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鄉(xiāng)土中國·得分點
每個人的“當前”,不但包括他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還是整個民族的“過去”的投影。歷史對于個人并不是點綴的飾物,而是實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礎。人不能離開社會生活,就不能不學習文化。
……
我們每個人,每一刻,所接觸的外界是眾多復雜,但是并不盡如我們的感覺,我們有所選擇。我們只看見我們所注意的,我們的視線有焦點,焦點依著我們的注意而移動。注意的對象由我們選擇,選擇的根據(jù)是我們生活的需要。與我們生活無關的,我們不關心,熟視無睹。
深度思考
角度一:傳承民族文化是我們天賦的使命。
費孝通先生所說“每個人的‘當前,不但包括他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還是整個民族的‘過去的投影。”一個人所有過去的經歷組成了他當下的樣子,其實也隱藏了他接觸的所有文化的基因密碼。一個人,就是一部濃縮的民族文明史。
惠特曼所說的“我,遼闊博大;我,包羅萬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并不是一種詩意的夸張,而是一種客觀寫實。
那么承載著民族文化基因的我們,就有責任和義務把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傳承下去。而且這種使命感,可以讓我們的生命獲得一種崇高的價值力量。
素材對接:2022年,《只此青綠》登上了春晚舞臺,一夜爆紅。領舞孟慶旸卻十分淡定,“這個角色給我?guī)砹俗兓?,讓我心境變得平和了很多,這可能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雖然每天工作很忙,但我看待事情會變得平和,可以說是步履矯健,充滿力量?!泵蠎c旸看到了很多觀眾因為她因為這部劇喜歡上了青綠山水,喜歡上了宋代美學。她說,“在以前,舞蹈是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現(xiàn)在承載的意義不一樣了,我的肩上多了一份責任和使命,以后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從我做起,把力量傳播給大家。”
運用示例:《鄉(xiāng)土中國》里寫到——“每個人的‘當前,不但包括他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還是整個民族的‘過去的投影?!彼裕恳粋€華夏兒女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面鏡子,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傳播渠道并非那一本本落滿了灰塵的古籍,而是我們一個個最鮮活的中國人。我們必須意識到傳承中華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天賦的責任和使命!千年前孔夫子被圍于陳蔡,依舊弦歌不輟;百年前南開校長張伯苓于國柱傾頹之際對學生說,要堅信,中國不亡,有我;如今的我們又是否能用最鏗鏘有力的聲音自信而自豪地宣告“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的中國”!
角度二:歷史是實用的。
費孝通先生說:“歷史對于個人并不是點綴的飾物,而是實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礎?!蔽覀兠恳粋€人精神人格的根系都扎在歷史的土壤里??梢哉f,失去了歷史,我們就會與其他的任何地球生物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失去了歷史,現(xiàn)在的人類文明就無從談起。
事實上,人,并不能只是成為工業(yè)時代的一顆螺絲釘而已,我們怎樣才能活得更像是一個健全的人?我們怎樣才能錨定自己人生的信念,找尋到我們生命的意義?這些問題都能在歷史中看到解答方向的指引。
歷史是一種我們把握當下、觀望未來的獨特視角,也是我們得到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源泉。有些人或許會說,我看了那么多歷史故事,卻依舊過不好自己的人生。宋代著名的史學家呂祖謙就說過:“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而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p>
所以說,要想發(fā)揮歷史的實用功能,學習歷史最重要的方法,并非死記,而是思辨。
素材對接:歷史學之所以在古代如此被重視,絕對不僅僅是為了“陶冶人文情懷”“豐富人文素養(yǎng)”而已。古人重視歷史,是因為歷史有很強的實用性——它教導人們如何從前人發(fā)生的無數(shù)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敗的道理。這也就是太史公所說的,讀史是為了“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
運用示例:我們每個人既生活在現(xiàn)實中,又活在歷史里,我們正創(chuàng)造著“歷史”,也會成為歷史的主角和編劇。我們既要自覺接續(xù)千年以來的悠久文化,“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又要參與塑造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留取丹心照汗青”。歷史已經成為過去,但歷史精神不容遺忘,唯有繼承、發(fā)揚、創(chuàng)新,才能讓中華記憶歷久彌新,塑造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品格。
角度三:從蒙昧中睜開眼。
費孝通先生說:“和我們眼睛所接觸的外界我們并不都看見,我們只看見我們所注意的,我們的視線有焦點,焦點依著我們的注意而移動?!边@種現(xiàn)象在當下叫“選擇性失明”。
選擇性失明是因為自身的知識、體驗、感受、思維等存在盲區(qū),所以對自己無知和無感的領域視而不見、習焉不察的一種狀態(tài)。有的人甚至為了佐證自己的想法,哪怕看見了也故意別過頭去。在這種情形下,所謂的“沒看見”并不是源于眼睛的功能障礙,而是源于心盲。
柴靜在《看見》序言中說——“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
因此,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素材對接:2022年,歷史學家羅新的新作《漫長的余生:一個北魏宮女和她的時代》出版,這本書聚焦了一位普通女性王鐘兒的命運,因而受到廣泛關注。
歷史上關于北魏宮女王鐘兒的記錄不過數(shù)百字,羅新結合其他史料從中抽絲剝繭出她漫長而又跌宕的一生。羅新將這位普通女性在“制度”與“系統(tǒng)”之下的命運寫出來,讓普通人被看見?!拔覀兛吹剿^的邊緣人,所謂的底層宮女,她在社會上就是如此,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身份的人。我們對他們視而不見,而這些人也許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比如給家里做衛(wèi)生,送快遞,沒有這些人,我們的生活會很不一樣。”
羅新說:“我相信有深度的真相,就是能夠喚起更多人的同情,能夠喚起更多人的呼應?!?/p>
運用示例:我們身邊有很多很普通的人,他們跟我們顯然不在一個世界里。我們似乎也不想了解他們,而我們這種“不想了解”的“選擇性失明”就會讓自己的內心逐漸變得不近人情。
倘若我們能夠直面自己的“心盲”,走出自己的世界,去親眼看看,親手觸碰,到了這時候,內心深處的灰暗就會融化,陰霾里就會涌入光,我們會感到一種內在的力量。就像羅新所說的“我相信有深度的真相,就是能夠喚起更多人的同情,能夠喚起更多人的呼應。”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