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帥
胃食管反流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膽汁反流性胃炎等,是由于胃、十二指腸和膽囊疾病或其協(xié)調(diào)功能喪失導致幽門關(guān)閉不全所致。屬中醫(yī)“胃脘痛”“嘔吐”“胃反”等范疇,其病機本虛標實。本虛為脾失健運;標實肝胃不和,胃氣上逆,濕熱內(nèi)蘊,胃絡瘀阻。由于脾胃失調(diào),脾氣當升不升,胃氣當降不降,肝不隨脾升,膽不隨胃降,膽胃不和,膽氣上逆而見膽汁反流入胃。以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標本兼治為治則。
筆者以黃連5克,大棗5枚,竹茹10克,枳實10克,清半夏8克,陳皮8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烏賊骨12克,浙貝母12克,白及15克,三七粉3克,金錢草20克,內(nèi)金15克,為基本方。證屬肝胃氣滯者,加香附、佛手各10克,以疏肝理氣;寒邪犯胃者,加吳茱萸、干姜各8克,以溫中散寒;胃熱熾盛者,加石膏、公英各15克,以清胃泄熱;食滯胃腸者,加炒麥芽30克,神曲10克,以和中消導;瘀阻胃絡者,加丹參、元胡各15克,以活血止疼;胃陰虧虛者,加玉竹10克,麥冬15克,以滋陰養(yǎng)胃;脾胃虛寒者,加蒼術(shù)15克,白蔻仁6克,以溫運脾陽;痰飲停胃者,加生姜3克,杏仁8克,以散水化痰。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溫服。
方中半夏、陳皮、竹茹除濕化痰、和胃止嘔;茯苓、甘草、大棗健脾和胃、滲濕化痰;烏賊骨、浙貝母、白及、三七粉制酸止痛、活血斂瘡;黃連瀉火解毒;金錢草利膽排石;內(nèi)金消食和胃。共奏除濕化痰、和胃止嘔、制酸止痛、活血斂瘡之效。
胃食管反流病的預防措施
一是穿戴要以寬敞舒適為原則,切忌穿緊身衣褲、扎緊腰帶等,以免增加腹壓,加重十二指腸液反流。
二是少食多餐、低脂飲食,以減少進食后反流的頻率和程度。過度肥胖者要注意減肥,積極減輕體重以改善反流癥狀。
三是睡眠時可將頭側(cè)的床腳用木塊墊高15~20厘米,是減輕平臥反流行之有效的辦法。胃食管反流之所以好發(fā)于平臥狀態(tài),是因為平臥時的反流是水平運動,比坐立位自下而上的垂直運動要容易得多。此外,人們在睡眠狀態(tài)時幽門括約肌處于松弛狀態(tài),抑制十二指腸液反流的作用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