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廣中五先生詩》及相關(guān)粵詩總集版本源流考述

      2023-07-17 10:41:30宋迪
      韓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23年4期

      摘 要:粵詩總集是研究嶺南詩歌的重要資料,根據(jù)《四庫全書》系列叢書及《中國古籍總目》等目錄書的著錄,考證出現(xiàn)存最早的粵詩總集為明代談愷《廣中五先生詩》二卷,為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此后重刻數(shù)次,大致還有十種左右版本,如明嘉靖乙丑(1565)陳暹《廣中五先生詩選》二卷附汪廣洋詩五卷,明嘉靖隆慶間刊俞憲《盛明百家詩》后編《廣中四杰集》,明崇禎丁丑(1637)葛征奇《南園五先生集》二卷、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琯朗《南園五先生集》二卷、清乾隆戊辰(1748)一簣山房本、《四庫全書》收清抄本《廣州四先生詩》四卷、清嘉慶間刊羅學(xué)鵬《廣東文獻》初集卷之九至十四《南園前五子集》、清同治九年(1870)南海陳氏樵山草堂刻本《南園前五先生詩》五卷《南園后五先生詩》二十五卷附刻南園花信詩一卷及現(xiàn)代整理本1990年梁守中、鄭力民點校《南園前五先生詩、南園后五先生詩》,可見其影響之大。廣中五先生即南園五子,開嶺南詩派風(fēng)氣之先,自此之后,粵詩總集便蓬蓬勃勃地發(fā)展起來了。

      關(guān)鍵詞:粵詩總集版本;《廣中五先生詩》;南園五先生

      中圖分類號:G 256.22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7-6883(2023)04-0020-08

      DOI:10.19986/j.cnki.1007-6883.2023.04.004

      廣東地區(qū)①古時是蠻荒之地,自唐出現(xiàn)張九齡,入明以后隨著廣東地區(qū)的開發(f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文化也隨之發(fā)展,詩歌開始繁榮興盛起來,先是南園前后五子崛起(其中梁有譽還是明“后七子”),至清初“嶺南三大家”出現(xiàn),嶺南詩派已成為中國詩壇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明清時代疆域開拓,交通發(fā)達,強大的一統(tǒng)國家的形成有力地促進了南方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不僅江、浙、贛、川等自唐宋以來文學(xué)基礎(chǔ)雄厚的地區(qū)文學(xué)事業(yè)持續(xù)繁榮,閩、粵、滇、黔等歷來較閉塞落后的地區(qū),也成為新興的文學(xué)基地?!梢哉f,地域詩派的強大實力,已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思潮和時尚為主導(dǎo)的詩壇格局,出現(xiàn)了以地域性為主的詩壇格局?!保?]168明清詩壇涌現(xiàn)出大量地域詩派,以致詩壇格局以地域性為主,其中嶺南詩派異軍突起,“由于經(jīng)濟和交通的發(fā)展,嶺南才具有了可與中原相提并論的文化地位,使人們在劃分風(fēng)土意義上乃至文化意義上的地域時不能不給它留下一個席位”[1]169。

      嶺南地區(qū)在漢代、三國、魏晉,皆有詩人詩作傳世,唐、宋則更有張九齡、余靖等大家出現(xiàn),他們的詩作影響著世世代代的嶺南人,為后來嶺南詩歌的發(fā)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chǔ)。至明、清兩朝,嶺南詩歌即蔚為大觀,詩家輩出,詩歌日興,則“散無統(tǒng)紀,于是總集作焉”。[2]1685自明起,便有人開始編纂嶺南詩歌的總集,“一則網(wǎng)羅放佚,使零章殘什并有所歸;一則刪汰繁蕪,使莠稗咸除,菁華畢出”。[2]1685

      粵詩總集發(fā)展到今天,經(jīng)筆者搜集整理,總數(shù)已有近百種之多,作為地方文獻中的詩歌總集,這個數(shù)字不可小覷。但目前學(xué)界對粵詩總集的研究成果不多,現(xiàn)有成果多是從文學(xué)的角度進行評述,較少涉及版本編纂等方面的問題。據(jù)筆者考證,在這近百種之中,現(xiàn)存最早的應(yīng)為明代談愷《廣中五先生詩》二卷,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談愷刻,遼寧省圖書館藏,被收入《廣州大典》。廣中五先生亦稱南園五先生,元末明初結(jié)社于廣州南園,為孫蕡、王佐、黃哲、李德、趙介。此集缺趙介詩作,以曾宦至粵的淮南高郵人汪廣洋詩補足五人之?dāng)?shù),歷來多被詬病。八年后,閩人陳暹于梁中舍祖父文康公(即梁儲)家找到完整的舊刻本,重刻五先生集,仍將汪廣洋詩集作為附錄。

      談愷刊刻《廣中五先生詩》之前五先生詩就有舊刻本,但都已散失,陳暹《重正五先生詩選舊序》云:“五先生詩選廣有舊刻,歲久朽落,僅人家有藏本,而亦弗全。嘉靖丁巳督府譚公、大參王公咸興詩教,求五先生集于太史泰泉黃公處,僅得黃、李、孫、王,而失其一,乃以汪右丞集并刻藩署,足五先生數(shù)云。迨甲子歲,余承乏至廣,得觀是集而私訝焉,右丞固淮人也,不當(dāng)列于廣?!m疑之,未獲其人與集。乙丑夏,少參峒峰曹公乃于梁中舍家得其祖父文康公家藏舊本,乃知黃、李、孫、王之外而有趙臨清者,攜其本以授余,余喜其疑之得釋,命工刻之,以補五先生之闕,而以汪右丞詩別自為集?!保?]9可知五先生詩選廣有舊刻,太史泰泉黃公家(即黃佐)藏本為舊刻之一,但缺趙介《臨清集》。談愷即據(jù)此本刊刻。梁中舍祖父文康公(即梁儲)家藏舊本亦為舊刻之一,保存較完好,陳暹即按此舊本重刻,為已知最早的完整的五先生詩。自此之后,舊本皆湮沒無聞。清代廣東藏書家梁廷枏在道光庚寅本《西庵集》序中說:“其與王李黃趙四家合刻,稱‘南園五先生集,自正德以前已易三刻?!保?]可知此集在明正德以前有三個版本,可惜編輯及刊刻時間已不可考。

      據(jù)各大目錄書著錄及古籍庫檢索,五先生相關(guān)粵詩總集可考的共有十種版本,有一條主線及若干分支。按時間順序具體分析如下。

      一、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談愷《廣中五先生詩》二卷附刻五卷

      談愷(1503-1568)字守教,號十山,無錫人。嘉靖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官副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贛賊李文彪、海寇徐璧溪,攻陷濱海城邑,談愷至,開誠布信,遂降文彪,平璧溪。后拜兵部右侍郎,移鎮(zhèn)兩廣,討平峒寇,擒剿六羅山賊,以功加右都御史,致仕歸,卒年六十六。有《孫武子注》《虔臺續(xù)志》《平粵錄》及奏議文集等。[5]793

      談愷序言談及編纂緣起:“愚吳人也,高楊徐張之詩飤聞久矣,仕至廣藩,索廣中四杰詩讀之,宮詹泰泉先生乃以是集見遺,如獲拱璧。因造泰泉之居言詩,泰泉以為然,復(fù)出汪右丞集,翻閱數(shù)四,益知愚之言為不誣也。右丞嘗為廣東行省參政,四杰皆廣人,其詩當(dāng)梓于廣無疑,擬付之工?!保?]639談愷為吳人,在任廣東左布政使期間大興詩教,聽聞有與“吳中四杰”相應(yīng)的“廣中四杰”,于嶺南大儒黃佐處得四先生詩舊刻本及汪廣洋集,合為一刻,但并未說明將汪廣洋與四先生詩合刻的具體原因。據(jù)筆者推測,應(yīng)因汪廣洋與五先生同時并有交往,與談愷同鄉(xiāng),又曾為廣東行省參政。談愷將五人編為一集,應(yīng)為個人情感原因所致。雖然歷代地域總集中有很多都收入宦謫游寓的外地人詩作,但都單獨分卷或明確標(biāo)注,以高郵汪廣洋作為廣中五先生之一的做法實在不妥。談亦知牽強,所以雖名為《廣中五先生詩》,還是將汪廣洋集作為附刻而非正集。

      如前文所述,談愷刻本為現(xiàn)存最早的版本,藏于遼寧省圖書館?!稄V州大典》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廣中五先生詩》,廣州出版社2015年出版,明確著錄“廣中五先生詩集二卷附刻五卷,明談愷輯,明嘉靖三十六年刻本,原書版框高二〇八毫米,寬一四六毫米”[6]637,但于四先生詩后汪廣洋詩前收有趙介的《臨清先生詩選》?!吨袊偶偰俊芳榜槀ァ稁X南文獻綜錄》中都著錄了談愷版本,藏于遼寧省圖書館,并在子目中都著錄了“臨清先生詩選,明趙介撰”。應(yīng)與《廣州大典》本為同一版本。若為談愷刻本,則不應(yīng)有趙臨清詩集。又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shù)據(jù)庫著錄“210000-0701-0000332,善10232廣中五先生詩集二卷附刻五卷,(明)談愷輯,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王國楨刻,四十四年(1565)陳暹補刻本,4冊,遼寧省圖書館”,或疑其實為陳暹刻本。但書前有談愷序及談愷的三個印章“十山草堂”“守教”“司馬兼中丞印”,書后有王國楨后敘,卻無陳暹的重正五先生詩集序。因此遼圖所藏應(yīng)當(dāng)是談愷刻本,但不知其為何收有趙介詩。趙介詩加傳共4頁,版心卷數(shù)頁碼處皆涂黑,疑為后人所加,非此書原有。

      談愷來自當(dāng)時地域總集編纂和刊刻事業(yè)已非常成熟和興盛的江南地區(qū),具有較強的自覺意識,來到廣東做官后,因重刻《廣中五先生詩選》而開創(chuàng)了廣東總集的編纂刊刻風(fēng)氣之先。其刊刻的《太平廣記》為現(xiàn)存最早的刻本,《廣中五先生詩選》也是已知最早的粵詩總集,由此可見談愷具有選書眼光和自覺意識。

      談愷版本收孫、王、李、黃及汪廣洋詩,汪廣洋一人之詩比四先生詩總量還多?!稄V州大典》本有談愷序,五先生集前各有傳,均引自黃佐《廣州人物傳》,孫蕡113首,王佐14首,黃哲69首,李德47首,趙介6首,及王國楨后敘?!稄V州大典》版本中趙介詩部分有疑點,但因其是已知最早的版本,同時刻印精良,故意義重大。同時自陳暹起五先生集中未再收談愷序,僅《廣州大典》版本保留了談愷序,可作為重要的文獻資料。

      二、明嘉靖乙丑(1565)

      陳暹《廣中五先生詩選》二卷

      陳暹,字德輝,都憲達弟也。嘉靖乙未進士,歷官自廷尉評,擢守安慶,兩淮運使,廣西參政,終廣東布政使。[7]

      據(jù)陳暹《重正五先生詩選舊序》所載,閩人陳暹任廣東布政使期間,已知五先生詩有談愷刻本,后來搜得舊刻本,其中有趙介詩,即命工刻之。自宋至明福建都是全國重要的刻書地之一,陳暹自福建來廣東做官,在刻書方面也具有較強的自覺意識。而吳人談愷與閩人陳暹來粵后都選擇刊刻五先生詩,大概也是因為廣中五先生與“吳中四杰”“閩中十才子”齊名。

      《四庫全書總目》總集類存目中有“《廣中五先生詩選》二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明陳暹編”,各種目錄書中都是據(jù)此著錄的,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中無此集。廣東藏書家黃蔭普先生編纂的《廣東文獻書目知見錄》中記載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陳暹廣東刻本(見薛福成《天一閣見存書目》,迄民國十九年,楊鐵夫重編天一閣圖書目錄,書已告失)”[8]。如前所述,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shù)據(jù)庫著錄此版本藏于遼寧省圖書館,若該藏不是陳暹刻本,則此本現(xiàn)或已不存。

      此本收孫、王、李、黃、趙五先生詩,為已知最早的完整的五先生詩總集,也是后世所有版本的源頭,后世單行的五先生詩集都是在陳暹刻本的基礎(chǔ)上重刻的。

      三、明嘉靖隆慶間刊俞憲《盛明

      百家詩》后編《廣中四杰集》

      俞憲,字汝成,號岳率,無錫人。嘉靖十七年進士,歷官山東按察使,有文學(xué),輯有《盛明百家詩》。著有《是堂學(xué)詩》《鴸鳴集》。[5]372

      正文前有俞憲的一段記錄:“國初有吳中四杰,名最著,前編高楊張徐是也,又有廣中四杰,為孫仲衍蕡、王彥舉佐、黃庸之哲、李仲修德,名不甚傳。近見南粵刻有五先生集,乃以汪右丞曾宦其地冠諸首,廣洋,淮南高郵人也,似涉牽綴。此輯明詩后編,乃另梓汪集,而于孫、王四公,則匯為《廣中四杰集》。孫、黃、李系俱南海,王雖河?xùn)|,而隨父籍南海,則為廣人,亦無疑矣?!募f皆以號名,今統(tǒng)名之曰《廣中四杰集》,與吳四杰相配云。隆慶改元孟夏錫山俞憲汝成甫識。”[9]674由此看來,俞憲亦是對談愷將汪廣洋詩與四先生詩合刻不以為然,在其編輯的《盛明百家詩》后編中將四先生集匯為《廣中四杰集》,汪廣洋詩位于此集之后,這種做法更合情合理。這段文字寫于隆慶元年,比陳暹刻本晚兩年,此時俞憲應(yīng)該還沒有看到陳暹刻本。俞憲與談愷都是無錫人,過從甚密?!笆翘茫从釕棧┡c談十山愷、安膠峰如山、秦從川瀚、王石沙瑛結(jié)五老會,樓船鼓吹、園池聲妓、服玩使令之麗甲于江南?!保?0]從內(nèi)容看,此本應(yīng)是據(jù)談愷刻本重刻的,但集中并未提及二人之私交。

      此集存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06冊。與談愷本一樣,俞憲本亦只有孫、王、黃、李四先生詩,并且相較于談愷刻本,四先生各集中都刪去了一些詩作。刪詩的標(biāo)準(zhǔn),據(jù)俞憲《盛明百家詩》凡例所云“就中存其愜予心者,汰其不愜予心者而已”[9]402,主要是根據(jù)俞憲本人的喜好。

      與《廣州大典》本相比較,此本質(zhì)量不如《廣州大典》本,每人集前無詩人姓名集名和小傳,僅用簡單的“孫集”“王集”等標(biāo)注。編排順序與《廣州大典》本相同,都是按詩歌體裁編排,但沒有注明體裁,收詩也較少。

      四、崇禎丁丑(1637)

      葛征奇《南園五先生集》二卷

      葛征奇(?-1645),字無奇,號介龕,浙江海寧人。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中書舍人,歷任湖廣道御史、川東副使,后升太仆寺少卿,轉(zhuǎn)光祿寺卿。葛征奇居官頗有政績,其人亦富于才情,能詩善畫,寓詩人、畫家于一身。葛氏迎娶明末清初著名才女李因作為側(cè)室。二人互為師友,風(fēng)采骎骎,共傳一代佳話。葛征奇工詩,有《蕪園詩集鈔》一卷、《葛介龕詩》一卷,編《南園五先生集》五卷。[11]

      葛征奇為浙人,在粵為官時因仰慕南園五先生之詩名,重新修建了南園,重訂了五先生詩集,并請陳子壯作序。其《重訂五先生詩集舊敘》中云:“五先生皆粵產(chǎn),而其至性至事,有難湮沒弗傳者,則五先生之詩,不足盡五先生,而五先生之品之集,自足以盡粵詩也?!标愖訅选吨乜棠蠄@五先生詩舊序》云:“此葛介龕使君修祀三忠,復(fù)不忘南園意也?!保?]10

      葛征奇《重訂五先生詩集舊敘》云:“會余代匱于役,時黎孝廉遂球詩名籍甚,得古本而進之。讀未竟,不禁擊節(jié)三嘆……舊刻謾滅不可識,復(fù)手訂而命諸梨棗,以付南海蔣令棻。據(jù)嘉靖乙丑之刻,已七十余載矣!不敢謬加詮次,悉從其舊,志不朽也。因?qū)偈Y令敘之以行?!保?]11由此可知,葛征奇是從黎遂球處得到的古本,即嘉靖乙丑陳暹刻本,但因陳暹刻本此時已謾滅不可識,所以經(jīng)由葛征奇手訂。此本刊刻后,陳子壯、黎遂球等人為重振南園詩風(fēng),復(fù)結(jié)社于南園,稱“南園十二子”。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二集部總集類存目三著錄此版本,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中所收為清同治九年南海陳氏樵山草堂刻本。各目錄書中均無此版本,只有清丁立中編《八千卷樓書目》卷十九集部(第618頁)中著錄此版本,八千卷樓藏書全部售予江南圖書館,后藏南京圖書館,但南京圖書館檢索不到此版本。又葉恭綽《明崇禎本南園五先生詩選跋》云:“此《南園五先生詩選》,據(jù)蔣棻序乃明崇禎戊寅秋日所刻,余前十年得之滬市,未之異也。嗣避兵香港與同人開廣東文物展覽會,窮搜先哲遺著,竟無此刻本,始知其難得。越數(shù)年歸滬乃出之敝麓時置幾格間?!菚m為明刻第三本,然藏家既罕著錄,其可珍異自不待論。又卷首有陳子壯序文,不見于陳集中,亦碎金之可貴者。既冼玉清女十來函欲得此書,余以久病將盡散所藏乃舉以贈之。玉清于粵中文物愛護臻至,今之有心人知必能珍藏此書勿令所失也?!保?2]可知葉恭綽先生于1930年左右曾得此版本,此本當(dāng)時已非常罕見,后贈與冼玉清,有學(xué)者研究,“冼玉清教授在廣州家中的全部書籍和手稿則分別捐給中山大學(xué)圖書館和廣東文史館”[13]。而中山大學(xué)圖書館無此版本,因此葛征奇刻本現(xiàn)或已不存。

      此書未見原本,按葛征奇序所言,內(nèi)容應(yīng)與陳暹本完全一致。后世重刻本保留了卷首葛征奇序及陳子壯序,可窺其一斑。

      五、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李琯朗《南園五先生詩》二卷

      李琯朗,字崇樸,順德人。雍正癸卯,巡撫薦舉博學(xué)鴻詞科,以母老辭。所著《崇樸山書》八十二種、《貫珠詩文集》八卷,任城王少參元樞序之。阮《志》又錄其《一簣山房集》十卷,注:存。[14]

      李琯朗《重刻五先生詩序》云:“今去葛公之刻未百年,士大夫家素號藏書者予嘗詢之,已不可復(fù)得,而五先生家集亦散失無存,惟孫先生詩雜見諸書頗多,至四先生則《詩選》之外罕有也。五先生與吳之四杰、閩之十才子,并有明一代風(fēng)雅之宗。而趙先生詩止存六章,王先生止十有四章。友嘗病其少,然自嘉靖之刻已然。……予家藏有舊本,同學(xué)羅履先屢囑付刻,然年來多病,去歲又丁先子憂,是以不果。今秋因曝先人手澤,復(fù)為黃子惺若之請,知不可固辭,乃授之以梓。若夫?qū)O先生詩,不敢增入,悉從舊本,亦猶葛公序所云而已。嗚呼!梓力幾何,三百余年,《五先生詩選》幾絕者五矣,能無望后之繼予而刻乎?”[3]12-13康熙時五先生詩集已很難尋,因李琯朗家藏有舊本,羅履先、黃惺若都請李琯朗重刻,于是李琯朗悉從舊本,如葛征奇一樣,與陳暹刻本一脈相承。

      據(jù)國家圖書館藏本所載,此版本為“順德李琯朗輯,兄李羽長訂,男李大生、李大作、侄李三兆分較”,可見此書舉順德李家家族之力編纂刻印而成。

      《嶺南文獻綜錄》中著錄:“3860南園五先生詩選二卷,(清)李琯朗輯,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刊本中大(按:此書稀見)?!保?5]311編者特注明此書稀見,而中山大學(xué)圖書館未見此本。此版本在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shù)據(jù)庫有兩條信息:“110000-0101-0049878 FGPG XD2342南園五先生詩二卷首一卷,(明)李琯朗輯,(明)李羽長訂,清康熙刻本2冊,國家圖書館”“330000-1705-0020095 朱4503 集部/總集類/郡邑之屬,南園五先生詩選二卷,(清)李琯朗編,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琯朗刻本2冊,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吨袊偶偰俊分浥c此一致,康熙刻本,藏于國家圖書館、天一閣。

      關(guān)于此集的內(nèi)容,民國《番禺縣志》卷三二·藝文五著錄“謹按:李志載《廣州四先生詩》四卷,《四庫》已著錄。而《四庫存目》尚有陳暹刻《廣中五先生詩選》,李志未載。李琯朗此刻當(dāng)是重刊陳暹本,首列趙介,次孫蕡、黃佐、李德、黃哲,每人有小傳。計趙詩六首,孫詩一百十四首,王詩十四首,李詩五十四首,黃詩六十九首,刊于康熙五十九年,而阮通志、李邑志均未載,茲補纂之?!保?6]與《廣州大典》談愷本相比,除李詩數(shù)量不同外,其他各先生詩數(shù)基本一致。

      書前有陳暹(1565)、葛征奇(1638)、陳子壯(1638)、李琯朗(1720)四序,及載于明徐泰《詩談》的五先生詩評。根據(jù)各目錄書所著錄,此版本現(xiàn)僅存兩本,為珍稀版本。國家圖書館所藏本保存較好,刻印較精,是南園五先生集現(xiàn)今通行版本的最早底本,價值較高。

      六、清乾隆戊辰(1748)

      一簣山房本

      《嶺南文獻綜錄》又有“3861南園五先生詩二卷,(明)番禺趙介等撰,清乾隆十三年(1748)一簣山房刊本,粵圖”[15]311,可知乾隆一簣山房本藏于粵圖,即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經(jīng)網(wǎng)上檢索粵圖有“《南園五先生詩2卷》? (明)趙介等著,出版:一簣山房,清乾隆13年(1748),索書號:K/41/925-2/”。陳恩維教授認為康熙李琯朗刻本與乾隆一簣山房本為同一版本,因為一簣山房即李琯朗在祖?zhèn)鞅涛鄨@基礎(chǔ)上增修的亭臺樓閣之名[17]。但據(jù)梁守中、鄭力民點?!赌蠄@前五先生詩、南園后五先生詩》前言:“本書以同治九年(1870)南海陳氏的重刊本為底本進行點校。此本刻印較精,錯字較少,比乾隆戊辰年(1748)的一簣山房本要好。??睍r,除以乾隆戊辰本通校一遍外……本點校本底本因按康熙本重刻,故書中保留避康熙(玄燁)名諱的痕跡,改‘玄作‘元?!保?]7可知同治南海陳氏樵山草堂本是依康熙李琯朗本原樣復(fù)刻的,而此本“刻印較精,比一簣山房本好”,說明康熙李琯朗本與乾隆戊辰一簣山房本并非同一版本。比較國家圖書館藏康熙李琯朗本與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乾隆戊辰本,確非同一版本。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粵藏)乾隆戊辰本扉頁有“乾隆戊辰重訂”“一簣山房藏板”字樣,書前序為時間倒序,依次為李琯朗、葛征奇、陳子壯、陳暹。李琯朗序后有“李琯朗印”“崇樸”二印,為此本所獨有,康熙李琯朗刻本沒有。四人序后為《南園社姓氏》《五先生詩評》《臨清集序》《臨清先生傳》。五先生詩順序與康熙本不同,此本趙介為首,但內(nèi)容一致,且都注明“順德李琯朗輯,兄李羽長訂,男李大生、李大作、侄李三兆分?!薄?/p>

      此版本應(yīng)為李琯朗以其康熙刻本為基礎(chǔ)在乾隆戊辰年重刻的版本,增加了一些康熙本中所沒有的從其他文獻中搜集的資料,如五位先生的傳記、詩集序等,進一步豐富了南園五先生集的內(nèi)容,后世重刻亦保留了這些資料。雖刻印質(zhì)量不如后來的同治樵山草堂本,但從此本可以一窺南園五先生詩集的發(fā)展軌跡,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且據(jù)各目錄書所著錄,此本僅存于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原為黃蔭普先生藏書,后贈與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或為孤本。

      七、《四庫全書》收清抄本

      《廣州四先生詩》四卷

      “《廣州四先生詩》四卷,不著編輯人姓名,乃明初廣州黃哲、李德、王佐、趙介四人之詩……四人初與同郡孫蕡?zhí)柲蠄@五先生,后惟孫蕡集流傳,四人著作已多散佚。此乃后人重輯之本。以蕡集別行,故惟稱四先生焉?!保?]1713-1714《四庫全書》所收為清抄本,但此集前為高棅《唐詩品匯》,后為錢公善《三華集》,均為洪武年間刊刻,可見《四庫全書》是按四先生生卒年時間而不是按刊刻時間編排的。此集提要寫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應(yīng)為此前抄本。

      除《四庫全書》本外,還有據(jù)上海圖書館藏本影印的《廣州大典》本,內(nèi)容、順序基本一致。與《南園五先生集》比較,發(fā)現(xiàn)有以下異同。相同之處:其一,二者詩人小傳內(nèi)容相同,且小傳后皆注“見《廣州人物傳》”;其二,二者所選詩數(shù)、詩目相同,詩序也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其一,《南園五先生集》詩人順序為趙、孫、王、李、黃,《廣州四先生詩》為黃、李、王、趙,除孫外,順序相反;其二,《南園五先生集》卷首有陳暹、葛征奇、陳子壯、李琯朗重刻四序,《廣州四先生詩》無;其三,《廣州四先生詩》偶有缺字,《南園五先生集》無。因此,《廣州四先生詩》應(yīng)為清人據(jù)五先生詩集重抄的抄本,至于是據(jù)哪個版本抄寫的,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四庫全書》為何要收不知時代和編輯人的《廣州四先生詩》抄本,而將完整明確、刻印精良的《南園五先生集》置于《存目》,大概是因為《四庫全書》中收有孫蕡別集《西庵集》,而《廣州四先生詩》中剛好沒有孫蕡,收此集是為了“俾與《西庵集》并傳焉”[2]1714。

      此版本為抄本,以楷體抄寫,清晰整齊,無邊欄界格,半頁8行,行21字,質(zhì)量較好。但無目錄、偶有缺字,又因其無五先生之首孫蕡之詩,因此價值不大。

      八、清嘉慶間刊羅學(xué)鵬《廣東文獻》初集卷之九至十四《南園前五子集》順德春暉堂刻本

      羅學(xué)鵬,字秩宗,順德人,國學(xué)生,喜談經(jīng)濟。嘉慶中海賊張保內(nèi)犯,上書制府,條陳剿御方略。不報。又好搜集鄉(xiāng)先正詩文集,雖殘篇斷簡,皆手自纂錄。既累試不售,乃累所錄成《廣東文獻》五集,鬻所居,次第刊行焉。今存。其自著有《春暉草堂詩集》,未見。[18]

      集前有“南園前五子姓氏按:……自初刻至是凡五易板矣。國初復(fù)散佚,康熙庚子吾邑李公琯朗復(fù)刻之,并詳序焉,迄今又距九十余年,學(xué)者罕睹是集,余于羊城寓齋得殘編斷簡,在友人篋中,因借為手錄而志其梗概,如此,因嘆先正遺篇不可不隨時珍重愛惜也?!保?9]可見此版本據(jù)康熙李琯朗刻本重刻,此時距李琯朗復(fù)刻九十余年,康熙本也已傳世甚少了,羅學(xué)鵬為振興鄉(xiāng)邦文化,重新搜集整理。

      此集收入《廣州大典》集部第十二冊,為嘉慶十九年至二十四年(1814-1819)刻本,據(jù)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影印。后又有同治二年重刻本,兩種版本多家圖書館皆有館藏。

      與前刻《南園五先生集》相比:(1)每人集前有傳,但非《廣州人物傳》所載傳記。(2)還增加了3篇孫蕡文。(3)孫蕡詩共收77首,其中有50多首為此前刻本中所無。(4)王集與趙集與前刻本基本相同,李集與黃集都比前刻本中少。(5)集中有幾篇附論,考證了舊志記載中的一些錯誤,記錄了孫蕡死時的情況,對趙介詩有所評論。

      此版本為順德羅學(xué)鵬為保存和發(fā)揚鄉(xiāng)邦文獻而搜集整理的,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文獻資料,可作為重要參考。

      九、清同治九年(1870)南海陳氏樵山草堂刻本《南園前五先生詩》五卷《南園后五先生詩》二十五卷附刻南園花信詩一卷

      此版本存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75冊,據(jù)首都圖書館藏本影印,《廣州大典》亦收錄此版本,據(jù)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影印,二者基本相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中只有《南園前五先生詩》,《廣州大典》本則有前五先生、后五先生詩及黎遂球的南園花信詩。

      書前有陳暹序、葛征奇序、陳子壯序、李琯朗序,南園社前五先生姓氏(內(nèi)各有傳,順序為趙、孫、王、李、黃),載于明徐泰《詩談》的五先生詩評。仍襲前例,每人詩集按體裁順序排列。此版本集前刻本之大成,也是現(xiàn)存最多最常見的版本,多家圖書館有藏。現(xiàn)代整理本也是以此本為底本的,有陳暹、葛征奇、陳子壯、李琯朗四序。以其存陳璉《臨清集序》來看,應(yīng)為陳璞據(jù)乾隆戊辰一簣山房本重刻,即亦以陳暹刻本為源頭。

      十、現(xiàn)代整理本

      1990年梁守中、鄭力民點校《南園前五先生詩、南園后五先生詩》,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此本為集眾家之長的現(xiàn)代通行本,茲不贅言。

      除以上版本外,陳恩維教授在2014年《試論嶺南地域詩學(xué)傳統(tǒng)的構(gòu)建》一文中提到還有道光年間版本[20],后在其2019年《文學(xué)地理學(xué)視野下的嶺南詩派研究》一書中提及南園五先生詩選共有六刻,并未提及道光年間版本[17]194-195,筆者遍尋不得,存疑。

      綜上所述,南園五先生集已知版本關(guān)系如圖1。

      值得一提的是,五先生集的明代版本皆為外地人所刻,談愷、俞憲、葛征奇皆吳人,陳暹為閩人,除俞憲外,其余三人都是在廣東做官時刊刻的。大抵是因為五先生與“吳中四杰”“閩中十才子”齊名,也可證明明代的廣東文化出版等方面仍在積累醞釀階段。而清代版本基本都是由廣東人刊刻,說明入清以后,廣東的刊刻出版事業(yè)迅速發(fā)展,同時地域特征也更為明顯,重刻者都是以傳承鄉(xiāng)邦文獻為目的?!稄V中五先生詩選》作為粵詩總集的開端,影響了后世總集的編纂和刊刻,自此之后,粵詩總集蓬勃發(fā)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嶺南詩壇自明至清逐漸繁榮的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1]蔣寅.清代詩學(xué)與地域文學(xué)傳統(tǒng)的建構(gòu)[J].中國社會科學(xué),2003(5).

      [2](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南園前五先生詩、南園后五先生詩[M].梁守中,鄭力民,點校.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1990.

      [4]梁廷枏.《西庵集》序[M]//〔明〕孫蕡.西庵集.刻本.順德:[出版者不詳],1830(清道光十年):19.

      [5]臺灣中央圖書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M].北京:中華書局,1987.

      [6](明)談愷.廣中五先生詩集二卷附刻五卷[M]//陳建華.廣州大典(第500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

      [7](明)喻政.萬歷福州府志(下冊)[M].福州:海風(fēng)出版社,2001:524.

      [8]黃蔭普.廣東文獻書目知見錄(修訂本附補編)[M].香港:大東圖書公司,1978:227.

      [9](明)俞憲.盛明百家詩[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三〇六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10](清)黃卬.錫金識小錄[M]//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四二六號.臺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619.

      [11]何永智.恨無圖史記賢臣:葛征奇考[J].嘉興學(xué)院學(xué)報,2016(4):60.

      [12]葉恭綽.矩園余墨[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154.

      [13]高炳禮.嶺南才女——冼玉清教授與中山圖書館[J].圖書館論壇,2004(12):260.

      [14]中山大學(xué)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粵詩人匯傳(第2冊)[M].廣州: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1120.

      [15]駱偉.嶺南文獻綜錄[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16]梁鼎芬,丁仁長.(民國)番禺縣志[M]//廣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465.

      [17]陳恩維.文學(xué)地理學(xué)視野下的嶺南詩派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94.

      [18]中山大學(xué)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粵詩人匯傳(第3冊)[M].廣州: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1554-1555.

      [19](清)羅學(xué)鵬.廣東文獻[M]//陳建華.廣州大典(第491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44.

      [20]陳恩維.試論嶺南地域詩學(xué)傳統(tǒng)的構(gòu)建[J].廣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4(5):95.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the Editions of?Poems of Five Scholars in Guangzhong and?the Related Collections of Cantonese Poetry

      SONG Di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Abstract:Cantonese poetry collections ar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Lingnan poetry.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eries of Siku Quanshu and the Catalogue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earliest collection of Cantonese poetry is the second volume of the Poems of Five Scholars in Guangzhong by Tan Kai of the Ming Dynasty, which is the engraved edition of the 36th year of Jiajing(1557). Since then, the collection has been reprinted several times, with a total of about ten editions, which shows its great influence. The Five Scholars in Guangzhong, also known as the Five Scholars of Nanyuan, pioneered the style of Lingnan poetry. Since then, Cantonese poetry collections have developed vigorously.

      Key words:editions of Cantonese poetry collections;Poems of Five Scholars in Guangzhong;Five Scholars of Nanyuan

      責(zé)任編輯 溫優(yōu)華

      收稿日期:2021-07-09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東省教育廳高校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項目(項目編號:2018WQNCX222)。

      作者簡介:宋迪(1984-),女,湖北麻城人,韓山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講師,碩士。

      ①本文中的廣東是以清末民初的廣東省所轄范圍為準(zhǔn),主要是指現(xiàn)在的廣東、海南及廣西欽州(北海市)地區(qū)。文中粵、廣東、嶺南同義;粵詩與嶺南詩歌亦同義。

      天峨县| 连州市| 扶沟县| 清水县| 双江| 区。| 太白县| 南华县| 藁城市| 呼和浩特市| 沐川县| 罗定市| 灯塔市| 巴林左旗| 建平县| 南宫市| 黎平县| 枣阳市| 灯塔市| 巴林左旗| 郑州市| 博湖县| 贵阳市| 蕲春县| 张北县| 闵行区| 陆河县| 托克托县| 阜平县| 凤山县| 随州市| 武功县| 从化市| 梅河口市| 庆城县| 裕民县| 隆安县| 宁波市| 孟州市| 临洮县| 涟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