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蟲蟲
數(shù)年后,鐘會已經(jīng)成了司馬昭手下翻云覆雨的謀臣。有一天,他邀約了一些名士,帶著大幫隨從,再次去拜訪嵇康。
嵇康正在門前樹下打鐵,向秀幫他拉著風(fēng)箱。大隊(duì)人馬蜂擁而至,嵇康卻渾然不覺,揮錘敲打不停。
過了一會,倍感無趣的鐘會起身打算離開,這時,嵇康才抬頭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冷冷地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言語交鋒之間,仿佛什么都沒說,又仿佛什么都說了。
這次的拜訪,很難說是鐘會的本意,更可能是受司馬昭之命,前來招攬嵇康,而嵇康心知肚明。沒多久,嵇康因?yàn)樘媾笥颜塘x執(zhí)言入獄,鐘會落井下石,促使司馬昭處死了嵇康。
午夜夢回,鐘會是否感覺自己出了一口惡氣,除去了一個勁敵?事實(shí)上,政見與他不同的嵇康對他毫無威脅。
當(dāng)時的曹魏天下,已經(jīng)被司馬懿父子蠶食架空,而鐘會,與后來稱帝的司馬昭是少年好友。
有一天,司馬昭和陳騫、陳泰一起乘車,經(jīng)過鐘會家時,招呼鐘會一起,但不等鐘會出來,便駕車離開。鐘會趕到后,司馬昭借機(jī)嘲笑說:“與人期行,何以遲遲?望卿遙遙不至?!辩姇桓适救酰卮穑骸俺C然懿實(shí),何必同群?!?/p>
那個時代的人講究避諱,交談時不能提對方祖輩父輩的名字,甚至同音字也不行。鐘會的父親是鐘繇,陳騫的父親是陳矯,司馬昭的父親是司馬懿,陳泰的父親是陳群。兩人妙語連珠全部提及,玩笑之間可見關(guān)系非同一般。
鐘會自詡矯然出眾、懿德實(shí)才。若單論才智,他的確出挑。司馬師曾評價他是能輔助帝王的人才。然而,司馬昭的皇后王元姬卻屢次勸諫,說鐘會見利忘義,喜歡挑起事端,恩寵太過一定會作亂,不能委以重任。
一語成讖。
景元年間,司馬昭想要伐蜀,群臣都認(rèn)為不可行,唯獨(dú)鐘會支持。公元263年,魏國發(fā)兵十六萬,分三路攻蜀,其中鐘會軍是主力,有十萬余人。沒想到,趁著鐘會與蜀國主力交戰(zhàn)的時候,鄧艾率軍飛越崇山峻嶺,兵臨成都,迅速滅蜀,得意之下擅自專權(quán)。鐘會氣不過,密信司馬昭說鄧艾要謀反,隨即接管成都。
手握大權(quán),功高蓋主,司馬昭會不會翻臉?或者,干脆進(jìn)一步成就自己的一番偉業(yè)?私心一起再難控制,第二年春天,鐘會宴請部下,席間突然聲明自己要回師洛陽討伐司馬昭。然而,應(yīng)和者寥寥。鐘會頓時有些發(fā)慌,猶豫間錯失先機(jī),最后孤掌難鳴,丟掉了性命。
縱觀鐘會的一生,不得不讓人感嘆,一個人才能出眾,品德不一定超乎眾人。而若要達(dá)到一定的人生高度,必定要德才兼?zhèn)?。不知道兵敗身死前的鐘會,是否會想起自己年輕時寫的《四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