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人:趙玉田)
毋庸諱言,當前學界存在學術研究反思不足、學術自覺乏力、學術缺少“自立自信”現(xiàn)象。史學研究亦然。學者陳支平先生在2016年撰文稱:“我們只要簡略回顧一下百年來中國歷史學理論與方法論的演變歷程,就不難看出,中國歷史學的百年探索之路,基本上是沒有偏離模仿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模式,我們或稱之為‘西學為體,中學為輔。這樣的中國古代史研究,多少已經迷失了中國史學的固有傳統(tǒng),得耶,失耶?”陳先生所憂所慮,確實值得深思。基于以上考量,本欄組織三篇論文,從“守正創(chuàng)新”維度對明史研究有所思考。
華南師范大學劉曉東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2012年)、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2015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17年)、中組部“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018年),他深耕明清史多年,是該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在明清社會史、明清政治制度史、明清東亞歷史等方面取得標志性成就,引領明清史研究。劉曉東與李子齊所撰《方孝孺“拒草詔”問題考述》一文,尤見史學辯正功夫。該文檢索明代官私著述有關明初方孝孺“死事”問題的書寫模式及其內在價值意蘊,對明代層累建構“拒草詔”故事提出新見,從史學觀念維度推進明初歷史研究。山東大學杰出青年學者、博士生導師張獻忠教授主要從事明史、書籍報刊史、科舉學研究,其學術成果有較大社會影響力。本欄所載《明代廉吏劉東星家世及政績考略》一文同樣是張獻忠先生力作。該文爬梳史料,比對勘核,對明代廉吏劉東星家世及政績進行考證。該文認為,劉東星是明代隆萬年間的官員,他出生于山西沁水之望族,官至工部尚書,曾任河漕總督,負責治理河道和漕運事宜,疏浚徐、宿之間運河,開通界首、邵伯之間的漕渠,開鑿泇河,為明后期漕運的暢通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體恤民生、致力于災荒救濟,是一位古代少有的廉能官員。本欄另一篇論文為趙玉田所撰《明初“治世”生境新解——基于生命共同體理念》,該文嘗試從生命共同體理念維度建構明初“治世”歷史。如該文認為,生命共同體理念為新時代史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新視角、新領域,賦予史學新使命?;谏餐w理念,明初“治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存在“命脈”關系,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態(tài)亦是明初“治世”當然內容,“治世”興衰過程與生命共同體“命脈”關系同頻變化。顯見,該文所論內容尚屬“思考”階段,期待學界賜教指正。
新時代,史學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近年來,明史研究者亦在歷史敘事、理論探索、命題建構及基本問題考證研判等方面有所開拓。史學研究,貴在守正創(chuàng)新。守正才能固本,守住根本才能守住史學的民族“特質”與優(yōu)勢,筑牢中國史學研究民族根基;創(chuàng)新才能發(fā)展,因此史學研究要與時俱進,時代化是史學研究內在要求。
責任編輯 溫優(yōu)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