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企業(yè)社會責任視角下的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問題研究

      2023-07-17 00:27:01方荃
      北京青年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社會融入企業(yè)社會責任流動人口

      方荃

      摘 ?要:文章基于2019年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數(shù)據(jù)實證分析企業(yè)社會責任對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影響問題。研究結果表明,企業(yè)社會責任對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存在顯著影響。其中,工作穩(wěn)定性和工作滿意度對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也具有顯著的影響,值得企業(yè)組織重視。不同類型的流動人口社會融入水平差異還是存在的,尤其是女性,青年,以及非農業(yè)戶口的流動人口,其社會融入度更高一些。流動人口對于流入地政府滿意度,社會保障滿意度以及是否遇到不公平待遇方面都持有較好的認可度,可能國家公共政策的調節(jié)的確起到了改善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現(xiàn)狀的作用。

      關鍵詞:流動人口 ?社會融入 ?企業(yè)社會責任

      一、引言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城鎮(zhèn)化不斷深入,隨之而來的是大量人口的城-鄉(xiāng)遷移和城-城遷移。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我國流動人口較第六次人口普查增長69.73%,流動人口數(shù)量占總人口26.63%。[1]在規(guī)模龐大的流動人口中,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呈上升趨勢[2],與此相關的經濟原因自然成為了流動人口選擇遷移的主要原因。[3]大量勞動力涌入遷入地,在當?shù)鼐蜆I(yè)市場尋求就業(yè)機會,成為推動當?shù)亟洕l(fā)展的重要人力資源,也為當?shù)仄髽I(yè)注入新的活力:勞動力流動使部分上市公司加大創(chuàng)新投入力度,從而促進創(chuàng)新績效的提高[4],與此同時,高技能人才的流入被證明可以顯著提升制造業(yè)企業(yè)的效率。[5]由此可見,外來勞動力對企業(yè)發(fā)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

      在為流入地帶來正向影響的同時,流動人口自身在流入地的發(fā)展狀況也同樣值得重視。在這一方面,社會融入程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評價視角。經濟層面的融入對整體融入起到重要的基礎作用,極大影響到其他方面的發(fā)展;生活環(huán)境、角色身份的改變會引起流動人口對其他行為的適應性調試;最后在心理層面上出現(xiàn)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則意味著流動人口打破隔閡,實現(xiàn)了在流入地的真正融合。[6]

      作為一個群體的流動人口在當?shù)氐娜谌肭闆r不僅是其自身發(fā)展的體現(xiàn),更是流入地經濟發(fā)展、政策支持和本地居民態(tài)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我國近幾十年來持續(xù)出臺了多項幫扶政策,旨在提升流動人口社會融入水平。以農業(yè)轉移人口為例,《2022年新型城鎮(zhèn)化和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重點任務》中明確提出持續(xù)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健全配套政策體系等一系列措施,以此提高農業(yè)轉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直至現(xiàn)在,如何幫助流動人口實現(xiàn)較好的社會融入仍是一個值得持續(xù)挖掘的社會問題。

      流動人口在完成遷移后,解決經濟來源成了他們在流入地安定下來的重要目標。此時企業(yè)在流動人口融入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得以體現(xiàn)。企業(yè)作為流動人口的雇主,為他們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保障,而現(xiàn)代企業(yè)在追求利益的同時還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其中對員工的責任居于核心維度。[7]有關調查研究表明,在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中,員工最看重的是提供可觀薪酬和健康保障,其次是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8]對于尋求安定環(huán)境的流動人口,尤其需要能夠提供這些條件的企業(yè)。

      由此可見,政府、企業(yè)和個人作為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三個主體,并非是獨立運作的,三者之間的交互影響共同決定了外來人口社會融合的狀態(tài)。因此本文選取企業(yè)作為研究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切入點,從企業(yè)社會責任的視角出發(fā),揭示企業(yè)社會責任與其外來員工社會融入狀態(tài)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程度,進而為解決外來勞動力的社會融入問題提出新的思路與見解。

      二、文獻綜述

      (一)企業(yè)社會責任

      企業(yè)社會責任問題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自1967年,企業(yè)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這一概念被明確、具體地提出來。[9]目前學界關于企業(yè)社會責任方面的理論主要分為六大類:股東利益至上論、社會契約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yè)公民理論、層次責任理論和慈善投資理論。[10]隨著企業(yè)社會責任理論的發(fā)展,其關注重心也逐漸由企業(yè)是否應該承擔責任,轉變?yōu)閼摮袚男┴熑?。當今時代,社會責任對企業(yè)的重要性正逐漸遞增已是不爭的事實。

      關于企業(yè)社會責任維度的構建,不同學者給出了各自的標準。Carroll A B(1979)認為企業(yè)社會責任由四個部分組成:經濟、法律、道德和慈善。[11]姜萬軍(2006)等人將企業(yè)社會責任分為經濟關系、社會關系和環(huán)境關系三層面,并在每一層面分別構建具體指標[12],其中社會關系的具體指標就包括企業(yè)內員工權益保護如工資、社會福利保障水平等;齊麗云(2013)等人從責任治理、經濟發(fā)展、人權等、勞動實踐八個社會期望一級主題出發(fā),向下構建了三級指標體系[13];徐泓(2013)等人將社會責任細分為對股東、債權人和員工的責任,并給出每一評價指標的計算公式。[14]

      在外部影響方面,國內外學界較為關注企業(yè)社會責任與消費者、投資者等關系的研究。企業(yè)社會責任內部影響方面,主要集中在企業(yè)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yè)整體發(fā)展的影響,如對財務績效、技術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作用。Smith V和Langford P(2011)發(fā)現(xiàn),企業(yè)社會責任與員工敬業(yè)度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15]?lvarez‐Pérez MD等人(2020)發(fā)現(xiàn),企業(yè)社會責任中的工作-生活平衡有助于員工的利他行為。[16]鄭培(2020)等人在對中國上市公司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滯后一期的企業(yè)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有顯著影響[17];張雪和韋鴻(2021)對A股上市企業(yè)面板數(shù)據(jù)的研究則認為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可以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水平的提高,進而通過部分中介作用提升企業(yè)績效。[18]也有少部分國外學者關注企業(yè)社會責任對內部員工的影響。

      直至目前,國內外有關企業(yè)社會責任對員工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僅有部分研究的關注點集中在企業(yè)社會責任與員工滿意度、生產行為等方面的關系上。而員工作為企業(yè)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對企業(yè)發(fā)展甚至城市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企業(yè)為員工提供的基本保障、薪資福利等,讓員工安心愉快工作,創(chuàng)造效益,都是其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xiàn)。

      (二)社會融入

      社會融入是一個經典的社會學議題,國內外學者關于社會融入有不同的定義與解釋。最經典的解釋為Park R E(1928)提出的社會熔爐論,該觀點認為流動人口社會融入有三個必經階段:定居、適應和同化。[19]Marcus A F等人(2015)認為社會融入涵蓋四個方面:婚姻或伙伴關系、朋友和親戚、宗教活動、自愿協(xié)會。[20]楊菊華(2009)從流動人口的經濟、行為、文化和觀念四個角度出發(fā),以此構建融入流入地主流社會體系的標準。[21]徐麗敏(2014)將社會融入整合歸納為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福利與共同發(fā)展的目的性、平等的價值基礎等要點。[22]

      在社會融入狀況的測量方面,國內外差異較大。Gordon M M(1964)提倡從以下七個方面測量社會融入:文化或行為的同化;相互滲透或社會機構的一體化;異族通婚;族群意識的整合或身份;在自覺的意識中消除種族偏見;淘汰種族群體在經濟、就業(yè)和教育領域的歧視;在公共場合公共事務的融合。[23]有學者認為,該測量方式忽略了經濟與政治融入。Hirschman C(2001)提出,經濟融入是社會融入的重要前提,并為其他融入提供了支撐。[24]我國學者提出的社會融入測量維度大都包含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等層面,構建了從二維至五維的多維測量體系(見表1)。

      在社會融入影響因素方面,大致可分為個體影響因素與社會影響因素。個體因素中,多位學者發(fā)現(xiàn),個體的年齡、性別、方言掌握程度、受教育水平、專業(yè)技能等會影響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情況。[25,26]社會因素中,流入地的文化多樣性程度、歷史和地理環(huán)境問題、戶籍制度、工會等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情況。[27-29]

      (三)文獻述評

      目前國內外關于企業(yè)社會責任對外來員工社會融入影響的研究較為缺乏。對于企業(yè)的外來員工,其在工作地的社會融入情況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個人生活與工作。若長期無法融入社會,對個人生活狀況、心理健康,企業(yè)的工作績效等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甚至可能出現(xiàn)失范或越軌行為,進而危機整體社會的長治久安。而企業(yè)對員工的關懷,如幫助員工獲得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提升等都是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實際行為表現(xiàn)。由此可見企業(yè)承擔社會責任對外來員工的社會融入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30]此外,由于國內外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差異,本文主要參考國內相關研究進行社會融入的測量。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楊菊華(2015)在對中國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研究中指出了經濟整合和適應當?shù)厣罘绞脚c社交模式的重要性:在其對2013年“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專題調查”數(shù)據(jù)的研究結果顯示,受制于現(xiàn)存的來自政策、就業(yè)市場等多方面的因素,流動人口經濟和社會維度的融入進程要遠落后于其他維度的融入,進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總進程。[31]何怡萱等人(2020)基于對2017年背景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研究,指出收入對城市青年流動人口的融入影響系數(shù)突出,但由于城市生存壓力、生活成本等因素的不利影響,城市青年流動人口的經濟融入仍然與心理和文化方面的融入產生了較大差距。[32]

      從以上關于社會融入的維度量表與研究結果可見,經濟因素對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企業(yè)作為外來流動人口的雇主,為員工提供經濟上的主要來源與社會交往方面的主要場所,通過其與員工的密切關聯(lián)在多方面對員工產生影響。在企業(yè)的正向引導下,員工可能因為企業(yè)提供了物質支撐,更有能力和資本留在本地,也可能因為企業(yè)團建活動、員工關系互助行為等精神支撐,加大了留在本地的意愿。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設:企業(yè)社會責任與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呈正相關。

      四、研究方法

      (一)數(shù)據(jù)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主持的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起源于2005年,是全國范圍內的大型連續(xù)性抽樣調查項目,旨在調查全國公眾的勞動就業(yè)、社會生活、社會態(tài)度等多方面內容,本文從中抽取“2019年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2019)”作為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由于本文調查對象為在企業(yè)工作的流動人口,因此調查對象需滿足“在本地的外地人口”及“在企業(yè)工作”兩個條件,在選取數(shù)據(jù)時選擇戶口等級地為“所在省其他縣(縣級市、區(qū))”或“外省”以及工作狀況為“目前只從事非農工作”。此外,剔除部分缺失值及填寫不合理數(shù)據(jù)后,最終納入449條數(shù)據(jù)。

      (二)變量設計

      本文因變量為社會融入,在參考相關文獻后[33-35],本文選取以下6個變量為社會融入變量:社交活動滿意度、社會經濟地位、社會保障滿意度、不公平待遇、政府滿意度、社會參與。其中,社交活動滿意度包括兩個指標:休閑/娛樂/文化活動、社交生活滿意度,其得分范圍為1-10,為保證得分的一致性與統(tǒng)一性,本文將其轉化為≤5分的連續(xù)變量,得分越高,表明對社交活動越滿意;不公平待遇包括年齡、性別、種族/民族、戶口、宗教、教育程度、職業(yè)、家庭背景及社會關系等八方面可能遇到的不公平情況,本文將其得分相加,轉換為1-5分的連續(xù)變量,得分越高,表明不公平待遇越少;社會參與包括向報刊、電臺、網絡論壇等媒體反映社會問題、向政府部門反映意見、參加村(居)委會選舉、參加所在村居/單位的重大決策討論、參加線上/線下集體性維權行動五項活動,將這些二分類變量相加,轉化為0-5分的連續(xù)變量,得分越高,表明社會參與的積極性越高。

      自變量為企業(yè)社會責任,包括工作時長、工作穩(wěn)定性、工作滿意度、是否簽訂勞動合同、是否組織培訓、是否提供醫(yī)療保險、是否提供養(yǎng)老保險等7個變量。工作時長、工作穩(wěn)定性、工作滿意度為連續(xù)變量,工作穩(wěn)定性與工作滿意度得分越高,表明工作穩(wěn)定性越高、工作滿意度越高。其余變量均為二分類變量。此外,還包括3個控制變量:性別、年齡、戶口。

      (三)指標處理

      目前,外來人口社會融入指標包括單變量分析與指標分析兩種測量方法,單變量分析是指對社會融入的各個維度分別進行分析[36],指標分析是指將社會融入各個指標通過各類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將其降為一個或幾個指數(shù)。[37]為分析企業(yè)社會責任對社會融入的影響,本文借鑒王明濤提出的均方差決策分析法,將社會融入指標生成社會融入總指數(shù),具體過程如下。

      1.指標標準化處理

      為解決數(shù)據(jù)的可比性,消除量綱與量綱單位的影響,對6個社會融入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設有m個評價方案 ? ? ? ? ? ? ,n個決策指標 ? ? ? ? ?,m個方案的n個指標構成矩陣 ? ? ? ? ? ? ,即稱決策矩陣。采用極差變換法進行處理。具體如下:

      1)對于正向指標

      2)對于逆向指標

      其中: ?為指標的標準化值, ?為指標的現(xiàn)狀值, ? ? ? 和 ? ? ? ?分別為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這樣無論是正向指標還是逆向指標,經過極差變換后均化為正向指標,且 ? ? ? ? ?。

      2.權重確定

      均方差決策通過計算隨機變量的均方差反映其離散程度,確定多屬性決策中的權重系數(shù)。具體步驟如下:

      求均值

      求指標集的均方差

      求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

      (四)模型設定

      本文使用SPSS24.0、Stata15.0軟件用于相關的數(shù)據(jù)分析。首先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我國流動人口變量分布情況,描述性統(tǒng)計主要包括均值、標準差和比例。其次,由于經過均方差決策分析法處理后的社會融入總指數(shù)為連續(xù)變量,因此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分析企業(yè)社會責任各變量對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影響。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是一種針對因變量(Y)與多個自變量( ? ? ? ? ? ? ? )的線性回歸模型,本文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具體為:

      其中,Y是指流動人口企業(yè)社會融入, ? 表示回歸線的截距,為常數(shù)項, (i=1,2,…,10)表示計算得出的各影響因素的系數(shù)。

      五、研究結果

      (一)基本情況

      本次研究納入449個樣本,其中,男性受訪者略多于女性受訪者,分別占比55.0%、45.0%。年齡均值為36.0,表明流動人口大多處于適合工作的壯年期。農業(yè)戶口遠多于非農業(yè)戶口,這與以往認知一致,流動人口往往為農村人口,為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從農村來到城市(具體見表2)。

      工作時長均值為8.9,表明從2019年起至調查日,受訪者每日平均工作8.9小時。工作穩(wěn)定性與工作滿意度均高于其中位數(shù),表明受訪者工作較為穩(wěn)定,且對工作較為滿意。受訪者中,未與企業(yè)簽訂勞動合同者(70.0%)遠高于簽訂者(30.0%),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還是存在相當比例的企業(yè)并未遵循勞動法的基本要求,員工也無法保障自身的權益。所在企業(yè)是否組織培訓、是否提供醫(yī)療保險與養(yǎng)老保險占比基本持平(具體見表2)。

      (二)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現(xiàn)狀

      以中位數(shù)為判斷標準,流動人口的社交滿意度、社會保障滿意度、不公平待遇、政府滿意度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在這四個維度中,流動人口自我感知社會融入程度較好。但社會經濟地位、社會參與均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尤其是社會參與,其均值偏低,表明流動人口自我感知經濟地位在本地處于中等偏下,且社會參與積極性非常低(具體見表3)。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流動人口經濟收入水平在不斷提升,但與本地人口相比,流動人口自我感知經濟地位仍較低。[38]在我國戶籍制度的背景下,城鄉(xiāng)戶口身份難以轉化,城市間戶口也難以遷移,因此流動人口的社會經濟地位通常處于邊緣位置,其經濟提升通常難于本地人口。[39]同時,由上文分析可得,61.5%流動人口屬于農業(yè)戶口,而大部分來自農村的流動人口,在相應的行業(yè)領域中收入層次普遍較低,大多數(shù)流動人口從事普通工人工作。[40]此外,目前我國流動人口社會參與水平極低,這與以往相關研究類似。2017年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的中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60%的流動人口未參與過任何社會活動,50%未參加過任何社會組織。一方面,流動人口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工作,可能無暇參與社會活動;另一方面,以戶籍制度為中心的用工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制度體系也很有可能增強了流動人口的隔閡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流動人口社會參與的積極性。

      (三)企業(yè)社會責任對社會融入的影響

      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中,Prob> F=0.0000,表明模型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刂谱兞恐校挲g、性別、戶口對社會融入有影響,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年齡越大,其社會融入程度越低,這與以往的研究結論類似。比起老年人口,流動青年人口與本地人口交流程度更高,且更能融入當?shù)厣鐣?。[41]這可能與青年人口學歷更高、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強以及老年人口“落葉歸根”的傳統(tǒng)觀念有關。性別變量中,女性比男性社會融入程度更高,這與以往研究不同。[42,43]可能有以下兩點原因:第一,以往研究數(shù)據(jù)較為久遠,但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其經濟地位與職場獨立性也不斷提升,這可能加速了女性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程度;第二,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調研樣本中女性平均年齡低于男性,前文顯示,年齡越大,其社會融入程度越低,這可能也是本次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中女性比男性社會融入程度更高的原因之一。此外,比起農業(yè)戶口,非農業(yè)戶口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程度更高,可能是大部分農業(yè)流動人口從事體力勞動,工作性質與工作內容導致其社交網絡狹小且同質性強,最終導致其社會融入程度較低。

      自變量中,工作穩(wěn)定性、工作滿意度對社會融入有顯著影響,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雖然數(shù)據(jù)結果中顯示流動人口對自身社會經濟地位的滿意度偏低,但在前期分析數(shù)據(jù)時發(fā)現(xiàn),收入水平對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并沒有影響,這似乎與一般認知不一樣。有學者認為,這是流動人口的需求在發(fā)生變化,從“生存型”向“發(fā)展型”轉變。[44]隨著流動人口年齡和學歷結構的變化,他們不再單純將收入作為進城務工或者定居城市的唯一標準,盡管收入水平偏低是不爭的事實,但國家政府公共政策的調節(jié)弱化了流動人口的生活成本問題,使他們更注重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過程中的良好體驗,例如更好的就業(yè)機會與環(huán)境,便捷的交通,優(yōu)質的醫(yī)療和教育資源等等。且對于青年流動人口而言,從工作中獲得的滿意度和穩(wěn)定性更有利于其社會融入程度的加深。

      六、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研究發(fā)現(xiàn):(1)流動人口對于流入地政府滿意度,社會保障滿意度以及是否遇到不公平待遇方面都持有較好的認可度,可能國家公共政策的調節(jié)的確起到了改善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現(xiàn)狀的作用;(2)不同類型的流動人口社會融入水平差異還是存在的,尤其是女性,青年,以及非農業(yè)戶口的流動人口,其社會融入度更高一些;(3)流動人口的社會參與度極低,這與以往的文獻研究較為一致,應該是社會性問題,需要尋求突破點;(4)工作穩(wěn)定性和工作滿意度對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具有顯著的影響,值得企業(yè)組織重視。

      (二)啟示

      針對上述結論,筆者認為,為有效提高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程度,從企業(yè)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fā),有以下啟示:

      第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流動人口作為城市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城市建設的主要力量,也是企業(yè)組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力軍,他們在城市工作生活的質量和穩(wěn)定性值得被持續(xù)關注。以往相關研究更多是從政府、社會角度去探討改善和提升流動人口或者是農民工群體的城市融入,社會融入問題。而國家這些年公共政策的調節(jié)也是有目共睹的,的確使得新時代流動人口的城市生活成本及其問題有所改善。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企業(yè)社會責任也提出明確要求,指明方向,企業(yè)要做解決民生問題的生力軍企業(yè)。所以,從企業(yè)社會責任角度思考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問題或許是一個新的視角。

      第二,企業(yè)可以適當關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差異程度,尤其是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和戶口差異的流動人口,做好員工關懷的分類管理,提高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工作幸福感和滿意度,尤其是對于員工中流動人口占比較大的大型制造業(yè)企業(yè),批發(fā)零售行業(yè)以及社會服務行業(yè)。在與江蘇的多家大中型企業(yè)負責人訪談中,他們也明確表示愿意并正在關注組織內的這部分員工群體,通過工會、HR部門去關注流動人口員工子女的受教育權益,通過技能培訓提高流動人口的就業(yè)競爭力等等。

      第三,流動人口的社會參與度極低,這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事實上,流動人口在城市社會關系簡單,日常生活往往兩點一線,家到企業(yè),企業(yè)到家,甚至在工廠范圍內生活工作,幾乎不主動參與社會活動,也是造成其社會融入程度較低的主要原因。企業(yè)作為流動人口主要活動的城市組織,從社會責任角度出發(fā),可以在跨組織聯(lián)誼、員工互助、身心健康和文化娛樂、開展職業(yè)規(guī)劃等企業(yè)社會工作方面下功夫。[45]

      第四,進一步明確工作滿意度和工作穩(wěn)定性對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影響機制和內在邏輯。這是一個值得企業(yè)好好研究的領域,讓流動人口相對穩(wěn)定并持續(xù)地在流入地城市工作生活,滿足城市建設發(fā)展的人才需求,也是企業(yè)社會責任擔當?shù)囊粋€方面。為流動人口解決實際問題,提升福利水平,改善工作環(huán)境宇條件,開發(fā)員工心理資本,從而形成有機動態(tài)的良性循環(huán)激勵系統(tǒng),是流動人口和就業(yè)企業(yè)的雙贏局面。[46]

      參考文獻:

      [1]國家統(tǒng)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登錄自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6.html)。

      [2]段成榮、楊舸、張斐、盧雪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動人口變動的九大趨勢》,《人口研究》,2008年第6期。

      [3]鄭真真:《中國流動人口變遷及政策啟示》,《中國人口科學》,2013年第1期。

      [4]戴蕙陽、施新政、 陸瑤:《勞動力流動與企業(yè)創(chuàng)新》,《經濟學報》,2021年第1期。

      [5]王麗莉:《人才流入與企業(yè)生產率——來自中國內部移民的證據(jù)》,《經濟學報》,2021年第4期。

      [6][31][37]楊菊華:《中國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7]于海燕、俞林偉:《企業(yè)社會責任,衛(wèi)生服務與流動人口健康——政府監(jiān)管的調節(jié)作用》,《浙江社會科學》,2020年第10期。

      [8]Huang G , To W M . Importance-performance rating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actices by employees in Macao's gaming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8,30(9): 2870-2887.

      [9]Marumo K.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cience, 2020, 25(2): 205.

      [10]Zeitun R. Corporate governance, capital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GCC countries[J]. Review of Middle East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4, 10(1): 75-96.

      [11] Carroll A 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4(4): 497-505.

      [12]姜萬軍、楊東寧、周長輝:《中國民營企業(yè)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初探》,《統(tǒng)計研究》, 2006年第7期。

      [13]齊麗云、魏婷婷:《基于ISO26000的企業(yè)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模型研究》,《科研管理》, 2013年第3期。

      [14]徐泓、董雪雁:《企業(yè)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指標研究》,《甘肅社會科學》, 2013年第3期。

      [15]Smith V, Langford P. Responsible or redundant? Engaging the workforce throug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1, 36(3): 425-447.

      [16]?lvarez‐Pérez M D, Carballo‐Penela A, Rivera‐Torres P. Work‐life bal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evalu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friendly psychological climate and altruistic behaviors at work[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0, 27(6): 2777-2792.

      [17]鄭培、李亦修、何延煥:《企業(yè)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影響研究——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ù)》,《財經理論與實踐》, 2020年第6期。

      [18]張雪、韋鴻:《企業(yè)社會責任、技術創(chuàng)新與企業(yè)績效》,《統(tǒng)計與決策》, 2021年第5期。

      [19]Park R E.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28, 33(6): 881-893.

      [20]Marcus A F, Echeverria S E, Holland B K, et al. How neighborhood poverty structures types and levels of social integr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15, 56(1): 134-144.

      [21]楊菊華:《從隔離、選擇融入到融合: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問題的理論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22]徐麗敏:《“社會融入”概念辨析》,《學術界》,2014年第7期。

      [23]Gordon M M.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M]. OXFORD UNVI. PR, 1964.

      [24]Hirschman C. The educational enrollment of immigrant youth: A test of the segmented-assimilation hypothesis[J]. Demography, 2001, 38(3): 317-336.

      [25]Chiswick B R. Sons of immigrants: Are they at an earnings disadvantag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 67(1): 376-380.

      [26] Alba R D. The twilight of ethnicity among Americans of European ancestry: The case of Italians[J].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985, 8(1): 134-158.

      [27] Jeram S.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Welfare State: Recognition and Redistribution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Keith Banting and Will Kymlicka, e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405[J].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Revue canadienne de science politique, 2013, 46(3): 728-729.

      [28]White A, Goodwin K. Invisible Poles and their integration into Polish society: changing identities of UK second-generation migrants in the Brexitera[J]. Social Identities, 2021, 27(3): 410-425.

      [29]李競博、高瑗、原新:《積分落戶時代超大城市流動人口的永久遷移意愿》,《人口與經濟》,2018年第1期。

      [30]文彤:《旅游企業(yè)社會責任對外來員工社會融入的影響研究》,《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第8期。

      [32]何怡萱、劉昕:《青年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研究——基于2017年北京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湖北社會科學》, 2020年第1期。

      [33]張華初、楚鵬飛、陶利杰:《中國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內部結構》,《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第5期。

      [34]李忠陽:《人力資本對農轉非居民社會融合的影響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20年。

      [35]柳建坤、張柏楊、陳云松:《社會融合對政府工作滿意度的戶籍分化效應——基于CSS2011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社會發(fā)展研究》,2018年第4期。

      [36]楊菊華、張嬌嬌:《人力資本與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人口研究》,2016年第4期。

      [38]張霞鳳:《農民工融入城市社區(qū)的影響因素及社工干預措施研究》,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39]程菲、李樹茁、悅中山:《社會經濟地位對流動人口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基于戶籍分割的視角》,《第五屆心理健康學術年會摘要集》,2015年。

      [40]林振:《城鄉(xiāng)流動人口的經濟地位獲得及決定因素》,《中外企業(yè)家》,2019年第6期。

      [41]蔣子樂:《社會融合視角下務工經商型流動人口居留意愿影響因素研究》,廣西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

      [42]董婭婭:《社會工作視角下女性生態(tài)移民社會融入研究》,貴州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43]盧海陽:《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及對經濟行為的影響》,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

      [44]蕭子揚、葉錦濤:《大都市農民工的“城市黏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四川輕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

      [45]孫美琴、胡曉蒙、孫中偉:《企業(yè)社會工作促進青年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城市研究》,《青年探索》,2018年第3期。

      [46]張宏如:《企業(yè)社會工作的有效路徑:本土化員工幫助計劃》,《江海學刊》,2011年第6期。

      Research on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SS2019

      Fang Qu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Social Survey (CSS) in 2019,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mong them, job stabil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which deserves the attention of enterprise organization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especially women, youth, and non-agricultural floating population, whose social integration is higher.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a good recognition of the government satisfaction, social security satisfaction and whether they encounter unfair treatment. It may be that the adjustment of national public policies has indeed played a role in improving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Keywords: floating popul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責任編輯 袁光亮

      猜你喜歡
      社會融入企業(yè)社會責任流動人口
      天津自貿區(qū)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分析與思考
      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社會復合治理機制
      漫畫
      關愛明天(2016年12期)2016-12-20 05:21:01
      淺談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品牌傳播
      中國市場(2016年40期)2016-11-28 03:32:28
      數(shù)說流動人口
      民生周刊(2016年27期)2016-11-24 03:55:42
      數(shù)說流動人口
      民生周刊(2016年21期)2016-11-19 14:08:09
      論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法律規(guī)制
      我國制藥企業(y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10:10
      優(yōu)勢視角與孤殘兒童社會融入
      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政策支持
      人民論壇(2016年2期)2016-02-24 12:52:36
      台南市| 桐梓县| 宿松县| 横山县| 西峡县| 萍乡市| 左权县| 武邑县| 仁化县| 武强县| 渝中区| 十堰市| 兴安盟| 阳谷县| 改则县| 广元市| 广宗县| 永川市| 河北省| 广安市| 扎囊县| 岳阳市| 静海县| 上犹县| 松潘县| 明溪县| 那坡县| 永州市| 偃师市| 新龙县| 防城港市| 习水县| 绩溪县| 西华县| 桑日县| 丹巴县| 揭阳市| 玉山县| 孟州市| 兴化市| 和林格尔县|