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蓉華
粗獷古樸的彩陶藝術,是中國史前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被稱為“陶瓷藝術中的藝術”。先民們?nèi)嗄蟮脑煨?、刻畫的線條,蘊含著他們對自然、生靈及自身的獨特理解。浸潤彩陶收藏與研究領域20余年的學者梁欽,在其專著《西部彩陶異品鑒藏》一書中,以自己收藏的數(shù)百件西部彩陶為研究對象,從形制、紋飾等方面深入探究與分析,試圖通過與古人的跨時空“對話”,揭示出彩陶所特有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再現(xiàn)了一場獨屬于史前中國的藝術浪潮。
所謂“異品陶”,即常見器之外的特殊存在,主要表現(xiàn)在陶器之異形和紋飾之稀見。作者認為,如果把西部彩陶比作一座五彩繽紛的大花園,異品陶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奇葩。它們是先民智慧偶然迸發(fā)出的火花,造型及繪畫達到了那個時代的最高水平,稱得上史前藝術瑰寶。
不同于甕、罐、壺、盆、缽等常見的彩陶器型,書中所錄更多的是鳥、鱉、羊、狗、蛇、船等擬形陶器和鼓、鈴、球、瓢、勺、燈等娛樂生產(chǎn)用陶器。“看起來精神抖擻,似乎警惕地觀察著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惡獸,也可能正全神貫注地尋覓著什么獵物?!边@是作者對“彩陶狗”的描寫,并進一步分析塑制得如此傳神,原型很可能就是朝夕相處的牧羊犬或狩獵犬。據(jù)文獻記載,狗為“六畜”中馴養(yǎng)最早的動物之一。史前不少地區(qū)的先民都有愛狗、崇狗的習俗,有的甚至將其作為自己膜拜的圖騰。
考古界認為我國最早的鼓是長喇叭形的,而非現(xiàn)在的平面鼓。作者所示的“半山類型長喇叭形彩陶鼓”高37厘米,罐形口直徑10.5厘米,喇叭形口直徑32厘米,兩端各置一環(huán)形耳,喇叭口外側(cè)飾11個鷹鉤狀凸紐。這種古老的打擊樂器,曾在原始先民鼓舞士氣、慶祝豐收、祭祀儀式等方面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同時也讓我們有機會知道,早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民族就已經(jīng)用“隆隆之聲”發(fā)出了自己強有力的“心跳”。
紋飾是彩陶的靈魂。精美的彩陶紋飾或具體或抽象,或浪漫或神秘,共同勾勒出一個無比璀璨的彩陶時代。書中收錄的稀見紋飾包括人紋、動物紋、植物紋等幾大類,既有整器裝飾的,也有局部裝飾的,生動詮釋著史前先民們所創(chuàng)造的生動活潑、野性大膽之美。彩陶紋飾并不僅是美術或裝飾,而可能與記錄、表達原始人類的生活觀念、文化思想、宗教信仰等精神領域的內(nèi)容相關,承載著原始社會的信息。
河流孕育了生命,而洪水又帶來了災難,先民們把對水的復雜情感化作了陶器上多變的線條。作者展示的多款稀見水紋,如“半山類型單線旋紋雙耳壺”,其水紋雖然較為簡單,但是“將激流不畏險灘暗石、左盤右漩奔騰向前的豪邁氣勢,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不亞于那些全景式的漩渦紋?!痹偃纭榜R廠類型波浪紋深腹盆”的水紋,帶有一定的寫實意味,活潑自然,極具動感,“它不像馬家窯、半山類型彩陶中所描繪的洶涌波濤,也不似山溪小河中汩汩流淌的小波細浪,它的波浪紋讓人更容易聯(lián)想到大河起伏的澎湃水勢?!?/p>
吹去歷史的塵埃,數(shù)千年后,“陶”聲依舊。一件異形彩陶,一種稀見紋飾,宛若一個個美妙的音符,共同奏響了“遠古回音”。彩陶藝術底蘊深厚,我們只有不斷地發(fā)掘、研究和傳承,才能讓它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