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美玲
意象,是指蘊含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運用意象抒發(fā)感情,是指通過描寫客觀物象來間接表達詩人的思想情感,包括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兩種手法。
托物言志,是指詩人通過刻畫一個客觀物象以凸顯其外在特征和內(nèi)在性質(zhì),以此來表達詩人的主觀思想、態(tài)度、志向等。如聞一多的《紅燭》,借助與紅燭的“對話”表達青春的困惑與希望,以及對理想的堅毅追求,同時歌頌愛國者的赤誠之心和奉獻精神。
借景抒情,是通過描寫一個畫面以營造特定的意境來表達詩人的愛恨喜憂等情感。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通過描繪“湘江秋景圖”來頌贊秋日“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勃勃生機。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區(qū)別有三:
1.意象個數(shù)不同:托物言志的“物”是一個具體的意象,如《紅燭》通篇只寫紅燭這一個意象;借景抒情的“景”則是由多個意象組合而成,如《沁園春·長沙》中的“湘江秋景圖”就是由“山、林、江、舸、鷹、魚”等意象組合成的。
2.意象特點不同:托物言志中的“物”既有自然屬性,又具備人格化的特點,如《紅燭》中描寫的紅燭,有“軀體”,有“靈魂”,會“傷心流淚”;而借景抒情中的“景”只有自然屬性,不具備人格化的特點。
3.情志內(nèi)涵不同:托物言志的“志”多關(guān)涉詩人的人生觀——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如《紅燭》表現(xiàn)了聞一多想要成為像“紅燭”一樣燃燒自我、照亮世界的人的想法,這種人生選擇不是看到紅燭時才產(chǎn)生的,而是早已有之;借景抒情的“情”多表達詩人一時的情緒、心理,如《沁園春·長沙》表現(xiàn)了毛澤東對湘江蓬勃秋景的喜愛之情,這種情感是毛澤東在1925年晚秋時節(jié)重游橘子洲時產(chǎn)生的,并非早已有之。
理解運用意象抒發(fā)感情的手段,要把握以下兩點:
1.描寫意象的方法:主要指寫景技巧。常見的寫景技巧有:(1)色彩描寫,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2)遠近結(jié)合,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等是遠景,“魚翔淺底”是近景;(3)動靜結(jié)合,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是靜景,“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是動景;(4)俯仰結(jié)合,如“鷹擊長空”是仰觀,“魚翔淺底”是俯視;(5)虛實結(jié)合,如“看萬山紅遍……魚翔淺底”是實寫,“萬類霜天競自由”是虛寫;(6)調(diào)用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來描寫,如《峨日朵雪峰之側(cè)》中“石礫不時滑坡,引動棕色深淵自上而下的一派囂鳴”一句運用了視聽結(jié)合的手法;(7)運用比喻、擬人、借代、夸張等修辭手法寫景,如“魚翔淺底”一句運用比擬手法,將鳥類飛翔的特征賦予魚,寫出了魚在水中暢游的輕快與自在。
2.意象的情感意蘊:指意象在具體詩歌中承載的主觀情思。要想把握意象的情感意蘊,一方面需要了解常見意象的傳統(tǒng)內(nèi)涵,如“紅燭”這一意象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有“喜慶”之意;另一方面又要結(jié)合語境分析意象的內(nèi)涵,如聞一多《紅燭》一文中的“紅燭”就蘊含著“燒蠟成灰,照亮他人”的奉獻精神。把握意象的內(nèi)涵,要通過分析句中的形容詞、動詞等關(guān)鍵詞來概括意象特征。如“漫江碧透,百舸爭流”一句,“漫”寫出了江水遍布,“碧透”寫出了江水的澄澈,“百”寫出了船只之多,“爭”寫出了千帆競發(fā)的場面。充沛澄澈的江水,千帆競發(fā)的場面,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