全面從嚴治黨要求黨內監(jiān)督機制走向完善。個別黨員干部行使權力時,缺乏有力的內部監(jiān)督機制,很容易導致“一言堂”“權力滋生腐敗”等現象的出現,對干群關系和諧構建、發(fā)展造成沖擊。第三,個別黨組織紀律渙散,沒有充分發(fā)揮基層戰(zhàn)斗堡壘的應有作用。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實際成效大打折扣,是必須解決的階段性困境。
3、基層社會治理主體參與度尚待強化
新時代“楓橋經驗”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發(fā)展特別是社會組織的廣泛參與。實踐中,基層政府對社會組織的政策傾斜、資金支持力度較低,相關溝通、參與渠道不暢,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空間和潛力。部分基層社會組織的發(fā)展規(guī)模和水平難以滿足經濟社會高度發(fā)達所引發(fā)的社會需求轉型的要求,從而導致基層社會治理主體功能失衡狀況的出現。同時,樞紐型社會組織對政府相關治理職能的轉移和承接不足,參與程度低。[4]從結構上來說,城鄉(xiāng)服務類和公益類社會組織較少,覆蓋面弱等問題比較明顯。從地域上來說,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問題凸顯,社會組織多集中在發(fā)達地區(qū),其中又以江浙滬為代表,中部和西部社會組織數量匱乏,必須吸引多方主體尤其是社會組織參與到社會治理當中,彌補基層政府治理劣勢,實現治理模式的優(yōu)化升級。
4、傳統(tǒng)手段與新興技術高度融合有待深化
目前基層社會治理在依托新時代“楓橋經驗”實現綜合治理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強化與新興技術工具的融合水平。區(qū)域信息建設不平衡、人民群眾相關知識缺乏的基層社會現狀,導致了“數據鴻溝”“信息孤島”現象的大量存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與傳統(tǒng)治理手段未完全實現真正融合,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沒有發(fā)揮應有作用。此外,面對基層矛盾糾紛的紛繁復雜,需要提高定分止爭的效率,在依托傳統(tǒng)訴訟、仲裁、調解等糾紛處理方式的基礎上,利用技術平臺不斷提高各種糾紛解決方式的銜接度,逐步試點“一窗受理、閉環(huán)處置”的事務辦理流程,積累經驗,進行推廣,不斷促使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5、法治精神缺位影響基層社會治理成效
法治是實現社會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徑,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基層社會治理提供重要的保障。法治精神在基層社會管理過程中的缺位,會引發(fā)一系列問題,不僅影響長效化治理的實際成效,也不會達到“善治”局面。在探索、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重視法治精神對于定紛止爭的重要作用,在基層治理制度供給側不斷改革、完善的同時,也要培育人民群眾尊法、用法、守法、學法的意識,不斷促進依法治國目標的實現。
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基層社會的創(chuàng)新路徑選擇
1、重視制度供給建設,促使基層治理向法治化轉型
“三治融合”局面的構建和形成,是一個漸進式的發(fā)展過程?!白灾巍薄胺ㄖ巍薄暗轮巍痹谝?guī)范、科學的制度保障下,最終實現基層社會的良法善治。[5]基層社會治理供給能力建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立法引領。堅持“依法立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重視調研工作的開展,深刻總結基層社會治理多發(fā)的矛盾糾紛和高風險領域,在回應民意、多方論證基礎上開展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提供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給。第二,司法保障?;鶎由鐣姆ㄖ位卫肀厝灰笞裱八痉槊瘛薄八痉ü钡囊螅粩鄡?yōu)化“一站式”司法服務平臺,創(chuàng)新線上糾紛解決機制,發(fā)揮司法對基層社會法治化治理的堅實保障作用。第三,民主建設。要持續(xù)規(guī)范基層選舉制度,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同時,重視基層協商民主,加強民意表達渠道建設,開展民主座談會等集體性活動,在座談中發(fā)現矛盾、解決矛盾,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實現矛盾的源頭化治理。
2、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領頭羊”作用
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鞏固黨執(zhí)政地位的重要保障,也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首先,基層黨組織要不斷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作風建設以及制度建設,維持執(zhí)政合法地位。實現這一要求,就要從源頭上嚴格入黨條件和流程,規(guī)范黨員形象,防止因個別黨員因黨性不堅定從而使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降低,嚴重影響基層黨組織形象,對黨組織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充當“領頭羊”的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其次,基層黨組織加強自我學習能力建設,促使治理思維由“經驗主導”逐步向“法治路徑”轉型,充分發(fā)揮“領頭羊”作用,借助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最后,緊密聯系群眾,堅持群眾路線。及時發(fā)現基層群眾的難題和困境,發(fā)揮黨組織協調各方的政治作用,積極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防止問題拖延所導致信訪案件的增多,影響基層治理水平。
3、促進治理協同化,打造多元共治格局
人民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保障自身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理應拓寬其社會管理渠道,使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更加完備。“協同”治理的關鍵在于推進信息共享及獲取信息成本的下降,重點之一是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強信息公開工作,不斷擴大主動公開范圍、領域,完善已申請公開相關信息的途徑、救濟渠道等,并以地方性法規(guī)、地方政府規(guī)章等形式使之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設計安排,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同時構建多元共治格局,應以培養(yǎng)高質量、長效化的社會組織作為打造多元共治格局的突破口。優(yōu)化社會組織設立流程,引導、強化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社會組織聯合會等樞紐型社會組織的聚合作用。開展社會組織孵化和試點工作,以社會組織吸引人民群眾參與,以社會組織聯系黨政等職能部門,充分發(fā)揮樞紐型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關鍵作用,提高社會協同共治水平。
4、發(fā)揮科技引領,推進基層智能化治理
基層社會治理要處理好先進治理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關系,以現代科技為引領,不斷向智慧治理邁進?;鶎由鐣卫淼氖侄魏凸ぞ咻d體要緊緊跟隨時代的發(fā)展變化,直面治理痛點和治理難點。第一,應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推動基層社會高效、精準治理的抓手,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輔助基層治理,不斷完善矛盾糾紛處置平臺建設,突破“數據鴻溝”與“信息孤島”效應,打造信息資源共享系統(tǒng),不斷提高精準識別治理風險的能力。第二,依托“大數據”平臺,加強社會主體私人信息保護。基層社會治理,由于空間局限、信息傳播快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社會個體的個人隱私無意中遭到泄露。要借助大數據平臺建設,樹立私人信息保護意識,完善私人信息保護機制,使運用科技開展基層社會治理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內容。
5、堅持普法工作,培育法治精神
培育法治精神對于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提升意義深遠。一方面,要重視普法工作隊伍建設。普法工作隊伍的整體質量直接關系著普法成效和法治氛圍的培養(yǎng),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于普法工作的新要求,全力打造“專業(yè)型、業(yè)務型、公益型”普法隊伍,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普法形式,弘揚法治精神。在普法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開展沉浸式普法、實例化普法、“云課堂”等新形式,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進普法工作更好地實現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三統(tǒng)一,培育濃厚的法治氛圍,為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造更好的外部條件。
結 語
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是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法治化建設的重要手段。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廣大基層作為貢獻治理智慧的廣袤空間,彰顯著與時俱進、與民同心的時代光輝。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依托,直面基層社會治理困境,更好地實現社會和諧穩(wěn)定和人民幸福安康,鞏固基層社會治理成效,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參考文獻
[1]牟盛辰:《治理現代化視閾下新時代“楓橋經驗”創(chuàng)新進路研究》,載《公安學刊(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18(3):19-26頁。
[2]金伯中:《“楓橋經驗”的歷史性貢獻與重要啟示》,載《公安學刊(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21(5):25-29頁。
[3]李麗娜:《“楓橋經驗”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路徑選擇》,《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1):7-10頁。
[4]李鴻,梁鈺杭:《關于社會組織規(guī)范化建設的思考》,載《人民論壇》,2022(4):85-87頁。
[5]孫沖:《村莊“三治”融合的實踐與機制》,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21(4):5-23頁。
作者簡介
李 芳 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社會治理法學、監(jiān)察法學
師英強 西北政法大學法治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治理法學、監(jiān)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