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資訊
近日,一“茍”姓女子,申請改姓為“敬”,這一事件登上熱搜,引起社會關(guān)注。
據(jù)悉,該女子來自重慶市,自己姓茍,孩子也姓茍,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該女子害怕孩子上學(xué)后,因為這個姓氏被別人嘲笑,所以決定給孩子改姓為敬。
據(jù)該女子稱,自己的祖先本來姓敬,但是讀音卻和“夠”字同音,隨時間演變,變成了“芶”姓,但讀音還是和“夠”相同。在她小時候,因為當時的戶籍系統(tǒng)還無法識別“芶”字,所以就以“茍”姓來代替。
茍姓是古姓,因諧音問題,不斷發(fā)生改姓之事。2005年,河南省登封市十幾戶茍姓居民就因同樣的原因申請改姓。
熱點萬花筒
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改姓
原姓氏因讀音受非議而改姓,有,但不多見。商代有咎姓,因咎音如舊,有“災(zāi)禍”之義,故咎姓改為“昝”(zǎn)姓。
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改姓是在南宋。高宗年間,蜀中句(gōu)姓是大族,因避諱趙構(gòu)的構(gòu)字,只好改姓。有的把“句”字加上偏旁部首,改為“鉤”字或“絇”字,更多的改為“茍”字。有增字的,如加入秦檜一黨的句龍如淵,有字形不變而變讀音的,如句(gōu)濤、句(jù)思等。
自漢入宋,蜀語有“平聲似去”的特點,“茍”字用作姓氏時均讀為gòu。
雖說五百年前都是一家,但改姓仍需慎重。茍姓脈絡(luò)繁雜,歷史上和“茍”姓有淵源的姓氏,還有句、荀、芶等姓,并非只有敬姓一個選項。
敬字的左半邊不是“茍”
北宋大臣文彥博,曾祖父一輩本姓敬,因避石敬瑭之諱而改姓文。后晉亡,到了后漢,文家又恢復(fù)為敬姓。到了宋朝,因宋太祖趙匡胤的爺爺叫趙敬,為了避諱,只好又改姓文。短短三十年時間,文家三易其姓。
在清代,又有茍姓改為敬姓之例。《清通志》載:“敬華南官翰林院編修,本姓茍氏,改為敬氏?!?/p>
“敬”字左邊原本是“茍(jì)”而不是“茍”?!捌垺薄捌垺眱勺值淖x音、字義和篆體均不相同。“茍”屬草部,而“茍”屬羊部?!捌垺笔窍笮巫?。“卝”(guàn)形似羊角,《詩經(jīng)》有“總角卝兮”之句,卝又作丱,指古時兒童將頭發(fā)束成兩角的樣子。許慎《說文解字》釋,“茍”字為“急敕”意,也就是“自我告誡、自我反省”之義。
“敬”字的右半邊也不是“文”字,而是“攴”(pū),表示輕輕擊打。敬的本義是“警也”。
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談到敬姓改為茍姓時說:“避廟諱改姓者,為茍且之茍、文章之文,誤矣?!?/p>
據(jù)《國語》,黃帝居于姬水,炎帝(一說即神農(nóng)氏)居姜水,姬姓和姜姓成為中國姓氏的兩大源流。古文字學(xué)家于省吾曾撰文考證,羌字從人從羊,男羌為羌,女羌為姜,《說文解字》說羌人就是西戎牧羊人?!捌垺笔恰熬础钡某跷?,在甲骨文中,羌字偶有屈膝跪坐的樣子,此后逐漸演化為“茍”“敬”二字。
古人為何改姓
古代姓氏制度固定于秦漢時期,以氏為姓,姓氏合一,人皆有其姓,代代相傳,不會隨意改動。
古人改姓,常見原因如下:
一是賜姓。相傳夏朝帝孔甲有兩條龍,時有一人善養(yǎng)龍,帝孔甲遂賜其姓“御龍”,此后歷代均有用賜姓來褒揚功臣或?qū)櫝嫉?。當然,同樣有賜惡姓以作懲戒的。南朝梁元帝時,武王蕭紀造反兵敗,元帝令其改姓“饕餮”。武則天時期更是給15個人賜過惡姓。
二是避諱。避諱改姓,這是造成古人一人兩姓的重要原因。漢宣帝名詢,因此凡是讀音如“詢”的都要避諱改姓,戰(zhàn)國時的荀子也不能幸免,“本曰荀卿,避宣帝諱,故曰孫?!避髑涑闪藢O卿,《荀子》不能叫《孫子》,就叫成了《孫卿子》。
三是避難。就是所謂的隱姓埋名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三國名將張遼是山西人,“本聶壹之后,以避怨變姓?!?/p>
四是融合。多為歷史上的少數(shù)民族選擇改為漢姓,通常將復(fù)姓改為單姓。北魏拓跋氏改姓元,根據(jù)《魏書》記載,當時的若干氏,也跟著改為茍姓。如名將茍頹,代地人(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一帶),本姓是若干。
五是攀親。唐代名臣令狐楚入相后,姓胡的紛紛改姓狐,前面再加個令字,和令狐楚攀親。溫庭筠有詩“自從元相登庸后,天下諸胡盡帶鈴”(令狐的“令”讀líng,不讀lìng)。反之亦有,清乾隆年間的狀元秦澗泉揮筆題句:“人從宋后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p>
(來源《北京晚報》,有改動)
熱點知識鏈
這些姓氏,你都讀對了嗎?
中國人的姓氏除了生僻字,還有不少容易讀錯的字。在做姓氏時,它們該怎么讀?
仇:讀qiú,不讀chóu
繁:讀pó,不讀fán
單:讀shàn,不讀dān
員:讀yùn,不讀yuán
區(qū):讀ōu,不讀qū
能:讀nài,不讀néng
繆:讀miào,不讀miù
查:讀zhā,不讀chá
瞿:讀qú,不讀jù
闞:讀kàn,不讀hǎn
都:讀dū,不讀dōu
乜:讀niè,不讀miē
阿:讀ē,不讀ā
要:讀yāo,不讀yào
華:讀huà,不讀huá
曲:讀qū,不讀qǔ
哈,讀hǎ,不讀hā
諶,讀chén,不讀shèn
(來源:《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