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佳諾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到底該怎樣度過?”有人說擇一事,終一生,人生一世,往往在專不在廣,在精不在多,當一生只決定做一件事時,那所有的努力都將變得意義非凡。也有人說,生命本就短暫,如果不能在短暫的歲月中飽覽生命不同的色彩,那會是生命最大的遺憾。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在生命的藍圖徐徐打開之際,你是否思考過要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越過高山,正遇江海,行過雪原,恰逢花期。這大概就是擇一事終一生的意義。是啊,人生就如一場修行,若能在浮華紛擾的塵世守一事,終一生,那么平蕪盡處亦是春山。
人的一生底該怎樣度過?有人說,該堅守本心,守住初衷,不為繁華改夢想;也有人說,人生苦短,何不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一個斜杠青年,以布履一雙踏遍明媚山河?依我之見,經(jīng)歷多彩人生,閱盡人間春色固然美好,但守一事,終一生,更加值得吾輩去踐行。
“帶著音律和節(jié)奏的鐐銬跳舞,靈活自如,令人驚奇”,這是錢鐘書對許淵沖的評價,也是對許淵沖譯文最好的贊美。流連于英文和古詩的浩瀚汪洋,許淵沖用一臺老式電腦創(chuàng)造出了無數(shù)美學(xué)的神跡——無論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譯出的望文生境,還是“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宕開一筆,中式的美學(xué)裹挾著英式的音韻,字里行間,絲絲縷縷纏繞著文學(xué)和音韻的大美。他的風骨,見字如晤。因為許淵沖,中國人遇見了李爾王,西方世界也遇見了杜麗娘。許老享年100歲,擇一事,專一業(yè),譯一生,成為我們仰望的高峰。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這是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片段。只是莫高窟雖美,洞外卻是積沙掩埋的崖壁,風吹鬼哭的大漠。樊詩錦來到敦煌時,所見的便是這樣一番景象。從繁華旖旎的都市走向風沙漫天的大漠,她放下俗世繁華,耗盡青春與心血,以青絲換白發(fā),從紅顏變老嫗,始終守護著敦煌,無怨無悔。轉(zhuǎn)眼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敦煌已經(jīng)成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樊錦詩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一場文化苦旅,心歸處,是敦煌。
人間熙熙攘攘,有多少人自詡“斜桿青年”,淺掘十口井,卻無一口涌出清泉,最終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反而虛度了歲月芳華。而中國年輕的航天人們,以畢生守一事,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終看神舟飛天、玉兔馳月。由此,不為浮華易初心,不為眾言改初衷,守一事,終一生,方得玉成。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蔽彷吳嗄昀?,曄曄如扶桑,勿忘守初心,所望在朝陽。(指導(dǎo)教師:胡高清 / 編輯:關(guān)曉星)
評點
文章最大的優(yōu)點是選取的事實論據(jù)精確得當。無論是“帶著音律和節(jié)奏的鐐銬跳舞,靈活自如,令人驚奇”的翻譯家許淵沖,還是“從繁華旖旎的都市走向風沙漫天的大漠,以青絲換白發(fā),從紅顏變老嫗”的樊錦詩,都具有強大的說服力量和時代感。第五段的對比論證亦進一步讓作者的觀點“不為浮華易初心,但守一事得始終”得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